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开发校本隐性课程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ao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隐性课程的主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L市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调研表明,L市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合理规划,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特色文化内涵;突出主体,注意学科均衡,健全制度组织机构;分层实施,培育个性文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40-05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苏教基〔2013〕19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2〕22号)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及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鼓励学校在已有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课程开发,根据学校质量提升的重点环节确定建设内容,切实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我们实施了本次调研。本次调查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L市150所学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及学生。
  一、经验与成效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市整体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共性的规律可供参考,一些个性的做法值得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一)强化制度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大多数中小学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好建设工作。一些中小学制定了《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五年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特色文化”。许多中小学制定了《关于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计划》,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一部分中小学在发展中注重独特个性的培植,形成个性化办学特色。
  (二)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品牌逐渐凸显效应
  在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中,许多学校都能够注重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着力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着力营造书香校园。一些中小学推进师生课内外阅读,组织师生阅读、分享、交流读书心得,通过各种措施,推动书香校园成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秀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学校通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结合新时期师生心理特征与文化品位,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喜爱、本土气息浓厚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载体设立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乡土特色文化课程。三是着力建设制度文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性需要、人格尊严以及人文关怀出发,各项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细化、实化,并努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丰富实践载体,特色文化服务全面发展
  许多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立足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着力在丰富载体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结合教育现代化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及校园安全工程,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校园山水气象浓郁,校舍极具艺术美感,绿化有人格寓意,文化景观有“故事”,走廊、过道、教室有创意,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景物体现教育的熏陶和引导。二是举办艺术节。学校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形成艺术活动常态化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网络平台建设。各中小学均建有校园网,积极探索网络资源与学校常态德育的融合,着力推进绿色网室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长期、常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问题与分析
  课程根据其是否可视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好的课程,后者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没有事先安排的潜在课程,通常包括观念、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方面。本文研究的校园特色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落实等不到位,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课程内容开发不全面,学科课程拓展不均衡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建设展现课程内容和文化的特色载体,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观察、体验感悟,在实际动手中注重发现、努力探究,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调研发现,关于全市“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内容”,仅少数学校以“国家课程”为重点,其余均以课程拓展为中心,课程拓展的特色文化内容,又以综合、品德与生活、语文三大学科为中心,共占校本课程的75%左右。对音、体、美、科技等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忽视,导致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忽视国家课程,特别偏重综合、品德与生活、语文三大学科的内容,实难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元素融合不充分,因地制宜力度不达标
  许多学校没有将自身文化精华与文化发展取向、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时代文化、共性认知文化与个性需求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校园文化停留于外显的“墙面文化”,停留于想當然的“破旧立新”,停留于借鉴“他人文化”,导致原有的文化精华流失,汇入盲流群体。一些学校满足于追逐“高大上”、一时的吸引眼球和怦然心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根系,没有养分,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难以让师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难以让校园文化生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细致、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中,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标。它需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与时俱进。   (三)分层实施,培育个性文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1.分层实施,区域推进
  一所优质而有影响力的学校,除硬件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校園特色文化。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感召力和竞争力。要抓住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从外在到内在,从自发到自觉,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从实践到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统帅和引领,逐渐实现预期的目标。要组织系列活动,让学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丰富中小学教育内涵,让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凸显,逐步提升学校形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采取省级扶持、市县负责、结对共建、联盟学校参与的办法,省教育、财政部门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进行指导,开展项目申报培训,并给予经费扶持。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建设、管理和配套经费的落实,相关学校具体实施”。访谈发现,部分县(区)并没有落实文件精神,仅省财政的经费扶持能准时到位,其他经费没有保障。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持续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强化个性,培育特色
  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独有的生命力。目前中小学的硬件建设逐渐趋同,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的竞争。学校特色文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特色文化性格是否鲜明,特色文化是否能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成败。在办学理念、学校形象、优势项目强化、校本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素质等方面办出成就,办出特色,校园特色文化力才能得到提升,社会美誉度与知名度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努力强化个性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提炼、整合出各自的校园特色文化,变差异为优势,用优势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实现校园特色文化的全优化。学校要依据制定的特色文化主题,创设个性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形态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各项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努力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
  3.强化责任,完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是确保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修改或制定学校督导评估方案或文件时,一定要包含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建立近期、中期、远期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校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分别提出评价指标和工作要求,构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系统考核目标,克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低效、短视、盲目等问题,确保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各项评估检查中,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协同下属的各个部门合力形成评估考核机制,教育局的基础教育部门、教研室等科室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协调统一,合理考虑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目的、内容、措施等各个因素,通过组织专家论证、走访调研,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保证方案的实施,同时与政府的教育责任督导内容保持一致,避免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各部门只有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持续、深入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单纯的显性课程已经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各校应充分挖掘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发和建构教材、课堂、课外活动中的隐性课程,以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校园特色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当首先得到关注、开发和建设。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其他文献
【项目简介】   从2009年开始,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围绕如何挖掘利用幼儿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2012年,课题“乡土教育资源在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办公室评为“第二届精品课题”。2013年该研究项目在“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中荣获二等奖,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园本化的主题活动案例,逐步构建了追随儿童、亲近乡土的园本课程理论。在此
摘要:学习状态是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职校生学习状态研究的梳理,明晰学习状态的内涵框架及构成要素,对职校生学习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职校生学习状态的特征,从而形成职校生学习状态的观察、提升和预警策略。  关键词:职校生;学习状态;机电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21-0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务院为适应
摘要:万银洁老师因执着于语文教学,并善于捕捉学生那些能够促进思维发展的兴趣,笃实地踏上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之路。从“内涵界定”“课程架构”“评价跟进”三个层面入手,在对万老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可进一步证明: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要有寻找属于自己句子的勇气,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更要有对教育的不断哲思,才能造就师生共长的另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可能性;内涵界定;课程架构;评价跟进  中
摘要:当下教育理论刊物面临优质教育研究成果缺乏、期刊发展深受学术评价和评刊机制束缚、新媒体改变学术传播方式、内生外在环境矛盾问题交织等多重挑战。会议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应坚守学术使命,重视期刊品质,促进学术争鸣,探索数字化转型,不断创新,走向国际,走向合作共享,为建设未来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期刊评价;数字化;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谢 英 教育向美而生  杨志冲 用“史识”濯亮学生的人生格局  殷 俊 简约是最终的成熟  刘 飞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  课堂目标”  黄 剑 小学中年级读写联合习作教学法初探  蒋菊香 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王 通 科研“六用心”:指向工作实践的教师教  育科研要求  孙开飞 数学教学中“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分析与  教育对策  陈旭强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
摘要:批注与吟诵是古人流传的读思互济的读书方法。基于文言文的文本特质,用简约的批注和吟诵符号及口诀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古文,对传习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有直接借鉴作用,体现了语文课标强调的课程任务与宗旨。《赤壁赋》课例有印证与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批注;吟诵;符号标注;教学策略;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蕴藏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如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应重视音乐文艺、体育锻炼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学前教育中要多采用游戏法、故事法和熏陶法等。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给当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启示有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正确选取教育内容,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思想;启示;柏拉图;《理想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以学科育人为指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立足统编教材自然单元的安排,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对单元教学内容从教育价值、教育资源等层面进行统筹设计,实施整体观照下的单元教学,实现单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根据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以及教学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特征,单元整体教学主要呈现为“按顺序”、“小整合”和“大任务”三种不同的形态。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内涵;形态  中图分类
摘要:五年制高职商务类专业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最为务实的专业之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更加注重谈判与沟通的操作应用能力。《商务谈判与沟通》课程是专业大类的必修课,独具特性。翻转课堂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触发学习的兴趣,继而训练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活动,寻找实现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  关键词:翻转课堂;《商务谈判与沟通》课程教学;切
摘要:当前,我国设计教学模式从整体上略显单一,依旧是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从中英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出发,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教学模式,分析归纳出适合我国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设计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英设计;教学模式;比较研究;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7-03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