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隐性课程的主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L市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调研表明,L市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合理规划,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特色文化内涵;突出主体,注意学科均衡,健全制度组织机构;分层实施,培育个性文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40-05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苏教基〔2013〕19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2〕22号)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及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鼓励学校在已有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课程开发,根据学校质量提升的重点环节确定建设内容,切实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我们实施了本次调研。本次调查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L市150所学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及学生。
一、经验与成效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市整体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共性的规律可供参考,一些个性的做法值得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一)强化制度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大多数中小学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好建设工作。一些中小学制定了《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五年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特色文化”。许多中小学制定了《关于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计划》,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一部分中小学在发展中注重独特个性的培植,形成个性化办学特色。
(二)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品牌逐渐凸显效应
在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中,许多学校都能够注重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着力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着力营造书香校园。一些中小学推进师生课内外阅读,组织师生阅读、分享、交流读书心得,通过各种措施,推动书香校园成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秀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学校通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结合新时期师生心理特征与文化品位,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喜爱、本土气息浓厚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载体设立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乡土特色文化课程。三是着力建设制度文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性需要、人格尊严以及人文关怀出发,各项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细化、实化,并努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丰富实践载体,特色文化服务全面发展
许多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立足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着力在丰富载体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结合教育现代化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及校园安全工程,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校园山水气象浓郁,校舍极具艺术美感,绿化有人格寓意,文化景观有“故事”,走廊、过道、教室有创意,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景物体现教育的熏陶和引导。二是举办艺术节。学校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形成艺术活动常态化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网络平台建设。各中小学均建有校园网,积极探索网络资源与学校常态德育的融合,着力推进绿色网室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长期、常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问题与分析
课程根据其是否可视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好的课程,后者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没有事先安排的潜在课程,通常包括观念、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方面。本文研究的校园特色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落实等不到位,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课程内容开发不全面,学科课程拓展不均衡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建设展现课程内容和文化的特色载体,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观察、体验感悟,在实际动手中注重发现、努力探究,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调研发现,关于全市“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内容”,仅少数学校以“国家课程”为重点,其余均以课程拓展为中心,课程拓展的特色文化内容,又以综合、品德与生活、语文三大学科为中心,共占校本课程的75%左右。对音、体、美、科技等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忽视,导致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忽视国家课程,特别偏重综合、品德与生活、语文三大学科的内容,实难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元素融合不充分,因地制宜力度不达标
许多学校没有将自身文化精华与文化发展取向、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时代文化、共性认知文化与个性需求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校园文化停留于外显的“墙面文化”,停留于想當然的“破旧立新”,停留于借鉴“他人文化”,导致原有的文化精华流失,汇入盲流群体。一些学校满足于追逐“高大上”、一时的吸引眼球和怦然心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根系,没有养分,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难以让师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难以让校园文化生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细致、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中,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标。它需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与时俱进。 (三)分层实施,培育个性文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1.分层实施,区域推进
一所优质而有影响力的学校,除硬件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校園特色文化。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感召力和竞争力。要抓住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从外在到内在,从自发到自觉,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从实践到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统帅和引领,逐渐实现预期的目标。要组织系列活动,让学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丰富中小学教育内涵,让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凸显,逐步提升学校形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采取省级扶持、市县负责、结对共建、联盟学校参与的办法,省教育、财政部门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进行指导,开展项目申报培训,并给予经费扶持。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建设、管理和配套经费的落实,相关学校具体实施”。访谈发现,部分县(区)并没有落实文件精神,仅省财政的经费扶持能准时到位,其他经费没有保障。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持续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强化个性,培育特色
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独有的生命力。目前中小学的硬件建设逐渐趋同,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的竞争。学校特色文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特色文化性格是否鲜明,特色文化是否能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成败。在办学理念、学校形象、优势项目强化、校本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素质等方面办出成就,办出特色,校园特色文化力才能得到提升,社会美誉度与知名度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努力强化个性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提炼、整合出各自的校园特色文化,变差异为优势,用优势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实现校园特色文化的全优化。学校要依据制定的特色文化主题,创设个性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形态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各项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努力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
3.强化责任,完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是确保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修改或制定学校督导评估方案或文件时,一定要包含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建立近期、中期、远期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校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分别提出评价指标和工作要求,构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系统考核目标,克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低效、短视、盲目等问题,确保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各项评估检查中,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协同下属的各个部门合力形成评估考核机制,教育局的基础教育部门、教研室等科室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协调统一,合理考虑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目的、内容、措施等各个因素,通过组织专家论证、走访调研,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保证方案的实施,同时与政府的教育责任督导内容保持一致,避免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各部门只有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持续、深入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单纯的显性课程已经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各校应充分挖掘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发和建构教材、课堂、课外活动中的隐性课程,以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校园特色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当首先得到关注、开发和建设。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40-05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苏教基〔2013〕19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2〕22号)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及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鼓励学校在已有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课程开发,根据学校质量提升的重点环节确定建设内容,切实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我们实施了本次调研。本次调查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L市150所学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及学生。
一、经验与成效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市整体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共性的规律可供参考,一些个性的做法值得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一)强化制度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大多数中小学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好建设工作。一些中小学制定了《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五年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特色文化”。许多中小学制定了《关于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计划》,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一部分中小学在发展中注重独特个性的培植,形成个性化办学特色。
(二)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品牌逐渐凸显效应
在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中,许多学校都能够注重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着力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着力营造书香校园。一些中小学推进师生课内外阅读,组织师生阅读、分享、交流读书心得,通过各种措施,推动书香校园成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秀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学校通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结合新时期师生心理特征与文化品位,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师生喜爱、本土气息浓厚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载体设立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乡土特色文化课程。三是着力建设制度文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性需要、人格尊严以及人文关怀出发,各项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细化、实化,并努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丰富实践载体,特色文化服务全面发展
许多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立足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着力在丰富载体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结合教育现代化创建、教育均衡发展及校园安全工程,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校园山水气象浓郁,校舍极具艺术美感,绿化有人格寓意,文化景观有“故事”,走廊、过道、教室有创意,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景物体现教育的熏陶和引导。二是举办艺术节。学校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形成艺术活动常态化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网络平台建设。各中小学均建有校园网,积极探索网络资源与学校常态德育的融合,着力推进绿色网室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长期、常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问题与分析
课程根据其是否可视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好的课程,后者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没有事先安排的潜在课程,通常包括观念、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方面。本文研究的校园特色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落实等不到位,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课程内容开发不全面,学科课程拓展不均衡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建设展现课程内容和文化的特色载体,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观察、体验感悟,在实际动手中注重发现、努力探究,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调研发现,关于全市“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内容”,仅少数学校以“国家课程”为重点,其余均以课程拓展为中心,课程拓展的特色文化内容,又以综合、品德与生活、语文三大学科为中心,共占校本课程的75%左右。对音、体、美、科技等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忽视,导致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忽视国家课程,特别偏重综合、品德与生活、语文三大学科的内容,实难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元素融合不充分,因地制宜力度不达标
许多学校没有将自身文化精华与文化发展取向、传统文化元素与新时代文化、共性认知文化与个性需求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校园文化停留于外显的“墙面文化”,停留于想當然的“破旧立新”,停留于借鉴“他人文化”,导致原有的文化精华流失,汇入盲流群体。一些学校满足于追逐“高大上”、一时的吸引眼球和怦然心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根系,没有养分,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难以让师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难以让校园文化生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细致、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中,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标。它需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与时俱进。 (三)分层实施,培育个性文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1.分层实施,区域推进
一所优质而有影响力的学校,除硬件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校園特色文化。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感召力和竞争力。要抓住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从外在到内在,从自发到自觉,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从实践到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统帅和引领,逐渐实现预期的目标。要组织系列活动,让学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丰富中小学教育内涵,让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凸显,逐步提升学校形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采取省级扶持、市县负责、结对共建、联盟学校参与的办法,省教育、财政部门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进行指导,开展项目申报培训,并给予经费扶持。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建设、管理和配套经费的落实,相关学校具体实施”。访谈发现,部分县(区)并没有落实文件精神,仅省财政的经费扶持能准时到位,其他经费没有保障。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持续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强化个性,培育特色
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独有的生命力。目前中小学的硬件建设逐渐趋同,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的竞争。学校特色文化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特色文化性格是否鲜明,特色文化是否能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成败。在办学理念、学校形象、优势项目强化、校本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素质等方面办出成就,办出特色,校园特色文化力才能得到提升,社会美誉度与知名度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努力强化个性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提炼、整合出各自的校园特色文化,变差异为优势,用优势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实现校园特色文化的全优化。学校要依据制定的特色文化主题,创设个性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形态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各项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努力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
3.强化责任,完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是确保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修改或制定学校督导评估方案或文件时,一定要包含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建立近期、中期、远期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校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分别提出评价指标和工作要求,构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系统考核目标,克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低效、短视、盲目等问题,确保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各项评估检查中,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协同下属的各个部门合力形成评估考核机制,教育局的基础教育部门、教研室等科室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协调统一,合理考虑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目的、内容、措施等各个因素,通过组织专家论证、走访调研,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保证方案的实施,同时与政府的教育责任督导内容保持一致,避免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各部门只有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持续、深入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单纯的显性课程已经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各校应充分挖掘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发和建构教材、课堂、课外活动中的隐性课程,以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校园特色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当首先得到关注、开发和建设。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