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情节上的摇摆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多处出现了情节的摇摆,各处摇摆的方法也各有特色。
   一、巧设悬念法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清兵卫与葫芦》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结果,引人深思:这是一件什么事?清兵卫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和葫芦断了联系?这种整体情节的摇摆设置了悬念,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二、误会铺陈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在海边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看见了一样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心想:“这葫芦真好!”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原来是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乍一看,是葫芦(起);仔细一看,是脑袋(落)。在这一起一落之间,造成了情节的摇摆,使情节波澜骤起。这是个美丽的误会!这个误会的产生是偶然的,但却有必然的因素,这就是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程度。
   三、情感起伏法
   所谓情感起伏,就是着力描绘出事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表现主旨有重要意义的情感起伏变化。课文中,清兵卫看到一个约五寸高、模样很普通的葫芦,却喜欢得跟什么似的。他心里头发着跳,问葫芦卖多少钱。他担心葫芦太贵买不起,当得知只卖一毛钱时,可以想象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庆幸不贵。接着他又喘着气叮嘱店家不要卖给别人,急匆匆说完就跑回家去,回家拿了钱,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因为他担心葫芦被别人买走。终于买到心仪的葫芦,他又跑着回去了。这一次的跑和前面的跑是不一样的,没买到葫芦前很担心、很紧张,买到葫芦后是心花怒放。他的情感经历了“喜欢——担心太贵(起)——庆幸不贵(落)——担心被别人买去(起)——买到后心花怒放(落)”的起伏过程,一个痴迷葫芦的人物形象躍然纸上,同时,扼杀孩子天性这个主题也得以凸显。
   四、巧合兴波法
   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片刻也离不开那个葫芦,上修身课的时候他偷偷地在桌子底下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了;偏偏这个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不太舒服,所以当场没收了这个葫芦;教员去家访(起),我们以为会有一场“大戏”上演,偏偏父亲不在家(落);我们以为事情再无波澜,可清兵卫有了新的担心——担心其它葫芦被教员发现(起),可偏偏,教员没有注意到那些葫芦(落);读者们刚刚随着清兵卫松了一口气,可偏偏,父亲回来了,发现那些葫芦并将它们砸碎(起)……这些巧合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些巧合,巧得自然、巧得真实,各种巧合轮番上阵,四起三落,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构成了课文最精彩的篇章!
   五、结尾留白法
   结尾的留白可以调动读者的经验和感受,乃至整个心灵投入,窥斑知豹、叶落知秋。《清兵卫与葫芦》的结尾“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并没有具体交代清兵卫的新爱好能不能坚持下去,而是采用这种留白式,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其实也是一种摇摆,我们可以设想多种结局,但无非是两大类:一个偶然的契机,父亲发现自己错了,从此支持清兵卫的爱好;父亲依然粗暴地扼杀了清兵卫的新爱好……不论是哪一类,都是直指主题的,深化主题的。
   摇摆可以是大摇摆,例如开头设置悬念、中间一波三折、结尾艺术留白;也可以是小摇摆,例如情感、心理细节的刻画。大小摇摆的交错使用,使得小说高潮迭起。
  
   刘娟,湖北省宜昌小溪塔高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相对一般的教育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群以课堂为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有训练,但不拿训练让学生进行机械操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组织者,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同时,学习任务群还以系列任务为导向,并且从“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四个方面对“整合”进行了阐释,以此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以“学习资源”为切入点,旨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最大的魅力,在于激发学生对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体会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揣摩文本中的线索暗示,梳理出文章行文结构。而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更能促使语文教学在文本解析、阅读方法、生活理趣、个性化体验、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且在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被高尔基称赞为:“普希金之于俄国文学,正如达·芬奇之于欧洲艺术。”普希金的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尤其是他的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的描述,几乎可以说引领了俄罗斯现代文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开始现实主义创作的转折点上,从中可以看出普希金的人生哲学。   一、从“假如”看普希金人生哲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标题取自诗歌的第一句,全诗篇幅不长,怀着浓浓的关怀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困扰学生学好语文的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保证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优秀的教学思想可以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具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叶圣陶先生,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其写作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拓宽教师的写作教学思维,又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缺乏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阅读文本,难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精神独立,对于改善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应用。   一、设置动态阅读教学目标,体现生本教育理念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
语文教材的编写负责人温儒敏先生曾说,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使学生學会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戏剧。那么,在初中阶段,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基本写作方法的指导和例文的点评点拨,使作文教学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稳步提高的发展轨迹,才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写作目标。这样看来,初中三年六个学期,首先要从七上开始,以培养兴趣、养成写作习惯抓起,到九下才能形成有创意的表达的目标要求。而七年级到九年级有层次有梯
“批注”是一种有效的语文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能直入文本,往往彰显着读者的独特眼光、独特见解、独特情怀。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等。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将“批注”纳入其中,让学生主动地撰写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促使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思考、探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力。   一、在“感知性批注”
诗词歌赋作为我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所衍生的文化产物,数目之多不胜枚举,题材类型丰富多样,情感思想各不相同,让当今时代的人们鉴赏之、品味之、倾倒之。因而,强化初中古诗词教学,是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符合语文新课标改革要求,而增加诗词鉴赏环节,是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促进其学习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将从“顺应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要求,强化学生诗词鉴赏兴趣及能力”“自课本及试题出发,
高中阶段的作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起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并且针对教学活动内容做好充分的编排。但是就目前而言,有許多高中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并没有更多的写作训练机会,在写作中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和技巧做好充分的培训。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基
期刊
《故乡》作为鲁迅作品里的名篇,被各种语文教材所收录,其文学及美学价值丰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習此篇文章时,需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加以理解,还可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知识脉络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首要任务即为引导学生通读文章,对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词加以掌握,且可熟练完成课文的阅读活动。其次为应对文章中的知识脉络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