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何如此注重和突出“默读”?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读,各有各的优势。朗读便于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但与朗读比较,默读的应用范围更广,它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默读的速度也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
其次,从我国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古人既提倡“熟读”,又提倡“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家喻户晓的古训。宋代以后,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开始强调“熟读”与“精思”结合。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认为:“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侧重于朗读;“精思”,侧重于默读。《红楼梦》描写黛玉教香菱学诗,其基本方法是“揣摩”,这“揣摩”二字.当然可以包括朗读、熟读,但侧重点是默读精思。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小学阶段进行的默读训练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默读并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活动,而是一种兼顾着读和思、需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较复杂的灵活的学习活动。在默读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开动脑筋,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寻疑觅解。久而久之,随着默读训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会更加灵活,思维的品质也会在默读训练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地提高。
再次,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默读的作用已越来越为凸显。当今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海洋和大潮奔涌的信息流,可以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已与阅读息息相关,而阅读的方式,主要还是默读。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广泛吸收知积,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善于在阅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善于精读、略读、泛读、跳读。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默读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具备现代阅读能力打好基础,为他们今后能形成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奠定基石:
就一篇文章而言,阅读对象的排列既有规律,也较集中。心理学关于注意的品质的研究表明,注意范围的大小和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系。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够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那么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在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的对象数量也就越多。因此,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就完全能把词语连成整体,作为一个单位去感知。这样学生的默读不再是点状式而是块状式的,因而学生阅读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可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能快速地进行默读,也就学会了浏览。浏览就是大略地看。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快节奏的粗线条的默读。在同一时间内,浏览要比一字一句地朗读所捕捉的文字更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默读训练并能达到一定的速度,也就使自己掌握了浏览的技巧并逐步学会浏览。课后,学生就可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这种技能去阅读其他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学生不断地读书,不断地从书中汲取各种营养,知识面愈来愈宽,知识也愈加丰富。不难想象,学生的这种善于从书中大量汲取知识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获取大量信息是大有益处的。
最后,我们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忽视朗读的倾向固然存在,忽视默读的倾向也许更为严重。听语文课,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默读10分钟课文,可能就会被斥之为“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学生进行默读时,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悄悄”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环境,更适合于学生聚精会神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越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
教师钻研课文,主要靠反复默读,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的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 由此可见,加强默读训练,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我们在强调“琅琅书声”的同时,岂可把“默默读思”抛在一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特性
要切实提高默读的质量,仅仅在思想上予以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明确默读训练的特点,为提高默读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默读的附加要求,例如“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按要求默读课文”,只提出“边读边想”这个要求,这样,学生在默读时的空间更广阔了。在这个空间里,学生能灵活地驾驭文字,可以捉捕,可以思考,可以领悟,可以发现,可以想象。另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分年级制定要求,而是“模糊”地提出分年段的要求,放宽了尺度。这就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或早或晚地达到本年段的要求。具体在课堂中,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默读速度,不同的默读时间,不同的阅读量等。
2、针对性。
要使默读发挥好效果,有针对性地去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即我们经常在做的请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明确了读的目的,才能集中精力,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后领悟。教《小珊迪》一文,请学生带着问题“你认为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去默读,整堂课,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思、议,收益颇丰。教《白杨》一文,围绕贯穿全文的一问:“父亲的三次沉思,都在思什么?”让学生默读,学生便能整体上理解课文,感受父亲的思想。带着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去默读,能促进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培养自我学习、理解的能力。
3、适度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默读训练的尺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最佳时机进行训练。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默读“利于思维与理解,弱于情感体验与记忆。”因而,在学生需要自学,需要快速捕捉文字,需要进行理解性思考时都可以适当地进行默读训练。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请学生预习时,首先可以默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文中描写了哪些蝴蝶品种时,可以默读,快速捕捉蝴蝶名称;教学第二自然段——蝴蝶品种珍奇,理解“台湾蝴蝶为何甲天下?”时,先默读,使学生在脑海中迅速组合课文中词句,然后讨论、交流、概括出要点。
反之,需要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共鸣,需要学生背诵记忆时都不适宜进行默读训练,最好采用朗读的方法。如在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豪言壮语时,若再请学生默读,是怎样都无法体会到他们呼喊口号时那一份豪迈激情、那一颗炽热之心的。所以,只有“恰到好处”地默读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方法
讲究正确的默读方法,能给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指向,切实提高默读训练的实效。
1、反复练习,养成良好习惯。
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
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
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促进默读深入的基本方法。
③边读边画。“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
④“一目十行”。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
以上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关键在每次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上要求,告知默读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进行巩固强化训练;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做的有以下几点:
(1)耐心地观察学生的表情,一旦发现学生动嘴读甚至发出声音就立刻提醒。有个别学生会不断重复出现这个问题,教师就该不厌其烦地提醒、帮助。
(2)留意默读时认真专注的孩子,在其有出色表现时,抓住契机表扬其默读时打下的基础,发挥榜样作用,促进其他学生取得进步。
(3)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点点积累。起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一句话进行默读,而后逐步扩展到对一段话、一篇文章进行默读。这样层层深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良好默读习惯的养成。
2、严格要求,加强检查评价。
因为默读有速度的要求,所以学生在读书时不可能一字一句地读,也不能字字入眼。它其实是一个跳跃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抓不住重点,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些学生在默读时是“囫囵吞枣”式的默读,他们对阅读对象往往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书上的文字只入眼,未入心。学生往往在默读后毫无收获,品味不出语言文字的滋味。
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教师就要使学生明确默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抓住重点词句并做必要的圈点,使他们读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另外,还必须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教学《刻骨铭心的国耻》,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后,请他们作汇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或还有什么不懂的,以“这真是的大惨案啊!”为学习主题,诱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整体感知,诱发学生强化对“骇人听闻”、“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等词语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仅使教师得到了反馈信息,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己提问和交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对日本侵略者无比仇恨的思想情感。
同时,默读训练后适当的评价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使默读达到最好的效果。仍是《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学生感知全文时,默读后交流“ 站在五星红旗前,容国团为什么会热泪盈眶?”答案是多元的,此时教师就可以作适当的评价:
生1:因为他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第一枚金牌,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师:你很有心思地读课文,想必在默读课文时圈圈划划了。
生2:因为容国团在决赛中打败了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这个冠军得来非常的不容易,所以他热泪盈眶。
师:你能感知课文的主要意思,回答得也很有见地,你的默读真认真,也很仔细啊!
生3:因为容国团洗刷了中国人百年来蒙上的‘东亚病夫’的屈辱,因此他热泪盈眶。
师:你真会读书,在读书时竟然将课文理解到这样的深度!老师也为你有这样的默读水平感到骄傲。
……
这些评价既是对学生默读态度、方法的极大肯定,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默读训练,同时巧妙地点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岂不是一举两得?
3、强化意识,提高默读速度。
默读训练必须向学生提出必要的速度要求。默读与速度必须挂起钩来。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默读时经常是“悠哉悠哉”的,头脑中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强烈的速度意识,致使精神无法紧张,不会用心思考。所以,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使它逐步成为内部驱动力,学生的默读才会见成效。强化学生的速度意识的方法很多,比如:
(1)在教室的黑板上方挂出时钟。老师每次布置默读任务时,都提出明确的读书时间,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这只时钟就像是位无声的老师,在催促学生“默读要快”!
(2)进行闪读训练。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句话进行默读,而后缩短时间再对这句话进行默读。此外,还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读一句话,而后逐步要求能读几句话。
(3)学生默读后,请他们立刻用手指示意读了几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相同时间里读书的遍数不尽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可让学生介绍自己为什么能比别人读得遍数多,让大家都向他(她)学习,把速度意识渗透到学生心中。或是把同桌所读的遍数相加,比一比谁是黄金搭档,激励学生提高速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默读训练”的要求上做了必要的修改,这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它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遵循其规律,把握其特性,采取有效措施与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何如此注重和突出“默读”?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读,各有各的优势。朗读便于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但与朗读比较,默读的应用范围更广,它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默读的速度也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
其次,从我国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古人既提倡“熟读”,又提倡“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家喻户晓的古训。宋代以后,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开始强调“熟读”与“精思”结合。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认为:“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侧重于朗读;“精思”,侧重于默读。《红楼梦》描写黛玉教香菱学诗,其基本方法是“揣摩”,这“揣摩”二字.当然可以包括朗读、熟读,但侧重点是默读精思。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小学阶段进行的默读训练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默读并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活动,而是一种兼顾着读和思、需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较复杂的灵活的学习活动。在默读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开动脑筋,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寻疑觅解。久而久之,随着默读训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会更加灵活,思维的品质也会在默读训练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地提高。
再次,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默读的作用已越来越为凸显。当今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海洋和大潮奔涌的信息流,可以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已与阅读息息相关,而阅读的方式,主要还是默读。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广泛吸收知积,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善于在阅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善于精读、略读、泛读、跳读。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默读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具备现代阅读能力打好基础,为他们今后能形成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奠定基石:
就一篇文章而言,阅读对象的排列既有规律,也较集中。心理学关于注意的品质的研究表明,注意范围的大小和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系。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够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那么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在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的对象数量也就越多。因此,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就完全能把词语连成整体,作为一个单位去感知。这样学生的默读不再是点状式而是块状式的,因而学生阅读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可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能快速地进行默读,也就学会了浏览。浏览就是大略地看。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快节奏的粗线条的默读。在同一时间内,浏览要比一字一句地朗读所捕捉的文字更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默读训练并能达到一定的速度,也就使自己掌握了浏览的技巧并逐步学会浏览。课后,学生就可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这种技能去阅读其他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学生不断地读书,不断地从书中汲取各种营养,知识面愈来愈宽,知识也愈加丰富。不难想象,学生的这种善于从书中大量汲取知识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获取大量信息是大有益处的。
最后,我们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忽视朗读的倾向固然存在,忽视默读的倾向也许更为严重。听语文课,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默读10分钟课文,可能就会被斥之为“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学生进行默读时,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悄悄”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环境,更适合于学生聚精会神地进行思考。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越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
教师钻研课文,主要靠反复默读,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的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 由此可见,加强默读训练,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我们在强调“琅琅书声”的同时,岂可把“默默读思”抛在一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特性
要切实提高默读的质量,仅仅在思想上予以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明确默读训练的特点,为提高默读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默读的附加要求,例如“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按要求默读课文”,只提出“边读边想”这个要求,这样,学生在默读时的空间更广阔了。在这个空间里,学生能灵活地驾驭文字,可以捉捕,可以思考,可以领悟,可以发现,可以想象。另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分年级制定要求,而是“模糊”地提出分年段的要求,放宽了尺度。这就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或早或晚地达到本年段的要求。具体在课堂中,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默读速度,不同的默读时间,不同的阅读量等。
2、针对性。
要使默读发挥好效果,有针对性地去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即我们经常在做的请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明确了读的目的,才能集中精力,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后领悟。教《小珊迪》一文,请学生带着问题“你认为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去默读,整堂课,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思、议,收益颇丰。教《白杨》一文,围绕贯穿全文的一问:“父亲的三次沉思,都在思什么?”让学生默读,学生便能整体上理解课文,感受父亲的思想。带着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去默读,能促进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培养自我学习、理解的能力。
3、适度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默读训练的尺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最佳时机进行训练。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默读“利于思维与理解,弱于情感体验与记忆。”因而,在学生需要自学,需要快速捕捉文字,需要进行理解性思考时都可以适当地进行默读训练。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请学生预习时,首先可以默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文中描写了哪些蝴蝶品种时,可以默读,快速捕捉蝴蝶名称;教学第二自然段——蝴蝶品种珍奇,理解“台湾蝴蝶为何甲天下?”时,先默读,使学生在脑海中迅速组合课文中词句,然后讨论、交流、概括出要点。
反之,需要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共鸣,需要学生背诵记忆时都不适宜进行默读训练,最好采用朗读的方法。如在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豪言壮语时,若再请学生默读,是怎样都无法体会到他们呼喊口号时那一份豪迈激情、那一颗炽热之心的。所以,只有“恰到好处”地默读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方法
讲究正确的默读方法,能给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指向,切实提高默读训练的实效。
1、反复练习,养成良好习惯。
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
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
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促进默读深入的基本方法。
③边读边画。“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
④“一目十行”。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
以上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关键在每次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上要求,告知默读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进行巩固强化训练;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做的有以下几点:
(1)耐心地观察学生的表情,一旦发现学生动嘴读甚至发出声音就立刻提醒。有个别学生会不断重复出现这个问题,教师就该不厌其烦地提醒、帮助。
(2)留意默读时认真专注的孩子,在其有出色表现时,抓住契机表扬其默读时打下的基础,发挥榜样作用,促进其他学生取得进步。
(3)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点点积累。起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一句话进行默读,而后逐步扩展到对一段话、一篇文章进行默读。这样层层深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良好默读习惯的养成。
2、严格要求,加强检查评价。
因为默读有速度的要求,所以学生在读书时不可能一字一句地读,也不能字字入眼。它其实是一个跳跃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抓不住重点,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些学生在默读时是“囫囵吞枣”式的默读,他们对阅读对象往往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书上的文字只入眼,未入心。学生往往在默读后毫无收获,品味不出语言文字的滋味。
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教师就要使学生明确默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抓住重点词句并做必要的圈点,使他们读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另外,还必须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教学《刻骨铭心的国耻》,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后,请他们作汇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或还有什么不懂的,以“这真是的大惨案啊!”为学习主题,诱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整体感知,诱发学生强化对“骇人听闻”、“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等词语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仅使教师得到了反馈信息,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己提问和交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对日本侵略者无比仇恨的思想情感。
同时,默读训练后适当的评价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使默读达到最好的效果。仍是《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学生感知全文时,默读后交流“ 站在五星红旗前,容国团为什么会热泪盈眶?”答案是多元的,此时教师就可以作适当的评价:
生1:因为他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第一枚金牌,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师:你很有心思地读课文,想必在默读课文时圈圈划划了。
生2:因为容国团在决赛中打败了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这个冠军得来非常的不容易,所以他热泪盈眶。
师:你能感知课文的主要意思,回答得也很有见地,你的默读真认真,也很仔细啊!
生3:因为容国团洗刷了中国人百年来蒙上的‘东亚病夫’的屈辱,因此他热泪盈眶。
师:你真会读书,在读书时竟然将课文理解到这样的深度!老师也为你有这样的默读水平感到骄傲。
……
这些评价既是对学生默读态度、方法的极大肯定,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默读训练,同时巧妙地点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岂不是一举两得?
3、强化意识,提高默读速度。
默读训练必须向学生提出必要的速度要求。默读与速度必须挂起钩来。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默读时经常是“悠哉悠哉”的,头脑中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强烈的速度意识,致使精神无法紧张,不会用心思考。所以,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使它逐步成为内部驱动力,学生的默读才会见成效。强化学生的速度意识的方法很多,比如:
(1)在教室的黑板上方挂出时钟。老师每次布置默读任务时,都提出明确的读书时间,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这只时钟就像是位无声的老师,在催促学生“默读要快”!
(2)进行闪读训练。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句话进行默读,而后缩短时间再对这句话进行默读。此外,还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先读一句话,而后逐步要求能读几句话。
(3)学生默读后,请他们立刻用手指示意读了几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相同时间里读书的遍数不尽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可让学生介绍自己为什么能比别人读得遍数多,让大家都向他(她)学习,把速度意识渗透到学生心中。或是把同桌所读的遍数相加,比一比谁是黄金搭档,激励学生提高速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默读训练”的要求上做了必要的修改,这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它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遵循其规律,把握其特性,采取有效措施与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