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整体发展出发,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创新教学策略、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乐园,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会必要的数学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学习、乐于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缜密思维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衔接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通求异、灵活运用,使学生思想进一步集中、思维进一步发散、思路进一步清晰,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点拨引导,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俯下身子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知识的生成,有意识地征求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进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设,对一些有益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合、梳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使教学活动更能被学生接受,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变通求异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参与各种数学问题的求解、变通过程,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入手,感知数学问题,体验求解过程,获得求异成果。在学生思维受阻、解题受限、求解不达时,教师要真心帮助、耐心点拨、潜心诱导,使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帮助学生享受解题乐趣,获得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促进教学质效的不断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常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异。如,“试试看,从另一个角度再分析一下!”在学生获得正解后,问:“还有其他解法吗?”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学会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破制约,鼓励独创,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灵活变通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摆脱传统思维模式、思维习惯、思考路径、思考方式的束缚,跳出问题求方法,思维随着方法变,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种方法后,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跳出原有思维路径,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思维受限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知能力与解题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方式方法进行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李师傅做一批新产品,8天做了这类新产品的2/5,按这样的速度,剩下的工作还要多少天就可以做完?学生通过思考,一般都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5)÷(2/5÷8)。我以诱导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以完成这批新产品需要多少天进行变通,学生列出了8÷2/5-8、8÷2/5×(1-2/5)的式子,另一方面以已做产品数是剩下零件数几分之几进行变通,学生很快又列出了2/5÷(1-2/5)。学生体会到了一题多解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诱导,学生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学会了变通,发散了思维。与此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要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见解,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发展。如,笔者引导学生解答:“红星玩具厂生产一批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生产任务。实际每天比原来多生产了多少件玩具?”在学生列出60×7÷6-60=10(件)后,有一个学生思维跳跃,他说: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只要列出60÷6就行了。我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给予了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结合实践,衔接生活,在多种形式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数学问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进行扩缩、顺逆、对比,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变化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学会从不同方面、角度观察事物、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规律,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已有的技能经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引起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上述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严谨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对方式方法进行比较、综合和优化,并注意找出最佳的解题途径,让学生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解题方案,生成正确的解题结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使学生领会意图、掌握方法、学会技能、领悟技巧,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有所得,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学相长的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缜密思维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衔接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通求异、灵活运用,使学生思想进一步集中、思维进一步发散、思路进一步清晰,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点拨引导,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俯下身子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知识的生成,有意识地征求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进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设,对一些有益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合、梳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使教学活动更能被学生接受,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变通求异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参与各种数学问题的求解、变通过程,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入手,感知数学问题,体验求解过程,获得求异成果。在学生思维受阻、解题受限、求解不达时,教师要真心帮助、耐心点拨、潜心诱导,使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帮助学生享受解题乐趣,获得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促进教学质效的不断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常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异。如,“试试看,从另一个角度再分析一下!”在学生获得正解后,问:“还有其他解法吗?”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学会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破制约,鼓励独创,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灵活变通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摆脱传统思维模式、思维习惯、思考路径、思考方式的束缚,跳出问题求方法,思维随着方法变,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种方法后,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跳出原有思维路径,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思维受限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知能力与解题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方式方法进行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李师傅做一批新产品,8天做了这类新产品的2/5,按这样的速度,剩下的工作还要多少天就可以做完?学生通过思考,一般都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5)÷(2/5÷8)。我以诱导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以完成这批新产品需要多少天进行变通,学生列出了8÷2/5-8、8÷2/5×(1-2/5)的式子,另一方面以已做产品数是剩下零件数几分之几进行变通,学生很快又列出了2/5÷(1-2/5)。学生体会到了一题多解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诱导,学生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学会了变通,发散了思维。与此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要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见解,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发展。如,笔者引导学生解答:“红星玩具厂生产一批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生产任务。实际每天比原来多生产了多少件玩具?”在学生列出60×7÷6-60=10(件)后,有一个学生思维跳跃,他说: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只要列出60÷6就行了。我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给予了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结合实践,衔接生活,在多种形式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数学问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进行扩缩、顺逆、对比,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变化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学会从不同方面、角度观察事物、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规律,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已有的技能经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引起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上述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严谨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对方式方法进行比较、综合和优化,并注意找出最佳的解题途径,让学生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解题方案,生成正确的解题结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使学生领会意图、掌握方法、学会技能、领悟技巧,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有所得,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学相长的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