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也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难点和重点,必须充分认识党建督导的作用,构建高校基层党建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才能保证高校基层党建督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进而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关键词]高校;党建;督导;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基于此,实行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势在必行。那么,高校基层党建督导起到何种作用?运用哪些指标体系进行党建督导?应该构建怎样的基层党建督导运行机制?本文就这三个问题予以浅谈。
1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及作用
2002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制订了《关于建立党建工作督导制度的规定》和《落实校党委关于党建工作督导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党建工作督导制度的指导思想、督导性质、督导任务、督导程序、督导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党建工作督导制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党建督导制度。此后,以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国很多省级行政单位及高校陆续颁布了《基层党建工作督导检查和考核激励办法》,标志着党建督导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普遍关注。就高校来说,虽然党建督导起步较早,但从大党建格局中认识党建督导的重要性,全面阐述党建督导作用的论述较少,造成了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观水有术,必观其源”,全面审视高校党建督导实际,其作用有:
[1] 实现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引领。高校基层党建督导从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及对基层党建的适切性和指导性等原则出发设计督导评估指标内容,帮助基层党组织全面梳理工作轨迹,重新认识新时期的党建工作,使大家将督导评估指标逐步内化为行动准则和工作指南,进一步增强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了科学引领作用。
[2] 提升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围绕高校基层院系党建工作实际开展“督”和“导”,要求基层院系党政班子成员必须到位,通过聘请专家适时参与指导,帮助基层院系挖掘党建工作特色和亮点,不仅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地位。而且帮助基层党组织提升工作理念、进行深入反思,为基层单位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指明方向。起到了促进水平提升的作用。

[3] 加强了对基层党政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高校基层党建督导一方面检查党组织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发挥其政治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作用。这就逐渐改变党建工作的随意性和软约束性,使基层单位能依据指标系统地开展党建工作,另一方面检查基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情况,检查基层院系领导是否支持党的工作,是否为党建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加强了“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督,成为对基层单位党政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工作策略。起到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作用。
[4] 完善了对基层院系其它工作的调研。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涉及到高校二级院系多方面的工作,党建督导人员通过工作报告、专家答辩、互动交流、资料查阅、师生访谈、师生问卷、社区走访等环节,与广大师生的交流机会也较多,工作中除了能反映出院系党建工作情况以外,还能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也是院系其他工作调研的有效补充。起到了多种信息反馈的作用。
正是以上四方面作用,我们说:高校党建督导是提升基层院系党建工作的助推器。
2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指标体系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党建督导工作效力,体现党建督导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必须建立“起始有要求、中途有督办、结束有评估、年终有考核”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范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规定动作规范运作求质量、自选动作自主创新促发展”的评估目标。我校基层党建督导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三级。
从基础性指标来说,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十四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从发展性指标来说,包括一个一级指标,二个二级指标,四个三级指标。(详见列表)
3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的运行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想真正发挥党建督导指标体系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使党建督导体现针对性、把握前瞻性和注重实效性,就必须构建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3.1 构建党建督导的领导体制及机制
党建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它为高校基层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这就在客观上决定必须构建党建督导的领导机制。形成“一把手抓工程”,宏观上,高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挂帅的党建督导专门机构,负责高校各基层单位的党建督导的组织、协调、实施。微观上,各基层单位党委书记要督导分管领导,分管领导要督导党建督导员,党建督导员要督导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要督导党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督一级,层层有人管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3.2 构建党建督导制度约束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具有严肃性、公正性、公开性、长期性等特点,它要求党建督导成员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成果回来”,改变靠听汇报、看材料、走过场的现象,就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实践中,高校应出台《基层党建督导实施细则》,督导组成员应坚持督导组长汇报制度、坚持碰头会制度、坚持自觉请示制度、坚持工作简报制度等,对于提高基层党建督导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构建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机制
按照基层党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基层党建督导既要求有“量”的计数,又要求分析“质”的提升。在操作中按照建设与规范并重、督查与指导并举、质量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必须细化定量指标,测算出每一个被督导单位的达标状况,而后才能进行准确的定性描述,确保工作实效。因此,构建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机制势在必行。
3.4 构建党建督导的考核激励机制
加强党建工作,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为了防止党建工作的“跑”、“冒”、“滴”、“漏”。党建督导必须实行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根据考核得分情况,将督查评估结果作为年度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目标考核奖金挂钩,以激发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同时还与评先评优相挂钩,评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予以表彰。另一方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故意夸大、缩小、隐瞒、歪曲事实。蒙骗督导组成员的责任人,根据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处罚。
3.5 构建党建督导的路径选择机制
基层党建督导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为了增强党建督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除了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传统方式、方法外,还可以依靠其它很多路径,如:召开基层党建研讨会、党员座谈会、群众满意度测评、党建网上考试、党建问卷调查等,而多种路径选择也正体现了基层党建督导机制的创新。
综上所述,基层党建督导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是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的动力,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党建督导的作用,不断细化党建独到的指标体系,创新党建督导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党建工作一定呈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9页.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5年2月21日.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人民日报,2004年2月17日.
[关键词]高校;党建;督导;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基于此,实行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势在必行。那么,高校基层党建督导起到何种作用?运用哪些指标体系进行党建督导?应该构建怎样的基层党建督导运行机制?本文就这三个问题予以浅谈。
1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及作用
2002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制订了《关于建立党建工作督导制度的规定》和《落实校党委关于党建工作督导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党建工作督导制度的指导思想、督导性质、督导任务、督导程序、督导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党建工作督导制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党建督导制度。此后,以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国很多省级行政单位及高校陆续颁布了《基层党建工作督导检查和考核激励办法》,标志着党建督导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普遍关注。就高校来说,虽然党建督导起步较早,但从大党建格局中认识党建督导的重要性,全面阐述党建督导作用的论述较少,造成了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观水有术,必观其源”,全面审视高校党建督导实际,其作用有:
[1] 实现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引领。高校基层党建督导从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及对基层党建的适切性和指导性等原则出发设计督导评估指标内容,帮助基层党组织全面梳理工作轨迹,重新认识新时期的党建工作,使大家将督导评估指标逐步内化为行动准则和工作指南,进一步增强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了科学引领作用。
[2] 提升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围绕高校基层院系党建工作实际开展“督”和“导”,要求基层院系党政班子成员必须到位,通过聘请专家适时参与指导,帮助基层院系挖掘党建工作特色和亮点,不仅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地位。而且帮助基层党组织提升工作理念、进行深入反思,为基层单位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指明方向。起到了促进水平提升的作用。

[3] 加强了对基层党政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高校基层党建督导一方面检查党组织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发挥其政治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作用。这就逐渐改变党建工作的随意性和软约束性,使基层单位能依据指标系统地开展党建工作,另一方面检查基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情况,检查基层院系领导是否支持党的工作,是否为党建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加强了“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督,成为对基层单位党政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工作策略。起到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作用。
[4] 完善了对基层院系其它工作的调研。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涉及到高校二级院系多方面的工作,党建督导人员通过工作报告、专家答辩、互动交流、资料查阅、师生访谈、师生问卷、社区走访等环节,与广大师生的交流机会也较多,工作中除了能反映出院系党建工作情况以外,还能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也是院系其他工作调研的有效补充。起到了多种信息反馈的作用。
正是以上四方面作用,我们说:高校党建督导是提升基层院系党建工作的助推器。
2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指标体系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党建督导工作效力,体现党建督导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必须建立“起始有要求、中途有督办、结束有评估、年终有考核”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范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规定动作规范运作求质量、自选动作自主创新促发展”的评估目标。我校基层党建督导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三级。
从基础性指标来说,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十四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从发展性指标来说,包括一个一级指标,二个二级指标,四个三级指标。(详见列表)
3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的运行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想真正发挥党建督导指标体系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使党建督导体现针对性、把握前瞻性和注重实效性,就必须构建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3.1 构建党建督导的领导体制及机制
党建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它为高校基层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这就在客观上决定必须构建党建督导的领导机制。形成“一把手抓工程”,宏观上,高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挂帅的党建督导专门机构,负责高校各基层单位的党建督导的组织、协调、实施。微观上,各基层单位党委书记要督导分管领导,分管领导要督导党建督导员,党建督导员要督导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要督导党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督一级,层层有人管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3.2 构建党建督导制度约束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督导具有严肃性、公正性、公开性、长期性等特点,它要求党建督导成员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成果回来”,改变靠听汇报、看材料、走过场的现象,就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实践中,高校应出台《基层党建督导实施细则》,督导组成员应坚持督导组长汇报制度、坚持碰头会制度、坚持自觉请示制度、坚持工作简报制度等,对于提高基层党建督导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构建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机制
按照基层党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基层党建督导既要求有“量”的计数,又要求分析“质”的提升。在操作中按照建设与规范并重、督查与指导并举、质量与发展并行的原则,必须细化定量指标,测算出每一个被督导单位的达标状况,而后才能进行准确的定性描述,确保工作实效。因此,构建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机制势在必行。
3.4 构建党建督导的考核激励机制
加强党建工作,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为了防止党建工作的“跑”、“冒”、“滴”、“漏”。党建督导必须实行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根据考核得分情况,将督查评估结果作为年度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目标考核奖金挂钩,以激发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同时还与评先评优相挂钩,评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予以表彰。另一方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故意夸大、缩小、隐瞒、歪曲事实。蒙骗督导组成员的责任人,根据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处罚。
3.5 构建党建督导的路径选择机制
基层党建督导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为了增强党建督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除了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传统方式、方法外,还可以依靠其它很多路径,如:召开基层党建研讨会、党员座谈会、群众满意度测评、党建网上考试、党建问卷调查等,而多种路径选择也正体现了基层党建督导机制的创新。
综上所述,基层党建督导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是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的动力,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党建督导的作用,不断细化党建独到的指标体系,创新党建督导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党建工作一定呈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9页.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5年2月21日.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人民日报,2004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