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衍生机制、形式特点、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范跑跑”及其泛化格式“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进行描写和解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框架理论、模因理论来解释这种新三字格现象。这种形式特点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尤其值得关注。
关键词:三字格 衍生机制 形式特点 社会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只顾自己逃命的中学教师范美忠遭致网友炮轰,开始被称为“先跑老师”,很快被网友冠以“范跑跑”的绰号,甚至外国媒体也毫不客气地赐其洋名——Runner Fan。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嘉宾郭松民用“无耻”、“畜牲”、“杂种”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辱骂,事后被网友冠以“郭跳跳”的绰号。青岛某校的副校长赵坤明在学校组织为汶川灾区捐款时表示:“我没钱,不捐款。”他很快被网民称之为“赵光光”。2009年6月27日凌晨,上海一栋13层的在建住宅楼倒塌,网友闻讯,立刻称该楼盘为“楼脆脆”。2009年6月30日晚,司机张明宝酒后驾车连撞9人,导致6人死亡,“张撞撞”这个名号也迅速传开。2009年8月,香港巨星刘德华被媒体发现出现在其绯闻女友朱丽倩父亲的葬礼上,关于刘德华真实的婚姻状况也被炒得沸沸扬扬,更有博文将刘德华称为“范跑跑”的表弟“刘闪闪”。
一时间,网络上关于“范跑跑”系列的流行语铺天盖地。并且诸如“做人不能范跑跑”,“很范很跑跑”,“关键时刻,怎能范跑跑”,“青岛版楼脆脆”等网络用语也迅速流行开来。
二从“范跑跑”到“楼脆脆”
由于“范跑跑”的高知名度,于是这个原本是针对范美忠个人的绰号开始演变成一种三字格“姓氏+VV”,成为某一类人的绰号,而被取这种形式绰号的人的行为通常是不光彩的。例如“范跑跑”事件后出现的“郭跳跳”,就代表着对某事件有过激表现,以“道德卫士”自居的形象;“赵光光”代表着对社会弱势群体冷漠的铁公鸡形象;“张撞撞”则代表了酒后驾车,对交通法规、公民生命无比漠视的形象。随着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姓氏+VV”中的姓氏部分也开始泛化,由原先人物泛化成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此外该格式中“VV”也扩大到 “AA”,整个形式遂演变成“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成为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代名词。“楼脆脆”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所赋予的含义已不仅是某一开发商的不规行为,所牵涉到的可能是官商勾结、经济腐败、房屋质量监管出现漏洞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它的影响已不仅是个别楼盘了,而且蔓延到整个房地产行业,甚至影响了中国形象,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变得不信任。从“范跑跑”到“楼脆脆”,从“姓氏+VV”到“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这种格式在形式上不断泛化,在感情色彩上也伴随着讽刺、不满。可以说“姓氏+VV”格式在现实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单纯是某一个人的符号,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推衍出的一个既高产又极富表现力的一种新三字格。
三衍生机制
1框架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在《框架语义学》中提出了框架理论,他指出为了理解语言中的词语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即框架。框架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框架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词意的描述必须与语义框架相联系,框架是信仰、实践、制度、想象等概念结构和模式的图解表征。例如,在理解网络用语“马甲”的时候,我们知道“马甲”一词的义项之一是指背心,后来被借用到网络用语中,指的是一个现实人在同一论坛注册多于2个(含2个)ID并同时使用时,常用的或知名度较高的那个ID一般称为主ID,其他ID称为马甲ID,简称马甲。这一认知的转换源于2000年春晚,赵本山讲了一个蛇穿马甲变乌龟的笑话,在这里“马甲”有替身的意思,由于这个笑话很著名,人们渐渐就用“马甲”来代指同一个人的不同ID。这个笑话可以说是理解网络用语“马甲”的框架。
“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命名结构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菲尔墨这种框架结构,从“范跑跑”本人在地震时撇下正在上课的学生而独自逃命的事件本身,到网络上流行的《范跑跑之歌》,再到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能太‘范跑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一种构词框架,也是一种认知框架。“范跑跑”由于临阵脱逃成了人们嘲讽的焦点,所以,此后当某人的不当行为被网络传播时,人们很快就会用当事人的姓氏结合他的行为来称呼他,含有嘲讽之意。这种语法格式成为这一认知框架的索引。
2模因理论
模因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假设概念,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现象。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单位meme(模因)。“何自然教授(编者加:著名语言学家)将meme翻译成‘模因’,是有意让大家把它联想成类似基因的现象。‘模因’即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以复制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播。简而言之,任何想法、说法、做法都可以构成模因。……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词汇框架也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能够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异和发展。”
“范跑跑”是“姓氏+VV”结构的原型,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形式叫做“基因型模因”,这种模因可以直接复制成代表一定社会现象的某类人物,诸如“郭跳跳”、“姚抄抄”、“赵光光”、“刘闪闪”等,也可以稍加变化泛化成“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代表某一社会热点现象,如“楼脆脆”、“楼滚滚”、“墙斑斑”等,寥寥数语,既传神地反映了事件内容,又赋予了它褒贬倾向,有利于表达得准确和精炼,因此成为了强势模因。
四 形式特点
1 高产性
“语言系统的性质不是僵硬的、静态的、靠外力组织起来的,而是有弹性的、动态的、自我组织的开放系统。”根据模因理论,“范跑跑”是强势模因,便于复制和衍化。网上最近又出现了“王检检”、“王卖卖”,“蔡抄抄”,“郭抄抄”、“刘闪闪”、“墙斑斑”、“楼歪歪”等,这也足以证明该格式的高产性。
ABB式三字格,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三个音节,形式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播速度,凭借网络这个大舞台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者的互动,受众者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与衍生,用以调侃身边的人与事,这也正使得这类三字格有旺盛的生命力。
2 理据性
“名称是一种理据性很强的符号。非单纯性的命名都有一定的语言系统内的规则和语言系统外的原因为基础,并且单纯性命名也有较强的理据性。如有人指出,98%的单音动物命名有理据,一是直接模仿对象叫声,二是借用意义相关物名或属性名词,三是改变读音以造新词来命名。”使用“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为人物命名,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传神地勾勒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富有理据性。该类短语为补充式短语,“中心人物/事件”这个语素表述的是事件核心,后面的“单音节语素重叠”起到对事件描述、补充介绍的作用,重叠格式有强调之用。以“刘闪闪”为例,是影射香港巨星刘德华长期以来对媒体及广大粉丝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在媒体面前一直躲躲闪闪。结婚生子本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对艺人则影响重大,很多明星都对外界隐瞒自己的私生活。在媒体踢爆刘德华私生活后,又爆出黎明、杨千等巨星也已秘密结婚的消息,关于艺人的婚姻状况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络流行语“刘闪闪”因此一炮走红。“闪”传神地表达出这一社会热议事件的核心——艺人在私生活面前的躲闪心理。而“刘闪闪”现象,也引发了大众对于艺人这种刻意隐瞒真实婚姻状况的行为是否诚信的大讨论。
3 简洁性
语言交际中有一条重要原则——经济化原则,“将反映主要信息的主要词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尽可能省略去言语表达中的一些次要词语或羡余成分”,“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恰好符合这一原则的需要,表达言简意赅、富有时尚气息,在网络传播中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网民眼球。在人们从众心理的驱动下,该格式在短时间内便从网络进入到老百姓日常交流的词汇中,使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
五 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1 黑色幽默心理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在看似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人们对“范跑跑”、“赵光光”等事件的关注程度,已经不再局限于范美忠、赵坤明本人了,而是在谴责有违师德、在灾难面前无情无义等不良行为,这些现象令人愤怒,网民利用这种原本带有喜剧色彩的起绰号的方式加以调侃,使其更具有讽刺意味,从而把人们的愤怒、鄙视、不屑等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2 草根心理
“草根”的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草根”英文译成Grass roots。近几年草根文化传入我国,草根也被赋予民众精神,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立性和大众性。对于“范跑跑”,“赵光光”等人,他们的行为虽未触犯法律,但却触碰了广大民众的道德红线,在道德法庭上他们是被批判的对象,广大网民通过在网络上的炮轰来宣泄心中的强烈不满,客观上也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3 求新猎奇心理
现在网络出现了一股“标题党”风潮,即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通过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以达到各种目的。这虽然是一种依靠虚张声势来提高点击率的不当作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求新猎奇心理。一些较好的标题,如《一不小心, 张撞撞和王检检就这样认识了》(西祠胡同网)、《单士兵:晒晒潜伏在楼脆脆中的神秘业主》(新浪新闻中心网)……等标题不仅新颖别致,而且高度凝练。设想一下,如果将“张撞撞”换成“醉酒驾车撞死人的张明宝”,“楼脆脆”换成“上海莲花河畔景苑楼盘一在建倒塌住宅楼”不仅无法体现新奇之处,而且有冗言之嫌。“张撞撞”、“楼脆脆”的用法,使一些还不清楚事件的读者也会很有兴趣去网上查询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使事件传播得范围更广。
六 余论
这类三字格的涌现有其独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首先,它们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既满足人们群众宣泄情感的需要,又丰富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内涵,这种格式既具有强大的繁殖性,又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其次,这种格式中的代表性流行语能迅速反映社会变革,折射人们心理,表达群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说这些词语是记录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是历史发展的足迹。第三,这些词语表述简洁,符合语言交际中的经济原则,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总之,这种三字格的出现,不仅能更加准确、形象地反映某一社会现象,而且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对这类词语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
注: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同义连用现象研究”(项目编号:09SJB740012)。
参考文献:
[1] 王纯磊:《模因研究评介》,《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姜永琢:《论命名的语言学机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 于全有:《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研究的“非常”语言现象》,《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郑尔宁,女,1981—,安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李素娟,女,1964—,河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史,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三字格 衍生机制 形式特点 社会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只顾自己逃命的中学教师范美忠遭致网友炮轰,开始被称为“先跑老师”,很快被网友冠以“范跑跑”的绰号,甚至外国媒体也毫不客气地赐其洋名——Runner Fan。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嘉宾郭松民用“无耻”、“畜牲”、“杂种”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辱骂,事后被网友冠以“郭跳跳”的绰号。青岛某校的副校长赵坤明在学校组织为汶川灾区捐款时表示:“我没钱,不捐款。”他很快被网民称之为“赵光光”。2009年6月27日凌晨,上海一栋13层的在建住宅楼倒塌,网友闻讯,立刻称该楼盘为“楼脆脆”。2009年6月30日晚,司机张明宝酒后驾车连撞9人,导致6人死亡,“张撞撞”这个名号也迅速传开。2009年8月,香港巨星刘德华被媒体发现出现在其绯闻女友朱丽倩父亲的葬礼上,关于刘德华真实的婚姻状况也被炒得沸沸扬扬,更有博文将刘德华称为“范跑跑”的表弟“刘闪闪”。
一时间,网络上关于“范跑跑”系列的流行语铺天盖地。并且诸如“做人不能范跑跑”,“很范很跑跑”,“关键时刻,怎能范跑跑”,“青岛版楼脆脆”等网络用语也迅速流行开来。
二从“范跑跑”到“楼脆脆”
由于“范跑跑”的高知名度,于是这个原本是针对范美忠个人的绰号开始演变成一种三字格“姓氏+VV”,成为某一类人的绰号,而被取这种形式绰号的人的行为通常是不光彩的。例如“范跑跑”事件后出现的“郭跳跳”,就代表着对某事件有过激表现,以“道德卫士”自居的形象;“赵光光”代表着对社会弱势群体冷漠的铁公鸡形象;“张撞撞”则代表了酒后驾车,对交通法规、公民生命无比漠视的形象。随着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姓氏+VV”中的姓氏部分也开始泛化,由原先人物泛化成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此外该格式中“VV”也扩大到 “AA”,整个形式遂演变成“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成为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代名词。“楼脆脆”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所赋予的含义已不仅是某一开发商的不规行为,所牵涉到的可能是官商勾结、经济腐败、房屋质量监管出现漏洞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它的影响已不仅是个别楼盘了,而且蔓延到整个房地产行业,甚至影响了中国形象,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变得不信任。从“范跑跑”到“楼脆脆”,从“姓氏+VV”到“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这种格式在形式上不断泛化,在感情色彩上也伴随着讽刺、不满。可以说“姓氏+VV”格式在现实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单纯是某一个人的符号,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推衍出的一个既高产又极富表现力的一种新三字格。
三衍生机制
1框架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在《框架语义学》中提出了框架理论,他指出为了理解语言中的词语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即框架。框架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框架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词意的描述必须与语义框架相联系,框架是信仰、实践、制度、想象等概念结构和模式的图解表征。例如,在理解网络用语“马甲”的时候,我们知道“马甲”一词的义项之一是指背心,后来被借用到网络用语中,指的是一个现实人在同一论坛注册多于2个(含2个)ID并同时使用时,常用的或知名度较高的那个ID一般称为主ID,其他ID称为马甲ID,简称马甲。这一认知的转换源于2000年春晚,赵本山讲了一个蛇穿马甲变乌龟的笑话,在这里“马甲”有替身的意思,由于这个笑话很著名,人们渐渐就用“马甲”来代指同一个人的不同ID。这个笑话可以说是理解网络用语“马甲”的框架。
“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命名结构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菲尔墨这种框架结构,从“范跑跑”本人在地震时撇下正在上课的学生而独自逃命的事件本身,到网络上流行的《范跑跑之歌》,再到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能太‘范跑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一种构词框架,也是一种认知框架。“范跑跑”由于临阵脱逃成了人们嘲讽的焦点,所以,此后当某人的不当行为被网络传播时,人们很快就会用当事人的姓氏结合他的行为来称呼他,含有嘲讽之意。这种语法格式成为这一认知框架的索引。
2模因理论
模因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假设概念,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现象。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单位meme(模因)。“何自然教授(编者加:著名语言学家)将meme翻译成‘模因’,是有意让大家把它联想成类似基因的现象。‘模因’即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以复制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播。简而言之,任何想法、说法、做法都可以构成模因。……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词汇框架也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能够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异和发展。”
“范跑跑”是“姓氏+VV”结构的原型,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形式叫做“基因型模因”,这种模因可以直接复制成代表一定社会现象的某类人物,诸如“郭跳跳”、“姚抄抄”、“赵光光”、“刘闪闪”等,也可以稍加变化泛化成“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代表某一社会热点现象,如“楼脆脆”、“楼滚滚”、“墙斑斑”等,寥寥数语,既传神地反映了事件内容,又赋予了它褒贬倾向,有利于表达得准确和精炼,因此成为了强势模因。
四 形式特点
1 高产性
“语言系统的性质不是僵硬的、静态的、靠外力组织起来的,而是有弹性的、动态的、自我组织的开放系统。”根据模因理论,“范跑跑”是强势模因,便于复制和衍化。网上最近又出现了“王检检”、“王卖卖”,“蔡抄抄”,“郭抄抄”、“刘闪闪”、“墙斑斑”、“楼歪歪”等,这也足以证明该格式的高产性。
ABB式三字格,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三个音节,形式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播速度,凭借网络这个大舞台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者的互动,受众者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与衍生,用以调侃身边的人与事,这也正使得这类三字格有旺盛的生命力。
2 理据性
“名称是一种理据性很强的符号。非单纯性的命名都有一定的语言系统内的规则和语言系统外的原因为基础,并且单纯性命名也有较强的理据性。如有人指出,98%的单音动物命名有理据,一是直接模仿对象叫声,二是借用意义相关物名或属性名词,三是改变读音以造新词来命名。”使用“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为人物命名,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传神地勾勒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富有理据性。该类短语为补充式短语,“中心人物/事件”这个语素表述的是事件核心,后面的“单音节语素重叠”起到对事件描述、补充介绍的作用,重叠格式有强调之用。以“刘闪闪”为例,是影射香港巨星刘德华长期以来对媒体及广大粉丝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在媒体面前一直躲躲闪闪。结婚生子本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对艺人则影响重大,很多明星都对外界隐瞒自己的私生活。在媒体踢爆刘德华私生活后,又爆出黎明、杨千等巨星也已秘密结婚的消息,关于艺人的婚姻状况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络流行语“刘闪闪”因此一炮走红。“闪”传神地表达出这一社会热议事件的核心——艺人在私生活面前的躲闪心理。而“刘闪闪”现象,也引发了大众对于艺人这种刻意隐瞒真实婚姻状况的行为是否诚信的大讨论。
3 简洁性
语言交际中有一条重要原则——经济化原则,“将反映主要信息的主要词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尽可能省略去言语表达中的一些次要词语或羡余成分”,“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格式恰好符合这一原则的需要,表达言简意赅、富有时尚气息,在网络传播中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网民眼球。在人们从众心理的驱动下,该格式在短时间内便从网络进入到老百姓日常交流的词汇中,使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
五 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1 黑色幽默心理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在看似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人们对“范跑跑”、“赵光光”等事件的关注程度,已经不再局限于范美忠、赵坤明本人了,而是在谴责有违师德、在灾难面前无情无义等不良行为,这些现象令人愤怒,网民利用这种原本带有喜剧色彩的起绰号的方式加以调侃,使其更具有讽刺意味,从而把人们的愤怒、鄙视、不屑等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2 草根心理
“草根”的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草根”英文译成Grass roots。近几年草根文化传入我国,草根也被赋予民众精神,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立性和大众性。对于“范跑跑”,“赵光光”等人,他们的行为虽未触犯法律,但却触碰了广大民众的道德红线,在道德法庭上他们是被批判的对象,广大网民通过在网络上的炮轰来宣泄心中的强烈不满,客观上也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3 求新猎奇心理
现在网络出现了一股“标题党”风潮,即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通过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以达到各种目的。这虽然是一种依靠虚张声势来提高点击率的不当作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求新猎奇心理。一些较好的标题,如《一不小心, 张撞撞和王检检就这样认识了》(西祠胡同网)、《单士兵:晒晒潜伏在楼脆脆中的神秘业主》(新浪新闻中心网)……等标题不仅新颖别致,而且高度凝练。设想一下,如果将“张撞撞”换成“醉酒驾车撞死人的张明宝”,“楼脆脆”换成“上海莲花河畔景苑楼盘一在建倒塌住宅楼”不仅无法体现新奇之处,而且有冗言之嫌。“张撞撞”、“楼脆脆”的用法,使一些还不清楚事件的读者也会很有兴趣去网上查询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使事件传播得范围更广。
六 余论
这类三字格的涌现有其独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首先,它们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既满足人们群众宣泄情感的需要,又丰富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内涵,这种格式既具有强大的繁殖性,又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其次,这种格式中的代表性流行语能迅速反映社会变革,折射人们心理,表达群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说这些词语是记录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是历史发展的足迹。第三,这些词语表述简洁,符合语言交际中的经济原则,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总之,这种三字格的出现,不仅能更加准确、形象地反映某一社会现象,而且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对这类词语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
注: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同义连用现象研究”(项目编号:09SJB740012)。
参考文献:
[1] 王纯磊:《模因研究评介》,《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姜永琢:《论命名的语言学机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 于全有:《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研究的“非常”语言现象》,《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郑尔宁,女,1981—,安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李素娟,女,1964—,河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史,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