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中小学在学校管理现状:师资力量不均衡,缺少专业教师的培养,素质教育难落实,学生安全问题难控制,家庭教育难到位。对策:合理配备师资,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育教学管理新理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乡村中小学;学校管理;教育现状;对策
祁东县白地市镇元里坪小学前身为祁东县白地市镇元里坪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大部分初中生源转移到镇里就读于2014年初中学生撤并到镇中学,小学生中有大部分是学校附近农民子女,相对而言,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本人在2014年担任校长以来,在近五年的办学过程中,全体师生负重奋进,学校得到了较好发展,环境越来越优美,学生越来越文明,学校也越来越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发展不平衡
1.缺少骨干教师、缺少师资力量
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是由以前中学撤并以后留下的,总体情况是年龄大的老师多,代课老师多,学科骨干老师少。 近两年虽有两名青年教师加入,但师资队伍还是处于一种“青黄不接”时期,并且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这势必成为学校继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2.缺少专业教师培养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上相对落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对老师的培养上缺乏有力的措施,部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使学校专业化教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艺术体育方面的老师,专业化更强,学校更是缺乏,导致“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很好落实。
思考与对策: 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两个层面,所以一要加强教师的学历提升,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本科层次的学历提升;二要落实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素质教育发展不能落实到位
1.还不完全具备素质教育环境
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口号也喊了许多年, 但纵观当今社会, 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十分具备,上级部门、社会各界与学生家长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都停留在“分数”上, “应试教育”现状一时还很难扭转。
2.还未确立素质教育理念
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选拔的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左右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导致教师新的教学理念难以确立,大家都在随着高考的指挥棒不停地转,因循守旧观念与做法十分普遍,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使得学校研究型与学习型的教师十分缺乏。
思考与对策:在当前素质教育大环境还不十分如意的情况下,抓好教师师德建设是关键, 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广大教师要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甘于奉献, 甘为人梯,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感染学生,以此不断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
三、学生安全事故很难控制
1.校外监管不到位
乡村孩子的安全问题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可能安全隐患更为严重,就拿溺水问题来说, 乡村孩子没有安全设施完备的游泳池,只能到池塘、河道等地方游泳, 潜在的风险很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如此。
2.校内突发事故很难处理
“安全第一” “安全无小事”虽然早已深入人心, 但由于孩子天性的活泼好动, 导致校园里突发性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让人防不胜防。 有的事故一旦发生了,处理起来就特别麻烦,比如,学生在课间活动时不小心牙齿被磕了,内脏受损,面容破相了等等,都是非常难处理的。
思考与对策: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这根弦时刻要绷紧。因此学校在安全工作方面一定要做细做实, 在人防物防技防上齐头并进。当然,教师的安全责任追究也要到位。 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处理,尽量把安全事故处理到位。
四、家庭教育很难深入
乡村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学校附近农民子女,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在外务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家庭教育普遍缺失,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畏难情绪及惰性心理,孩子普遍较“野”,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家庭学习监管不到位
学生的家长绝大部分都是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容易娇生惯养,学与不学他们也管不了。
2.家教水平低
大部分家长,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通常是一種让孩子自然成长的观念,把孩子的教育任务完全抛给了学校,抛给了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与人文性,要么放任不管, 要么对孩子乱打乱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思考与对策:学校要把家长“请进来”,把家庭教育专家“请进来”,让家长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提高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田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 2 ]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一9一1(3)
关键词 :乡村中小学;学校管理;教育现状;对策
祁东县白地市镇元里坪小学前身为祁东县白地市镇元里坪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大部分初中生源转移到镇里就读于2014年初中学生撤并到镇中学,小学生中有大部分是学校附近农民子女,相对而言,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本人在2014年担任校长以来,在近五年的办学过程中,全体师生负重奋进,学校得到了较好发展,环境越来越优美,学生越来越文明,学校也越来越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发展不平衡
1.缺少骨干教师、缺少师资力量
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是由以前中学撤并以后留下的,总体情况是年龄大的老师多,代课老师多,学科骨干老师少。 近两年虽有两名青年教师加入,但师资队伍还是处于一种“青黄不接”时期,并且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这势必成为学校继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2.缺少专业教师培养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上相对落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对老师的培养上缺乏有力的措施,部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使学校专业化教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艺术体育方面的老师,专业化更强,学校更是缺乏,导致“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很好落实。
思考与对策: 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两个层面,所以一要加强教师的学历提升,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本科层次的学历提升;二要落实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素质教育发展不能落实到位
1.还不完全具备素质教育环境
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口号也喊了许多年, 但纵观当今社会, 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十分具备,上级部门、社会各界与学生家长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都停留在“分数”上, “应试教育”现状一时还很难扭转。
2.还未确立素质教育理念
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选拔的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左右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导致教师新的教学理念难以确立,大家都在随着高考的指挥棒不停地转,因循守旧观念与做法十分普遍,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使得学校研究型与学习型的教师十分缺乏。
思考与对策:在当前素质教育大环境还不十分如意的情况下,抓好教师师德建设是关键, 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广大教师要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甘于奉献, 甘为人梯,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感染学生,以此不断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
三、学生安全事故很难控制
1.校外监管不到位
乡村孩子的安全问题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可能安全隐患更为严重,就拿溺水问题来说, 乡村孩子没有安全设施完备的游泳池,只能到池塘、河道等地方游泳, 潜在的风险很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如此。
2.校内突发事故很难处理
“安全第一” “安全无小事”虽然早已深入人心, 但由于孩子天性的活泼好动, 导致校园里突发性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让人防不胜防。 有的事故一旦发生了,处理起来就特别麻烦,比如,学生在课间活动时不小心牙齿被磕了,内脏受损,面容破相了等等,都是非常难处理的。
思考与对策: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这根弦时刻要绷紧。因此学校在安全工作方面一定要做细做实, 在人防物防技防上齐头并进。当然,教师的安全责任追究也要到位。 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处理,尽量把安全事故处理到位。
四、家庭教育很难深入
乡村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学校附近农民子女,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在外务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家庭教育普遍缺失,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畏难情绪及惰性心理,孩子普遍较“野”,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家庭学习监管不到位
学生的家长绝大部分都是部分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容易娇生惯养,学与不学他们也管不了。
2.家教水平低
大部分家长,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通常是一種让孩子自然成长的观念,把孩子的教育任务完全抛给了学校,抛给了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与人文性,要么放任不管, 要么对孩子乱打乱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思考与对策:学校要把家长“请进来”,把家庭教育专家“请进来”,让家长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提高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田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 2 ]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一9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