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在应用和体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弊端,最终达成三维目标,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思维品质,并结合新课标和教材编写特点,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如果我们针对不同课文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面向全体、照顾差异选择提问策略,就会有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如“难题浅问”和“易题深问” 、“直题曲问”和“曲题直问” 以及“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策略。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适度、提问的辐射面。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关系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能否相得益彰,也关系到学生学的有效及教师教的高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提问策略
当前,新课改已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围绕高效课堂的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讨和实践。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策略关系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也关系到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更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策略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问应该把握三个策略,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1 “难题浅问”和“易题深问”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识知水平和思维品质。如果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如小说《故乡》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回忆中的“故乡”虽美但已消失,现实“故乡”令人痛苦,难以忍受,因此理想“故乡”使人充满希望和憧憬。我从浅显处提问:作者回忆中、现实中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何不同?”学生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这种难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这里说的“浅”,绝非“肤浅”,而是带有深意的浅语。这是教学提问是化难为易的技能。然而,也有一些问题,看似浅显,实际却很重要,常常为学生所忽视。这是教师就应“易题深问”,激发学生深入求知的愿望。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蕴意深刻。教师可设计有深意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学生通过思索会了解:“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易题深问,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把握易题深问的艺术,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应该深究的问题。
2 “直题曲问”和“曲题直问”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语文科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中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很多问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按照“直题曲问”的原则,即力避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比如分析《背影》一文的细节描写,如果直接提问:“《背影》一文描写父亲背影有什么作用?”这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用曲问法:“文章开头写父亲背影为什么只是三言两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却写得细致入微?”这样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恍然大悟:开头突出背影,给人留下悬念,凸现背影非同寻常。父亲过铁道的背影是全文重中之中,重点体现父亲的爱心。这样,开门见山突出背影与中间详写背影前后呼应,使特写背影成为全文主脑,烘托作者感情。这种直题曲问的提问策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然而,对于有些复杂偏难的问题,却需“曲题直问”:如《春》一文在揣摩作者描写春天美丽景色时,涉及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且从微观描绘了不同的春景,学生直接理解较困难,不如改为直问: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各段描写的景物是否相同?于是,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很轻松地找到3-7自然段是具体描写春天的,并且发现这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形象描写,构成的一幅春天的图画,第7段是一幅迎春图。此时,春天的美景美不胜收,作者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曲题直问”的策略能有效拉近师与生、问与答的距离,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回答问题的成功喜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变得自信、高效。
3 “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
对初中语文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在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如《变色龙》一文,在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时,可以把握一个“变”字,在短暂的时间内,警官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的情节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发现,“公正惩办——替狗辩护——同情受害者——谩骂受害者——替受害者出气——堆笑阿谀狗。”这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通过警官对狗咬人事件处理,讽刺和鞭笞了他望风使舵、反复无常、涵上欺下的丑恶本质。
与上述情况相反,对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则可以聚零为整,触类旁通。如《故乡》一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既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看起来较细碎琐屑,这就要求我们从细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整体上把握闰土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的麻木、愚钝的劳苦民众;杨二嫂由年轻美丽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的小市民。这样学生就能从全文分析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就能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①提问要适度。提问切忌过多或过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从而产生厌倦情绪。②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教师在提问时要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仅仅把提问局限在学习好的几个同学身未被提问的同学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了高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初中高效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见疑、质疑的主体作用和教师设疑、释疑主导作用相得益彰的过程。一堂精彩有效的语文课,老师或学生能提出几个有“分量”的问题,既克服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和弊端,又能调动学生认真思考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效果。只有正确处理课堂提问的几种关系,做到巧问、妙问,才能使学习有效率,教学高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提问策略
当前,新课改已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围绕高效课堂的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讨和实践。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策略关系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也关系到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更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策略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问应该把握三个策略,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1 “难题浅问”和“易题深问”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识知水平和思维品质。如果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如小说《故乡》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回忆中的“故乡”虽美但已消失,现实“故乡”令人痛苦,难以忍受,因此理想“故乡”使人充满希望和憧憬。我从浅显处提问:作者回忆中、现实中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何不同?”学生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这种难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这里说的“浅”,绝非“肤浅”,而是带有深意的浅语。这是教学提问是化难为易的技能。然而,也有一些问题,看似浅显,实际却很重要,常常为学生所忽视。这是教师就应“易题深问”,激发学生深入求知的愿望。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蕴意深刻。教师可设计有深意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学生通过思索会了解:“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易题深问,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把握易题深问的艺术,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应该深究的问题。
2 “直题曲问”和“曲题直问”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语文科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中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很多问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按照“直题曲问”的原则,即力避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比如分析《背影》一文的细节描写,如果直接提问:“《背影》一文描写父亲背影有什么作用?”这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用曲问法:“文章开头写父亲背影为什么只是三言两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却写得细致入微?”这样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恍然大悟:开头突出背影,给人留下悬念,凸现背影非同寻常。父亲过铁道的背影是全文重中之中,重点体现父亲的爱心。这样,开门见山突出背影与中间详写背影前后呼应,使特写背影成为全文主脑,烘托作者感情。这种直题曲问的提问策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然而,对于有些复杂偏难的问题,却需“曲题直问”:如《春》一文在揣摩作者描写春天美丽景色时,涉及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且从微观描绘了不同的春景,学生直接理解较困难,不如改为直问: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各段描写的景物是否相同?于是,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很轻松地找到3-7自然段是具体描写春天的,并且发现这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形象描写,构成的一幅春天的图画,第7段是一幅迎春图。此时,春天的美景美不胜收,作者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曲题直问”的策略能有效拉近师与生、问与答的距离,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回答问题的成功喜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变得自信、高效。
3 “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
对初中语文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在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如《变色龙》一文,在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时,可以把握一个“变”字,在短暂的时间内,警官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的情节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发现,“公正惩办——替狗辩护——同情受害者——谩骂受害者——替受害者出气——堆笑阿谀狗。”这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通过警官对狗咬人事件处理,讽刺和鞭笞了他望风使舵、反复无常、涵上欺下的丑恶本质。
与上述情况相反,对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则可以聚零为整,触类旁通。如《故乡》一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既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看起来较细碎琐屑,这就要求我们从细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整体上把握闰土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的麻木、愚钝的劳苦民众;杨二嫂由年轻美丽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的小市民。这样学生就能从全文分析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就能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①提问要适度。提问切忌过多或过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从而产生厌倦情绪。②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教师在提问时要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仅仅把提问局限在学习好的几个同学身未被提问的同学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了高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初中高效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见疑、质疑的主体作用和教师设疑、释疑主导作用相得益彰的过程。一堂精彩有效的语文课,老师或学生能提出几个有“分量”的问题,既克服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和弊端,又能调动学生认真思考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效果。只有正确处理课堂提问的几种关系,做到巧问、妙问,才能使学习有效率,教学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