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讨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skateco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教师带来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如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2017年9月20日,以“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校长名师,围绕“中小学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一、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立德树人,就是以德育为先,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在中小学落地,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使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 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规范育人标准”
  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鄯爱红教授指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道德,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德行的人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吴甡认为,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之处在于“标准”的设立。现在,每个学校都会组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活动,同样的活动,有的学校教育效果好,有的不好,究其原因,在于“标准”的设定,在于学校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当成一项工作去应付还是当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去完成。没有规划的培养是无法实现育人目标的。因此,吴甡校长建议,学校应该建立规范化的育人标准,通过推进育人标准的建设,促进教师育人行为的转变,促成学校人文文化的形成。
  2.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要“润物细无声”
  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放慢节奏、拉长时间、优化过程,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层面的落实一定不是孩子们能够熟练背诵其中的24个字,而是他们受到感染和触动,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变成自己的真实体验、自己悟出的道理、自觉养成的习惯。这样一种转变的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贴近社会生活,还需要贴近班级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渗透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班级文化、校园环境等各个层面。
  3.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指出,“未来世界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该校以“成志教育”为价值领导,通过“1 X”课程体系、“大数据 关键事件”的评价手段让立德树人理念落地。“希望孩子们在附小上学的这六年时间里,不仅能够完满地修成学业,还能收获会踢足球、能跳舞、懂艺术以及会研究等奠基人生的‘关键能力’。”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的万平老师介绍了史家七条小学通过建设“行动公益社”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行动公益社”旨在培养儿童“责任担当”的品格。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在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困难人群、真诚关怀有需要的人士的过程中体味责任,学会担当;良好素养在行动中习得,在习惯中积累,在积累中内化,最终形成品格。
  二、将师德师风建设贯串“立德树人”全过程
  “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当前现状,中小学如何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有关学者和学校管理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
  1. 师德师风建设的多维解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秦廷国副研究员认为,师德应该包括人格魅力、创新精神、鲜明个性三个方面。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叶齐炼从法理角度指出,师德师风建设要服务于新时期对教育的定位,要匹配新时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更高、更新的法律要求。在我国的1800多个职业之中,只有八个职业有法律专门规范,教师就是其中之一。他建议师德师风建设可从学法、守法、踐行法律等层面入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檀传宝教授指出,区分学段开展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师德建设之所以成效不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师德建设都是从“外部”进行的。如果能向教师们解释清楚师德建设背后的原理,让他们理解师德建设与职业幸福感是直接相关的,师德建设的推进就会比较顺畅了。
  2. 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其一,用好“榜样的力量”。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谈到,师德的作用如同北斗星,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决定了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该校在实践中十分重视“榜样的力量”。每年,所有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都会接受学校优秀老教师们的集中培训。在老教师、新教师一对一师徒结对关系中,师父不但要帮助徒弟提升教学专业技能,还要注意对徒弟在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正向影响,让师德建设从枯燥说教变为行动感染。学校还十分重视特级教师的师德建设,田树林校长认为,特级教师应该走进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学校2011年就开始组织特级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
  其二,在校园中打造“善良的价值观”。北京市丰台二中教育集团校长何石明提出了“善良的教育价值观”的理念,他指出,学校想要有好的师德师风水平,应倡导“与人为善”,学校管理层应善待教师、学生,善待教育本身。他认为,一名好教师,应当是师德与师道结合最好的职业教育者。教师应能够做到引导、激励学生自强自立,要思考学生愿意接受并能够高效接受的教育途径,避免填鸭式的强制教育。
  三、建设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发展机制
  1. 营造适宜创新素养生长的环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雯副教授指出,有研究发现,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81.5%)处于非正式学习环境中。人的学习是终生的(life-long)、宽生的(life-wide),也是深度融入生活的(life-deep),越是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学习方式越多元。创造性能力的习得并不只发生在正规教育中,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情常常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她强调,就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学校如果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也请不要制造阻碍成长的氛围。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胡卫平通过对儿童青少年创新素养近20年的研究发现,教师能够通过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而学校环境创新指数又对教师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创新教学行为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教师与环境同等重要。学校在注重对教师培养的同时,还要向学习型组织、思维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发展,营造适宜创新素养生长的环境。
  2. 搭建促进教师展现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陈伟孟分享了该校翟小宁校长的一句话:“‘好的教育’根本在于‘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是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好的学校是智慧的组织,是学习的共同体,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才的摇篮。该校专门成立了创新人才中心以及教师发展中心,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等不同层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实践,聚焦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牧华教授将教师从合格教师成长为创新型教师的过程比喻为毛毛虫破茧成蝶的过程。教师的“蝶变”,指的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飞跃式的、内在生命觉醒后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成长与教师在公共知识和个体经验方面的增长联系紧密。在他看来,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10年、20年、30年的不断探索和积累,是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成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的成长过程。
  3.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强调,未来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质疑,能够跨界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价值,是具有战略意义、能够有力提升学生未来竞争力的教育。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设置了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旨在打通学段,穿越学科,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STEM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他文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教育伴随改革开放迈开了新的发展步伐。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总结我们应当汲取的经验,正视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是创造我国教育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对“两个基本估计”的否定,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三个面向”的提出,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秩序恢复时期(1978-1984)、试点改革时期(1985-1992)、全面改革时期(1993-1999)、深化改革时期(2000-2008)。这是一个由外围到核心、由边缘到中心、由粗放到精耕的过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学校管理;述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8)11-0
摘要基于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的总体分析,提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舆情风险以及对民办中小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提出“公民同招”政策推进的若干建议,包括切实推进政策落实落细、稳妥推动民办学校转型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内校际办学差距等。  关键词 公民同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教育;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獻标识码B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是的,让德育简约,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方式便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德育的真谛。从下面的学校生活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痕的德育。    场景一:  学校400米长的主干道两旁,绿树葱茏,鲜花环绕,彩石点点,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一排整齐的灯箱,上面记述着龚自珍在此讲学的故事,记录着著名校友闵惠芬、杨守仁、吕叔湘的求
听一位走南闯北的学者说,在她到过的很多偏远山村学校的校长的案头、床边都有中小学管理杂志的影子;听一位常出境考察的教育官员说,没想到,在参观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图书馆时,竟在书架上看到你们的刊物!每每听到这些,我们的心里总是甜甜的。一年又过去了,年根总是要“盘点”的:与2004年相比,我们对主题化运作模式(每期都围绕“本期视点”集中就某一专题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探析)的运用更为成熟与从容,特别是较好地解
摘要“三区三州”是我国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国家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满意度调查显示,随着国家加大投入,区域的“数字鸿沟”已被填平,但广大师生信息化“获得感”不强,满意度较低,出现了“新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正在毁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困“信息茧房”,并不断加剧城乡学生的分化。建议突破“梯度理论”束缚,引领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云端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北京小学在“培育优质学生群体”课题研究的统领下,以年级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数学教研组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近年来,数学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广泛的社会认可:  3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4位教师被评为宣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6位教师被评为宣武区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更有多位教师在区级、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奖,教师们撰写
在知识经济时代,校长如何在学校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从信息管理的历史来看,知识管理并未超出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范围。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回归到以创新
漫步浙江金华街头,偶一抬头,有无数亲切的笑容吸引了人的视线。临街的一面围墙上,玻璃橱窗内张贴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照片,有黑白老照片,也有彩色“明星照”。这是什么?这不是市政府的市容工程,也不是广告公司的街头创意,而是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围墙。他们把学校荣誉、知名校友、历任校长、师生活动等等本来只在校内展示的内容,大大方方地宣示给校外来来往往的行人,未入其校,先睹其人,先知其事,其创意设计、宣传效果、文化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持守自己的信念,辛勤耕耘了8年。8年来,我经历了“火热的激情——冰冷的苦涩——盲从的突围——积极的探索——丰收的美丽”的成长历程。    年轻需要失败    1998年8月,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工作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我,产生了向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