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近日,張小建会长再次撰文回忆张左己老部长。文章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与左己老部长共同战斗的几段经历,把人们带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切感受到左己老部长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纯粹的人格魅力,读来深受感动。特推荐给读者,以缅怀左己老部长,致敬就业老前辈!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劳动部承担城镇就业和劳动制度改革的繁重任务,在部党组领导下,左己带领我们一干人马共同奋战,在工作中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许多好的作风从那时形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劳动社会保障世纪工程之中。更多的战友之情也由此形成,持续到今天。
同一战壕的战友
左己当司长时,每次召开全国性大会都形成了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在会结束的头一天晚上,邀几个司处长在一块,研究撰写最后的讲话报告稿。每到最后这个晚上,从八点开始汇总会议情况,讨论大的思路,九、十点请老同志回去休息,以后就是左己带着我们几个年轻的同志撰写总结报告。常常是干到晚上两三点。刚开始,几个人散坐在沙发和床上;写到夜半,大家都坐不住了,相继坐到了地板上,背靠着墙角、沙发棱和床腿上;干到两三点的时候,靠着坐也不行了,这时你就看吧,左己带头,大家已一个个躺在了地板上。常常是左己提这一段讲什么,大家仰面朝天嘴里念念有词,一起凑句,相互补充,有时火花闪亮的观点或词句,会引发几记掌声叫好;但有时也会忽然传来阵阵鼾声,那是哪位同志熬不住睡着了。此后便是大家回去休息,主写的同志负责整理稿子,并把完稿塞进左己住房的门缝中;他一般是早上五点起来,继续完善稿子。第二天上午做总结报告,肯定是个高水平的精彩讲话。
现在回头去看这样的写稿形式,真是集思广议,聚合了大家的智慧,并且锤炼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文字能力。用左己话说,他自己也是用这种形式“迅速把握就业”,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全国就业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领军人物。以后,与几位同事回忆起躺在地板上写稿之事,大家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而且都把此称之为“跟着左己摸爬滚打”的一段历史,引以为荣。
还有一回,是1990年夏天在江苏盐城召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试点会。那年夏天江苏奇热,白天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到企业调研,晚上住招待所大房间,没有空调,大家只能一边吹着风扇,一边讨论写稿。夜里热到难以入眠,干脆到院里扇扇子聊改革。最后座谈总结时,会议室竟放了十几个电扇,大家还是呼呼的冒汗。左己当时说:“现在的劳动制度改革,已经箭在弦上。面临形势就像这酷热的天气,我们都在炉子上烤着,没有回头路,不能翻烙饼,必须要向前走探索出路。”大热天也没挡住大家热烈发言,烈日下锤就劳动制度改革纲领,由此开启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新的征程。
左己以后说到这段历程:“从推进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到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从实施‘两个确保'再到创立积极就业政策,我们都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携手并肩共同战斗。”此话并非虚言,而是左己带领我们共同为就业事业拼搏奋战的真实写照。虽然我们没有经过战争的烽火场面,但是我们共同为就业为民生奋斗的这种经历,也称得上是在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多少年后,我们都退休了。我邀请左己参加就促会的活动,每次请他做发言时,他都在会前精心准备,收集资料,了解情况。会后整理他的讲话时,从他手中接过手写的密密麻麻文字稿纸,加上附注的小条,就知道他亲自上手撰稿又花了大功夫。这些年来,我写报告也从左己和其他老部长身上学会了许多,不仅是业务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勤于思考和求真务实作风的传承。
五湖四海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李伯勇部长的倡导,部里成立了一个就业问题研究小组,得到左己大力支持。这个小组由就业司、法规司和劳科所三方面人员组成,于法鸣、党晓捷和我三人牵头,莫荣、刘丹华等一干同志参与。我们分别在调研后就中国就业战略、农村就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写出报告。在左己同志大力推荐下,报告的主要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都应用在劳动部全国就业会议、三部门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试点推广之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几个单位的同志也形成了默契合作的关系,左己对此赞赏有加,称之为劳动部研究就业的“铁三角”,对我们讲,“搞就业工作就要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劳科所出理论,法规司出政策,就业司讲实际操作,你们形成合力,劳动部的就业工作就能出大思路、大政策、大手笔”。
在当时突破农村就业的瓶颈时,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找到劳动部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左己作为项目组长牵头。在项目启动会上,他动情地讲:“我是农民的儿子。现在主管就业,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打开城门创新局面,我们责无旁贷。”一句开头语把大家的心讲得热乎乎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中心出研究思路,农业部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劳动部采取措施在城镇放开和城乡统筹就业上下功夫。在左己的协调组织下,三个部门的合作运行顺畅高效,试点县从十几个扩大到上百个,由此开启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新局面。劳动部也从那时开始,彻底转变了抓就业工作只管城镇不管农村和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工作格局。
左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示范:干工作,搞事业,不能单打独斗搞小圈子,必须搞五湖四海。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须有这种大胸怀大格局。
响鼓重敲的成效
左己从当司长到当部长,一直强调:“我们搞工作,要在事业出成果的同时,培养队伍出更多人才。”“要在人事工作中体现谁干得好谁就上,在干工作出成果上比高低,而不是为了当官去拉关系。” 这真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用人之道。那段时间,人少活儿重,但各个司局的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奋力争先,年轻干部也得到了更多的培养和锻炼。每半年形势分析,是考察各司领导的机会,左己率党组全体同志出席,大家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主张,左己一一进行点评。紧接着是青年干部演讲会,由各司推举年轻干部演讲,左己也都全程参加,提出希望和要求。 還记得2000年部里安排我去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一年,我对左己讲:“培训就业司工作太忙,指导中心又刚刚组建,实在脱不开身”。左己讲,“党校学习是必修课,越是忙越要学习提高。对你的要求就是学习工作两不误……培训就业司信长星王爱文是年轻人,正好在你学习期间给他们压担子。指导中心的队伍组建你要多操点心,大楼建设就交给李保国他们去干。”
我当时有个想法一闪而过:别人学习一年,工作上可轻松些,怎么到我这儿就成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了?但看着左己的信任和期望,我也就不说二话了。这一年的学习,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开阔了视野,并对就业和培训做了两个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全面的工作思路,及时注入到实际工作中,也为后来在部里分管培训就业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习期间,对司里和中心的工作,把握重点,依靠两个单位班子同志,集体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也搞得很有成色。2001年,我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之后,深感这次学习的重要,对于左己提出的学习工作两不误的要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些年在跟随左己到各地出差的时候,经常听他和省级领导交流,讲到“两个确保”是中央的重点部署重大战役,各省的劳动保障厅长身负重任,希望省里的领导多支持,同时将干得好的同志重用起来。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从“两个确保”和再就业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干部,经过几届部党组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现在有的到了省部级的领导岗位,有的在司局层面担负重任。对他们的培养和锤炼,可以说都经历了重大考验,都是响鼓重锤敲打的结果。
左己的以身作则,加上这样的用人之道,培养和造就了就业的“铁军”精神和“冲锋号”作风。
关怀备致的友情
左己对同事下属的关怀备致,许多人都深有同感。贵州省就业局长陈琼华说过这样一个经历:1988年,她参加部里组团到意大利都灵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中心学习三个月,回国到北京的当天,发现自己的左眼好像失明了。第二天总结会前,她到部医务室,大夫一看就让马上到医院去检查。当时是左己(时任司长)主持会议,陈回到会议室请假,左己同志马上暂停会议,问在场同志:“北京哪里的眼科好?”有同志回答,西医是同仁医院,中医是广安门医院;他又问:“你们谁和医院熟?”有人说是沈宝英,她的一个北大荒战友是同仁医院眼科的支部书记。左己马上把宝英请来,然后又安排了车辆,让宝英带着陈琼华到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用刚刚引进的德国先进设备进行了检查。陈提出想回贵州去治,但左己说:“不行,你要在北京认真检查”。然后把陈安排住招待所。后来又派车派人送她到广安门医院去看中医。陈琼华服用了8个月的药,左眼终于复明。而这8个月的中药,很多都是就业司同志找人从北京送到贵州的。陈琼华事后感慨地说:“从那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碰到我,左己部长的第一句话就会问:‘你的眼睛怎么样了?'可以说,没有左己和就业司同志,就没有我左眼的复明!”“左己部长,我永远记住您对我的好!”
2012年,在天津召开的“纪念积极就业政策10周年大会”上,左己部长在讲话时,特地将参加会议的就业战线老同志一一点名,向大家问好,当他说到,“这些同志就是一代中国就业铁军的带头人,虽然经历岁月沧桑,有的甚至头发斑白,但他们的精神是青春永驻,他们为就业创造的业绩将载入史册”。一席话讲得在座的老同志个个热泪盈眶。会后他热情的招呼各地就业战线的老同志与他一起合影,嘘寒问暖,聚首言欢,为庄重的大会气氛添加了一股战友情深的暖流。
为缅怀左己,我特书写了三篇往事片断的回忆,达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并希望与全国就业战线同志们共同分享。
敬爱的左己同志,您与我们并肩战斗的场景,您对我们的深切关爱的友情,您高尚的品质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劳动部承担城镇就业和劳动制度改革的繁重任务,在部党组领导下,左己带领我们一干人马共同奋战,在工作中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许多好的作风从那时形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劳动社会保障世纪工程之中。更多的战友之情也由此形成,持续到今天。
同一战壕的战友
左己当司长时,每次召开全国性大会都形成了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在会结束的头一天晚上,邀几个司处长在一块,研究撰写最后的讲话报告稿。每到最后这个晚上,从八点开始汇总会议情况,讨论大的思路,九、十点请老同志回去休息,以后就是左己带着我们几个年轻的同志撰写总结报告。常常是干到晚上两三点。刚开始,几个人散坐在沙发和床上;写到夜半,大家都坐不住了,相继坐到了地板上,背靠着墙角、沙发棱和床腿上;干到两三点的时候,靠着坐也不行了,这时你就看吧,左己带头,大家已一个个躺在了地板上。常常是左己提这一段讲什么,大家仰面朝天嘴里念念有词,一起凑句,相互补充,有时火花闪亮的观点或词句,会引发几记掌声叫好;但有时也会忽然传来阵阵鼾声,那是哪位同志熬不住睡着了。此后便是大家回去休息,主写的同志负责整理稿子,并把完稿塞进左己住房的门缝中;他一般是早上五点起来,继续完善稿子。第二天上午做总结报告,肯定是个高水平的精彩讲话。
现在回头去看这样的写稿形式,真是集思广议,聚合了大家的智慧,并且锤炼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文字能力。用左己话说,他自己也是用这种形式“迅速把握就业”,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全国就业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领军人物。以后,与几位同事回忆起躺在地板上写稿之事,大家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而且都把此称之为“跟着左己摸爬滚打”的一段历史,引以为荣。
还有一回,是1990年夏天在江苏盐城召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试点会。那年夏天江苏奇热,白天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到企业调研,晚上住招待所大房间,没有空调,大家只能一边吹着风扇,一边讨论写稿。夜里热到难以入眠,干脆到院里扇扇子聊改革。最后座谈总结时,会议室竟放了十几个电扇,大家还是呼呼的冒汗。左己当时说:“现在的劳动制度改革,已经箭在弦上。面临形势就像这酷热的天气,我们都在炉子上烤着,没有回头路,不能翻烙饼,必须要向前走探索出路。”大热天也没挡住大家热烈发言,烈日下锤就劳动制度改革纲领,由此开启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新的征程。
左己以后说到这段历程:“从推进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到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从实施‘两个确保'再到创立积极就业政策,我们都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携手并肩共同战斗。”此话并非虚言,而是左己带领我们共同为就业事业拼搏奋战的真实写照。虽然我们没有经过战争的烽火场面,但是我们共同为就业为民生奋斗的这种经历,也称得上是在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多少年后,我们都退休了。我邀请左己参加就促会的活动,每次请他做发言时,他都在会前精心准备,收集资料,了解情况。会后整理他的讲话时,从他手中接过手写的密密麻麻文字稿纸,加上附注的小条,就知道他亲自上手撰稿又花了大功夫。这些年来,我写报告也从左己和其他老部长身上学会了许多,不仅是业务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勤于思考和求真务实作风的传承。
五湖四海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李伯勇部长的倡导,部里成立了一个就业问题研究小组,得到左己大力支持。这个小组由就业司、法规司和劳科所三方面人员组成,于法鸣、党晓捷和我三人牵头,莫荣、刘丹华等一干同志参与。我们分别在调研后就中国就业战略、农村就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写出报告。在左己同志大力推荐下,报告的主要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都应用在劳动部全国就业会议、三部门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试点推广之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几个单位的同志也形成了默契合作的关系,左己对此赞赏有加,称之为劳动部研究就业的“铁三角”,对我们讲,“搞就业工作就要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劳科所出理论,法规司出政策,就业司讲实际操作,你们形成合力,劳动部的就业工作就能出大思路、大政策、大手笔”。
在当时突破农村就业的瓶颈时,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找到劳动部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左己作为项目组长牵头。在项目启动会上,他动情地讲:“我是农民的儿子。现在主管就业,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打开城门创新局面,我们责无旁贷。”一句开头语把大家的心讲得热乎乎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中心出研究思路,农业部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劳动部采取措施在城镇放开和城乡统筹就业上下功夫。在左己的协调组织下,三个部门的合作运行顺畅高效,试点县从十几个扩大到上百个,由此开启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新局面。劳动部也从那时开始,彻底转变了抓就业工作只管城镇不管农村和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工作格局。
左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示范:干工作,搞事业,不能单打独斗搞小圈子,必须搞五湖四海。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须有这种大胸怀大格局。
响鼓重敲的成效
左己从当司长到当部长,一直强调:“我们搞工作,要在事业出成果的同时,培养队伍出更多人才。”“要在人事工作中体现谁干得好谁就上,在干工作出成果上比高低,而不是为了当官去拉关系。” 这真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用人之道。那段时间,人少活儿重,但各个司局的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奋力争先,年轻干部也得到了更多的培养和锻炼。每半年形势分析,是考察各司领导的机会,左己率党组全体同志出席,大家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主张,左己一一进行点评。紧接着是青年干部演讲会,由各司推举年轻干部演讲,左己也都全程参加,提出希望和要求。 還记得2000年部里安排我去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一年,我对左己讲:“培训就业司工作太忙,指导中心又刚刚组建,实在脱不开身”。左己讲,“党校学习是必修课,越是忙越要学习提高。对你的要求就是学习工作两不误……培训就业司信长星王爱文是年轻人,正好在你学习期间给他们压担子。指导中心的队伍组建你要多操点心,大楼建设就交给李保国他们去干。”
我当时有个想法一闪而过:别人学习一年,工作上可轻松些,怎么到我这儿就成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了?但看着左己的信任和期望,我也就不说二话了。这一年的学习,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开阔了视野,并对就业和培训做了两个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全面的工作思路,及时注入到实际工作中,也为后来在部里分管培训就业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习期间,对司里和中心的工作,把握重点,依靠两个单位班子同志,集体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也搞得很有成色。2001年,我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之后,深感这次学习的重要,对于左己提出的学习工作两不误的要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些年在跟随左己到各地出差的时候,经常听他和省级领导交流,讲到“两个确保”是中央的重点部署重大战役,各省的劳动保障厅长身负重任,希望省里的领导多支持,同时将干得好的同志重用起来。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从“两个确保”和再就业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干部,经过几届部党组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现在有的到了省部级的领导岗位,有的在司局层面担负重任。对他们的培养和锤炼,可以说都经历了重大考验,都是响鼓重锤敲打的结果。
左己的以身作则,加上这样的用人之道,培养和造就了就业的“铁军”精神和“冲锋号”作风。
关怀备致的友情
左己对同事下属的关怀备致,许多人都深有同感。贵州省就业局长陈琼华说过这样一个经历:1988年,她参加部里组团到意大利都灵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中心学习三个月,回国到北京的当天,发现自己的左眼好像失明了。第二天总结会前,她到部医务室,大夫一看就让马上到医院去检查。当时是左己(时任司长)主持会议,陈回到会议室请假,左己同志马上暂停会议,问在场同志:“北京哪里的眼科好?”有同志回答,西医是同仁医院,中医是广安门医院;他又问:“你们谁和医院熟?”有人说是沈宝英,她的一个北大荒战友是同仁医院眼科的支部书记。左己马上把宝英请来,然后又安排了车辆,让宝英带着陈琼华到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用刚刚引进的德国先进设备进行了检查。陈提出想回贵州去治,但左己说:“不行,你要在北京认真检查”。然后把陈安排住招待所。后来又派车派人送她到广安门医院去看中医。陈琼华服用了8个月的药,左眼终于复明。而这8个月的中药,很多都是就业司同志找人从北京送到贵州的。陈琼华事后感慨地说:“从那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碰到我,左己部长的第一句话就会问:‘你的眼睛怎么样了?'可以说,没有左己和就业司同志,就没有我左眼的复明!”“左己部长,我永远记住您对我的好!”
2012年,在天津召开的“纪念积极就业政策10周年大会”上,左己部长在讲话时,特地将参加会议的就业战线老同志一一点名,向大家问好,当他说到,“这些同志就是一代中国就业铁军的带头人,虽然经历岁月沧桑,有的甚至头发斑白,但他们的精神是青春永驻,他们为就业创造的业绩将载入史册”。一席话讲得在座的老同志个个热泪盈眶。会后他热情的招呼各地就业战线的老同志与他一起合影,嘘寒问暖,聚首言欢,为庄重的大会气氛添加了一股战友情深的暖流。
为缅怀左己,我特书写了三篇往事片断的回忆,达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并希望与全国就业战线同志们共同分享。
敬爱的左己同志,您与我们并肩战斗的场景,您对我们的深切关爱的友情,您高尚的品质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