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吟诵艺术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典文本,调动学生的吟诵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想读、敢读、肯读、乐读、会读,读而思、思而疑、疑而悟。要达到这些目的,并非靠神来之功,如何指导学生吟诵古诗词,怎样更好的陶冶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语文教师中开展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摸索出古诗吟诵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吟诵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吟诵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激趣法。即通过名家的配乐诗朗诵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吟诵的冲动和欲望。
  2.技巧指点法。诗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声朗读。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朗读吟诵的技巧上给学生以持久的正确指导。
  吐字清晰,轻重音分明,节奏准确;尽量放慢语速,努力做到“声断气连”;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感情,把准语调、语气……在范读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矮矮”“浅浅”两个叠词读的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长,学生很容易从教师动情的吟诵中体味到诗人内心因与母亲阴阳两隔的歉疚、悲恸之情和因台湾与大陆天涯相隔的无奈、怨愤之情。
  3.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吟诵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
  1.师生联合背诵活动
  学生和教师一起背诵,做好教师沟通工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
  2.古诗卡学习升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背诵中,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每背过10首古诗,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
  3.组织诗朗诵会:每期两次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选出优胜小组。
  此外,还可以登陆古诗资源网站,更多地了解古诗文、游戏中学古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都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吟诵热情,学习效率也可大大提高。
  语感的培养、文化底蕴的丰厚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古诗吟诵活动我们可以大有收获,我们要不断摸索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仿写是这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重点,在应考的实际中,学生作仿写题出现了以下几点失误:  1.话题脱离。话题,一是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中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寻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2.结构不一。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
期刊
小说及其要素  小说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跟戏剧、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常见考点  题目及线索的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情节梳理,主旨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评价作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单独创作过程,而应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参与的共同创作的过程,应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和创新兼容并蓄。为此,语文教师备课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独立钻研教材是
期刊
学生在组织散文阅读主观题答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认真分析题干。题干中往往蕴含了答题角度、表述范围和表达方式等要求,弄清了题干要求,答题时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2.把握在文中找答案的原则。有关专家曾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3.忠实于语言规则。即用词准确,语句流畅,语意明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要超过规定。基于上述原则,表述答案的方法可概括为:摘录、改写、撰写。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那么“巧妇”何处去寻米呢?  其实“事事留心皆学问”,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也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应养成“看、想、比、悟”的观察习惯。即,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不仅要认认真真地看,还要用自己的头脑仔仔细细地想,把此事物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
期刊
一、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今,十几岁的孩子学习多凭感情。他喜欢你这个老师,也就喜欢听你的课,并且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反之,师生关系紧张,彼此没有感情,学生也不喜欢你。看见你就烦,甚至产生敌对心理,即使你讲课生动有趣,也还是听不进去,更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  1.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对好学生不偏向,对后进生不歧视。尤其是对后进生要
期刊
一、抓“诗眼”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明、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一首诗,总有一、二个或一、两句表现诗歌主旨的词或语句,这些词和诗句或议论或抒情,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如杜甫的《月夜》一诗,它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首诗中,“独”字写出了诗人对妻儿的思念,而“双照”则是诗人希望尽早结束与妻儿分隔两地的痛苦生活的点睛之笔。所以,“独
期刊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原有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培养多种能力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包括三个方
期刊
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怎样进行,它始终是语文教育。既然是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积淀:积淀人格魅力、积淀各类知识、积淀教学理论和技能,在稳中求变,有所适应。  一、积淀人格魅力  语文教育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优秀的文章、优秀的人物对他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政治课本的空洞说教。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是一种顺应时代
期刊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就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在学生的眼中语文学习总是枯燥无味,谈不上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和积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过去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所以要改变这个状态,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把课堂变成学堂,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阵地。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巧设情景,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