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悟课本习题的编排意图,有效开发和利用习题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和精彩,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材;习题;解读;巧用;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有效地开发习题与利用习题是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方法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数学与知识能力、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和纽带。下面就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习题,谈几点自己的的实践与思考。
一、解读习题,明确设计意图
数学课本的习题都是教材编写者反复推敲、精心编撰的,都是根据新知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来设计的,每一道题都有它的特定含义。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每道习题的设计意图,深层次地挖掘每道题隐含的知识点;弄清之后,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可以使习题更加丰满,增强习题的教学效果。
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与除》“练习三”中的第5题:算一算,照样子分别再写出一组算式。
3x7= 63÷9=
30x7= 630÷9=
300x7= 6300÷9=
这一练习的编排明显是为巩固口算乘除法而设置的。但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纵向看,其中一个乘数(除数)相同,后两道题另一个乘数(被除数)后面有0,也就是整十数或整百数,计算时只要在第一题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或两个0;横向看,第一行都是表内乘除法,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得数,第二行为整十或几百几十数乘(除以)一位数,得数末尾有一个0,第三行为整百或几千几百数乘(除以)一位数,得数末尾有两个0。这样的习题编排,不仅要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联想,充分挖掘习题内涵,发挥习题的最大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不能“一练了之”,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可追问学生:横着做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要竖着做?横着看发现什么?竖着看又发现了什么?在观察的基礎上引申出用“3x7”“63÷9”还以计算哪些乘除法算式?再让学生依照发现的规律,分别写一组类似的算式。最后补充逆向题,如24□÷6=40、4□x 8=3200等,在□里要填几个0。
这样,学生在计算、观察、交流、实践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再次经历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不仅理解了乘(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口算的计算方法,掌握了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技能,还将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提高其思维的条理性。
二、巧用习题,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数学教材自身条件的局限,教材习题中所显示的信息都是静态的,易带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会淡化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时要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习题,通过联想、变通、动态展示,逐层递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练习二”中的第6题:在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这一练习的编排目的是巩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利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概念进行判断。对于这样的题目,很多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就完成了这道练习。然而,这道看似普通的练习,我们也可以改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与讨论,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抽象概念。在学生做完这题后,可逐层深入地提问学生:凭什么说第一、三、四题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第二题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让它围成吗?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小棒换一下,使其能围成三角形,可以怎么换?
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化,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与利用,使得习题教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就题论题层面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
三、拓展习题,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习题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锻炼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效。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习题,充分挖掘教材习题潜力,适度延伸和拓展教材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感受数学的价值,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在学习了“圆的周长”知识之后,教师以教材习题为载体布置学生去测量教学楼圆柱形柱子一圈的长度,并计算柱子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在学习了整单元知识之后,再借助“练习一”基础习题的帮助,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基础题目以后,在校园内找一个井盖,并测量、计算井盖的面积,同时探讨为什么井盖不采用方形而采用圆形这一问题。
这样,学生在习题拓展的指引下,不但再次强化了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价值,发散数学思考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数学习题作为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静心解读编写意图,精细设计练习过程,尽可能放大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黄少芬,女,1968年1月出生,汉族,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泉州市级骨干教师,陈埭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长期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主持过省、市、县级课题研究7项,撰写十几篇论文发表于CN级刊物。
朱舒提,男,1976年9月出生,汉族,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一级教师,晋江市数学科学骨干教师。
关键词:教材;习题;解读;巧用;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有效地开发习题与利用习题是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方法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数学与知识能力、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和纽带。下面就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习题,谈几点自己的的实践与思考。
一、解读习题,明确设计意图
数学课本的习题都是教材编写者反复推敲、精心编撰的,都是根据新知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来设计的,每一道题都有它的特定含义。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每道习题的设计意图,深层次地挖掘每道题隐含的知识点;弄清之后,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可以使习题更加丰满,增强习题的教学效果。
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与除》“练习三”中的第5题:算一算,照样子分别再写出一组算式。
3x7= 63÷9=
30x7= 630÷9=
300x7= 6300÷9=
这一练习的编排明显是为巩固口算乘除法而设置的。但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纵向看,其中一个乘数(除数)相同,后两道题另一个乘数(被除数)后面有0,也就是整十数或整百数,计算时只要在第一题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或两个0;横向看,第一行都是表内乘除法,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得数,第二行为整十或几百几十数乘(除以)一位数,得数末尾有一个0,第三行为整百或几千几百数乘(除以)一位数,得数末尾有两个0。这样的习题编排,不仅要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联想,充分挖掘习题内涵,发挥习题的最大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不能“一练了之”,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可追问学生:横着做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要竖着做?横着看发现什么?竖着看又发现了什么?在观察的基礎上引申出用“3x7”“63÷9”还以计算哪些乘除法算式?再让学生依照发现的规律,分别写一组类似的算式。最后补充逆向题,如24□÷6=40、4□x 8=3200等,在□里要填几个0。
这样,学生在计算、观察、交流、实践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再次经历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不仅理解了乘(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口算的计算方法,掌握了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技能,还将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提高其思维的条理性。
二、巧用习题,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数学教材自身条件的局限,教材习题中所显示的信息都是静态的,易带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会淡化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时要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习题,通过联想、变通、动态展示,逐层递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练习二”中的第6题:在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这一练习的编排目的是巩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利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概念进行判断。对于这样的题目,很多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判断,指名说说理由就完成了这道练习。然而,这道看似普通的练习,我们也可以改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与讨论,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抽象概念。在学生做完这题后,可逐层深入地提问学生:凭什么说第一、三、四题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第二题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让它围成吗?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小棒换一下,使其能围成三角形,可以怎么换?
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化,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与利用,使得习题教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就题论题层面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
三、拓展习题,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习题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锻炼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效。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习题,充分挖掘教材习题潜力,适度延伸和拓展教材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感受数学的价值,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在学习了“圆的周长”知识之后,教师以教材习题为载体布置学生去测量教学楼圆柱形柱子一圈的长度,并计算柱子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在学习了整单元知识之后,再借助“练习一”基础习题的帮助,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基础题目以后,在校园内找一个井盖,并测量、计算井盖的面积,同时探讨为什么井盖不采用方形而采用圆形这一问题。
这样,学生在习题拓展的指引下,不但再次强化了课堂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价值,发散数学思考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数学习题作为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静心解读编写意图,精细设计练习过程,尽可能放大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黄少芬,女,1968年1月出生,汉族,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泉州市级骨干教师,陈埭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长期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主持过省、市、县级课题研究7项,撰写十几篇论文发表于CN级刊物。
朱舒提,男,1976年9月出生,汉族,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一级教师,晋江市数学科学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