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单元教学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而要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知识整合延伸课堂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如不仅强调“积累”,还强调“整合”。而且新的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把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这种“模块制”为教师整合知识、建构系统知识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普遍觉得课时紧张。如果我们还是依据传统的一篇一篇课文教读,我们就只能够对每篇课文进行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学生难以有真正的收获。因而,借助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倡单元教学。
在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里所说的单元教学,并不是我们就要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起某种可以推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而是强调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具体而言,单元教学就是以若干课时来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使这些课时所教的东西,发挥系统整合力,给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来体现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进而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单元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多篇放在一起教,也可以由某一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文多教反复教。
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认识不清楚,总是用思想性去替代人文性,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变成了政治学科的延伸甚至附属品。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种提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提并论,尤其是近几年对“言语”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刻,使我们明确认识到,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生发另外一个疑惑,语文学科到底有没有像数学那样,有明晰的知识体系。但是回答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感到困惑,如我们的大部分备课的教学目标上都提出了“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但是怎么培养却不甚了了。单元教学的方式却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如我们讲小说单元,我们首先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知识,这样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把篇目作为课程资源,再依据知识去处理具体的文章,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小说学习到底需要学习什么,该怎么去阅读鉴赏小说,这也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当学生掌握这种知识后,自己再去阅读鉴赏其他的小说,也能够发现蕴藏在一篇篇具体小说中的美时,我们的人文目标(人文性)也就自然实现了。
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个观点影响至深,那就是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而教材的编排有其特定的目标,因而不可能篇篇都体现出生活的变化。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大胆地推开窗户,把生活引进我们的课堂,让课堂与生活共舞,让学生在时代的背景下学习语文。如鲁迅先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大户,但是时代的久远,对当时文章生发背景的隔膜,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难以真正解读。而且,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都是按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解读鲁迅和他的文章的,因而我们难以发现蕴藏在文章中的其他的美。如果我们的教师把学生以前学过的所有鲁迅先生文章来一个回顾,再把著名学者陈丹青在北京鲁迅纪念馆的演讲《我谈大先生》的文章发放给学生,就能够看到一个还原了的活生生的鲁迅、大众化的鲁迅。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树立对鲁迅的全新评价,还原一个原生态的鲁迅,则就能够让学生走近鲁迅,甚至喜欢鲁迅。而我们讲《过秦论》时,不仅可以把三苏的文章拿来一起讲,还可以把近年对秦始皇的评价文章和影视作品(如张丰毅版《秦始皇》)给学生介绍,则能够让学生重新去认识那个时代,建立对当时史实的全新看法。
当然,单元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绝对不止这些。而要较好地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知识整合延伸课堂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如不仅强调“积累”,还强调“整合”。而且新的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把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这种“模块制”为教师整合知识、建构系统知识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普遍觉得课时紧张。如果我们还是依据传统的一篇一篇课文教读,我们就只能够对每篇课文进行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学生难以有真正的收获。因而,借助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倡单元教学。
在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里所说的单元教学,并不是我们就要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起某种可以推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而是强调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具体而言,单元教学就是以若干课时来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使这些课时所教的东西,发挥系统整合力,给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来体现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进而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单元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多篇放在一起教,也可以由某一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文多教反复教。
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认识不清楚,总是用思想性去替代人文性,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变成了政治学科的延伸甚至附属品。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种提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提并论,尤其是近几年对“言语”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刻,使我们明确认识到,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生发另外一个疑惑,语文学科到底有没有像数学那样,有明晰的知识体系。但是回答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感到困惑,如我们的大部分备课的教学目标上都提出了“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但是怎么培养却不甚了了。单元教学的方式却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如我们讲小说单元,我们首先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知识,这样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把篇目作为课程资源,再依据知识去处理具体的文章,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小说学习到底需要学习什么,该怎么去阅读鉴赏小说,这也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当学生掌握这种知识后,自己再去阅读鉴赏其他的小说,也能够发现蕴藏在一篇篇具体小说中的美时,我们的人文目标(人文性)也就自然实现了。
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个观点影响至深,那就是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而教材的编排有其特定的目标,因而不可能篇篇都体现出生活的变化。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大胆地推开窗户,把生活引进我们的课堂,让课堂与生活共舞,让学生在时代的背景下学习语文。如鲁迅先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大户,但是时代的久远,对当时文章生发背景的隔膜,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难以真正解读。而且,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都是按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解读鲁迅和他的文章的,因而我们难以发现蕴藏在文章中的其他的美。如果我们的教师把学生以前学过的所有鲁迅先生文章来一个回顾,再把著名学者陈丹青在北京鲁迅纪念馆的演讲《我谈大先生》的文章发放给学生,就能够看到一个还原了的活生生的鲁迅、大众化的鲁迅。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树立对鲁迅的全新评价,还原一个原生态的鲁迅,则就能够让学生走近鲁迅,甚至喜欢鲁迅。而我们讲《过秦论》时,不仅可以把三苏的文章拿来一起讲,还可以把近年对秦始皇的评价文章和影视作品(如张丰毅版《秦始皇》)给学生介绍,则能够让学生重新去认识那个时代,建立对当时史实的全新看法。
当然,单元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绝对不止这些。而要较好地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