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花归去马蹄香”是一句有名的诗句,也是宋朝时候一次画院招考出的题目。要画好这一题目实在不容易。游人、落花、马蹄都是有形的,好画。但“马蹄香”却不好画。香是气息,只能闻,看不见,摸不着,真不好画。而这句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香”字,非画出来不可。有的画家画出来了,无非画出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可把那个“香”字丢了。只有一位画家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这位画家用了两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表现出來了,而且使人感到春意盎然,衬托出了游人的愉快心情,使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
画画如此,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在返璞归真,教师们都努力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实求真。但在这过程中,阅读教学“牵”、“灌”、“塞”等教学现象还时有看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牵起一条线,拉学生跟着线走;或把文本中的教育思想等灌下去;或硬把自己解读到的,感悟到的塞给学生。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在于激。“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让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有教”而“无痕”呢?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
语文学科最本质的特点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要么过于注重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学习,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衡的。要么过于重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忽视语文学科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样的语文课同样是失衡的。语文教学应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达到无痕的境界,使二者彼此交融,和谐相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发现,这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文的因素更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暴露出人文教育的强度过大的缺陷外,还暴露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熏陶不是贴标签,不是喊口号。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痕渗透,无痕浸润。
《父亲与鸟》这篇课文,题目是《父亲与鸟》,但作者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鸟的深层理解来表现“父亲”爱鸟。课文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父亲”可算得上鸟的知音了。而知鸟。不正是对鸟深深的爱吗?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多么纯真,谁说“我”不会像“父亲”那样知鸟爱鸟呢?阅读本文,就像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十分和谐,十分融洽的。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本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方式,在和谐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人与鸟、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整堂课真正向我们展示一种教而无痕的品位。
一、巧组板块,自然无痕
板块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又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几部分,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又一步一步逐层深入。使得学生学习学而有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父亲与鸟》这篇课文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对于这样的文章,老师常常感觉,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棘手在到底怎么划分,组建成几个板块,便于学习?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组建,形成三个清晰板块。第一板块,抓“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语,找找划划相关句子:“望到的”用直线,“闻到的”用浪线标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看到树叶在动,闻到鸟味,就知道有鸟。从中悟到父亲知鸟懂鸟。第二个板块:抓一个词语“快活”,两个句子“这是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看图说话,感受鸟儿的快活,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是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当小鸟快乐时,父亲就喜悦。当小鸟危险时,父亲就担心。从而进一步悟到父亲知鸟、爱鸟。第三个板块,抓一个问题:“你们说这样的父亲会成为猎人吗?”让学生明白: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父亲经常来到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而后适时地拓展到课外,我不是仅仅高兴父亲一个人不是猎人吗,而是希望我身边所有的生灵都不要受到伤害,我们的自然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三个板块的巧妙组建,使得整堂课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循序渐进,学生学而有序,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二、丰富形式,整合无痕
“做审美之师,常怀童真之心,做学生的呵护者。”“教不能代替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学。”教师不能把自己解读到的、感悟到的硬塞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丰富的语言实践形式,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和韵味,又要让学生经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走进父亲与鸟一起构筑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在本堂课中语言文字的实践不是单一的,学习形式丰富。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合理选择感情朗读、看图说话、口语交际等语言实践形式。并且将他们巧妙地整合起来。
1.朗读形式多样。低年级,朗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人情入境,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得来的。朗读的方式要多样。教师引领孩子进入情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读出味道。
(1)加上表情动作读。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你能加上动作神态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回环往复的美读。这种回环往复的美读大家很喜欢用。运用得好,往往会成为课堂的高潮。怎样才能获得美读的效果呢?从目标方面考虑,或是突破重点句的一种手段,或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体验感悟之后,美读成为一种欣赏和升华。从内容上看,美读的内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句,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教师教学语言看,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排比、层递、对仗、复
画画如此,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在返璞归真,教师们都努力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实求真。但在这过程中,阅读教学“牵”、“灌”、“塞”等教学现象还时有看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牵起一条线,拉学生跟着线走;或把文本中的教育思想等灌下去;或硬把自己解读到的,感悟到的塞给学生。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在于激。“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让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有教”而“无痕”呢?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
语文学科最本质的特点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要么过于注重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学习,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衡的。要么过于重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忽视语文学科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样的语文课同样是失衡的。语文教学应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达到无痕的境界,使二者彼此交融,和谐相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发现,这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文的因素更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暴露出人文教育的强度过大的缺陷外,还暴露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熏陶不是贴标签,不是喊口号。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痕渗透,无痕浸润。
《父亲与鸟》这篇课文,题目是《父亲与鸟》,但作者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鸟的深层理解来表现“父亲”爱鸟。课文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父亲”可算得上鸟的知音了。而知鸟。不正是对鸟深深的爱吗?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多么纯真,谁说“我”不会像“父亲”那样知鸟爱鸟呢?阅读本文,就像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十分和谐,十分融洽的。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本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方式,在和谐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人与鸟、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整堂课真正向我们展示一种教而无痕的品位。
一、巧组板块,自然无痕
板块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又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几部分,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又一步一步逐层深入。使得学生学习学而有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父亲与鸟》这篇课文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对于这样的文章,老师常常感觉,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棘手在到底怎么划分,组建成几个板块,便于学习?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组建,形成三个清晰板块。第一板块,抓“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语,找找划划相关句子:“望到的”用直线,“闻到的”用浪线标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看到树叶在动,闻到鸟味,就知道有鸟。从中悟到父亲知鸟懂鸟。第二个板块:抓一个词语“快活”,两个句子“这是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看图说话,感受鸟儿的快活,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是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当小鸟快乐时,父亲就喜悦。当小鸟危险时,父亲就担心。从而进一步悟到父亲知鸟、爱鸟。第三个板块,抓一个问题:“你们说这样的父亲会成为猎人吗?”让学生明白: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父亲经常来到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而后适时地拓展到课外,我不是仅仅高兴父亲一个人不是猎人吗,而是希望我身边所有的生灵都不要受到伤害,我们的自然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三个板块的巧妙组建,使得整堂课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循序渐进,学生学而有序,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二、丰富形式,整合无痕
“做审美之师,常怀童真之心,做学生的呵护者。”“教不能代替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学。”教师不能把自己解读到的、感悟到的硬塞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丰富的语言实践形式,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和韵味,又要让学生经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走进父亲与鸟一起构筑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在本堂课中语言文字的实践不是单一的,学习形式丰富。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合理选择感情朗读、看图说话、口语交际等语言实践形式。并且将他们巧妙地整合起来。
1.朗读形式多样。低年级,朗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人情入境,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得来的。朗读的方式要多样。教师引领孩子进入情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读出味道。
(1)加上表情动作读。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你能加上动作神态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回环往复的美读。这种回环往复的美读大家很喜欢用。运用得好,往往会成为课堂的高潮。怎样才能获得美读的效果呢?从目标方面考虑,或是突破重点句的一种手段,或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体验感悟之后,美读成为一种欣赏和升华。从内容上看,美读的内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句,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教师教学语言看,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排比、层递、对仗、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