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在教学难度、目标要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51-01
數学是初中必修的基础学科,有很强的理论逻辑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较死板,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复杂。因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效率不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学科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以及应用性特征。在初中数学课程中,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快速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直截了当地展开教学,教学方法单调老套、缺乏新意,大多是灌输式教学。此类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数仍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在无意间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所以非常不可取。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经历、实际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师生关系不和谐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效率低的又一原因。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初中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严加管教,课堂氛围紧张、压抑。当课堂学习中存在困惑时,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敢提问,不懂装懂,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教师继续加强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在学习中,学生应自主学习,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从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提倡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有异议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合作探讨重难点,必要时进行补充;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明确教学目标,强化重点,突出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有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中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从而顺利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会达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教学就有了方向。教学重难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困难的教学内容。只有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针对重难点内容重点分析,让学生着重学习,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最后,做到因材施教,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发展,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教学。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要学好数学,就要有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数学学科的解题原则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原理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但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了基础知识,离开课本就不会做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主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就初中数学来说,教师要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晋艳平.如何建立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J].考试周刊,2018(89):8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51-01
數学是初中必修的基础学科,有很强的理论逻辑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较死板,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复杂。因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效率不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学科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以及应用性特征。在初中数学课程中,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快速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直截了当地展开教学,教学方法单调老套、缺乏新意,大多是灌输式教学。此类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数仍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在无意间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所以非常不可取。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经历、实际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师生关系不和谐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效率低的又一原因。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初中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严加管教,课堂氛围紧张、压抑。当课堂学习中存在困惑时,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敢提问,不懂装懂,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教师继续加强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在学习中,学生应自主学习,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从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提倡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有异议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合作探讨重难点,必要时进行补充;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明确教学目标,强化重点,突出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有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中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从而顺利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会达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教学就有了方向。教学重难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困难的教学内容。只有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针对重难点内容重点分析,让学生着重学习,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最后,做到因材施教,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发展,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教学。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要学好数学,就要有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数学学科的解题原则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原理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但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了基础知识,离开课本就不会做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主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就初中数学来说,教师要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晋艳平.如何建立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J].考试周刊,2018(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