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本真课堂构建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其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所决定的。平时的阅读教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确保语文课程之地位。怎样实现课堂教学语文课程之地位呢?我想只有构建本真课堂,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一、阅读教学本真课堂,学生感受力挺真实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说是有其自身的感受。但初中学生往往在自身的阅读感悟中受着各种因素的牵制,其对课程文本的感受往往显得极不真实。首先是受教辅资料的影响,学生有自己比较真实的感悟,就是不敢去说;其次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也同样不去与老师争辩。这就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几十个学生不可能成其为几十个哈姆雷特。要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几十个学生就是几十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必须力挺学生感受的真实。曾有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感受受着种种制约,教师虽也一切都去牵强附会地让学生感悟,一切都往“政治方向”上引。应当说如此没有学生真实感受的阅读教学,失去了文本的本真,更失去了学生感悟的本真,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性情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理性地尊重学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文学和文化,是阅读课堂最起码的要求。譬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目的是让学生从旧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如此的话语当怎样去理解?是否就表示“自己”懂得了正确的道理而认真学习了呢?有学生从“才”“就”中获取了这方面的感悟,也有学生以为,这并不说明先生就懂得了所谓正确的道理,而是先生受着束缚而产生只读书、习字和对课的无奈。孰是孰非?我们并非就需要去考量,但学生能够自己感悟而且是真实意义上的感悟,教师还是应当高度肯定的。
  二、阅读教学本真课堂,学生感悟力图独到
  阅读教学的本真,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何谓自己的心得?当不是师云亦云,更不是人云亦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达到学生能够自我言说或者自圆其说的境界。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总是努力形成这样的境界。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也总是在不断的想方设法。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作品的主人公怎样去确定?于勒、菲利普夫妇以及作品中的“我”呈现给人们以怎样的形象特征?这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不是明摆着的问题吗?但教学时,看学生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一是能够让学生逐步养成直接介入文本,获取真知灼见的习惯;二是从学生嘴里所发出的话语永远是新鲜活泼的。事实也完全如此,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的感悟是独到的。如对作品的主人翁学生就有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作品的主人翁就是于勒,也有学生说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是作品中的“我”。到底应当是谁?作为教师不应该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道出持有如此己见的原因。学生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他们的所说不但非常独到,而且显得颇有见地。如对作品的主题,学生也有学生的见解,尤其对于勒如何去看?不少学生对他十分同情,他们不认为于勒就是一个怎样的败家子,而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个不幸者。学生们甚至认为如果于勒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他完全可以因整个社会的阳光而得以走向光明。
  三、阅读教学本真课堂,学生互动力求和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课堂教学中人人得以地位的平等,即使是老师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之间在阅读感悟中平等交流互动,是阅读教学本真课堂的有效体现。因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和谐互动中,学生才能够大胆地探索和踊跃地表达。倘若教师仍然高高在上地统治着课堂,那学生就缺失了感悟和表达的勇气,形成不了每个学生都“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良好局面。平时的阅读教学,坚持把心交予学生,让学生放心地和自己交流。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穷于应付,应当说这样的担心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这越发使得阅读教学课堂更加活跃,越发促使教学课堂的教学相长。这是一个比较鲜明的实例,教学《木兰诗》时,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互动,绽放出阅读教学创新感悟的亮丽奇葩。故事情节的理顺,人物形象的感悟,都显得那样的和谐推进。也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交流互动的高潮。一学生主动举起手来,慢条斯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我们学习《木兰诗》,不仅看到花木兰的柔情之美,也不仅看到花木兰的雄壮之美,更是看到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弘扬花木兰的精神。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战争,但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如果丢失雄壮之气概,那将会出现更多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幸福,如果缺失柔情之美,更多的年迈老人身心却不是那样的健康。听到这,教师便让学生去大胆发挥,学生在凝聚集体智慧中对新时期弘扬木兰精神得到了完美的答复。
其他文献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各种情境,引人入胜,学生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进入疲劳状态,期待着早点下课。课堂小结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优美的课堂结尾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应该是“虎头——驼峰——豹尾”,课堂高潮迭起,课堂结束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教师抓好这个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  一、小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
本文通过对馆藏五件康有为信札的释读,并结合有关史料,对信札的发信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史实进行一一考证,以还原民国初年康有为与弟子之间的来往及从事的政治
《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以少胜多  因为典故都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浓缩性,所以用典能起到言简意赅、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能在少数
朱光潜在《作文与运思》中谈到:“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学生学得吃力、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和学生阅读量偏少、写作训练不够科学等方面有关。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针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改进优化,开展了多读多练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一、“多读多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读多练是指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练笔,通过加大阅读量感悟体会、加大写作量熟能生巧的方式,有效提高学
本实验探索当文本中有两个情境模型时,读者是否会注意到两个情境模型的不同权重。实验结果表明,如果精细阐述强支持性语境以提高强支持性语境的激活水平,读者会即时产生因果性预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
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永不磨灭的印象。下面我就几篇经典的古诗文谈谈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给大家带来的视觉享受。  一、燕瘦环肥——细瘦中的丰盈,简约中的充实  中国传统中的人物刻画早在有创作开始就已存在。《山海经》中的精卫,《九歌》中的湘君,《诗经》中的怨女情郎、爱国志士等等,都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或幽怨,或阳刚,或愤恨的人物。虽是简笔勾勒
一直以来,偏远地区的乡镇学生写作能力要滞后于城市学校的同类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利用广袤、丰富的地区资源优势和具有乡土色彩的生活特质,让学生们写出洋溢着真实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韵味的作文。  一、学会观察,乡土萦绕于心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所在的老子山九年制学校位于淮河入湖口岸,依山傍水,秀丽的湖光山色迷人。学校的前身是清末有名的“犹龙书院”,也是一所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百年
相较于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的难度无疑是突然间急速提升,这为教师与学生都设置了极大的阻碍。对于教师而言,高中文言文难度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仍处于初中阶段,两者之间衔接并不紧密,教学出现断层,许多教师以为学生所能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却知之甚少,教学遇到瓶颈,若一切从头开始又将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可谓得不偿失。对于学生而言,初中的文言文水平仍与白话文相接近,理解起来十分简单,而高中文言文却一下子步入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