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更多的任务。因此,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素质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否将数学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数学能力对学生加以培养,即教师是否创造性地“教”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亦即是否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怎样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呢?
一、要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教学中应始终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教学的首位,并为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就须鼓励学生用非平常的方式观察、思考、理解事物,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做到师生平等,师生间信任理解,即让学生“加倍地感到自尊,三倍地感到自重,四倍地感到自信。”
二、要构造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新观念是指创新性教学,其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关键是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即有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而内容则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思想的创新。
三、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三个层面。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必须着眼于此,首先要注意思维的层次性,教学设计的选择应先“难”后“易”,教师的设问应先“大”后“小”,教师的提问应先“错”后“对”,学生对问题应先“猜”后“证”,再次要注意教学的过程性,展现思维过程。加强逆向思维和教学猜想训练。最后把学生主动权给学生,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凡是学生能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做,凡是学生能表述的内容不要由教师写。
四、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创新意识和创见行为。要及时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这是教师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把发明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通过听讲、讨论、思考和猜想、类比、推理,产生发现、发明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质疑,展开丰富、合理、科学的想象。实现学生认识能力的飞跃。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和合作习惯。取长补短,使学生懂得这也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要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是指条件具备,结论未给出而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猜想并加以证明的问题,探索性问题一般是相对于训练性问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是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惟一的问题,它的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设计和在教学法中引入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时代和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呼唤。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六、要把“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和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不同于常说的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一般是指对人类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的方法程序或算法可以直接套用的那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将问题看作是数学的心脏和思维的起点,使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当然,以上几个问题是相互联系、渗透、包容和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并根据具体内容有所侧重。总之,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联系生活学数学
周小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确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抓住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研究还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从而有利于学好数学。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提出一个既简单又有趣的问题:“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呢?’’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让学生明确:因为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那么轴心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在平坦的路面行驶时就能够保持平稳,所以车轮都做成圆形。又比如“学习一个数减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算规律”时,同学们对于多减的要加上这一问题难以理解,老师便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和顾客的双边模拟活动,小明带25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197元,小明给营业员200元,你们看是给多了,还是给少了?他买自行车后还剩多少钱?通过这一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牢固掌握了算理,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到数学有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在创造条件的同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比如学习“按比例分配”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帮助家长算一算水费、电费等,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明白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让学生想法求一一个鸡蛋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如下两种方法:(1)可以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在量筒或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把鸡蛋全部浸入水中,可直接看出鸡蛋的体积。(2)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把鸡蛋全部浸入水中,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以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得到鸡蛋的体积。学习“圆的面积”后,让学生求出门厅两根柱子横截面的面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先用一根绳子绕柱子一周,求出柱子的周长,再求出柱子的半径,最后就能求出柱了横截面的面积。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要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教学中应始终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教学的首位,并为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就须鼓励学生用非平常的方式观察、思考、理解事物,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做到师生平等,师生间信任理解,即让学生“加倍地感到自尊,三倍地感到自重,四倍地感到自信。”
二、要构造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新观念是指创新性教学,其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关键是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即有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而内容则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思想的创新。
三、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三个层面。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必须着眼于此,首先要注意思维的层次性,教学设计的选择应先“难”后“易”,教师的设问应先“大”后“小”,教师的提问应先“错”后“对”,学生对问题应先“猜”后“证”,再次要注意教学的过程性,展现思维过程。加强逆向思维和教学猜想训练。最后把学生主动权给学生,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凡是学生能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做,凡是学生能表述的内容不要由教师写。
四、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创新意识和创见行为。要及时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这是教师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把发明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通过听讲、讨论、思考和猜想、类比、推理,产生发现、发明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质疑,展开丰富、合理、科学的想象。实现学生认识能力的飞跃。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和合作习惯。取长补短,使学生懂得这也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要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是指条件具备,结论未给出而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猜想并加以证明的问题,探索性问题一般是相对于训练性问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是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惟一的问题,它的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设计和在教学法中引入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时代和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呼唤。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六、要把“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和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不同于常说的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一般是指对人类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的方法程序或算法可以直接套用的那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将问题看作是数学的心脏和思维的起点,使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当然,以上几个问题是相互联系、渗透、包容和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并根据具体内容有所侧重。总之,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联系生活学数学
周小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确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抓住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研究还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从而有利于学好数学。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提出一个既简单又有趣的问题:“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呢?’’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让学生明确:因为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那么轴心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在平坦的路面行驶时就能够保持平稳,所以车轮都做成圆形。又比如“学习一个数减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算规律”时,同学们对于多减的要加上这一问题难以理解,老师便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和顾客的双边模拟活动,小明带25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197元,小明给营业员200元,你们看是给多了,还是给少了?他买自行车后还剩多少钱?通过这一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牢固掌握了算理,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到数学有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在创造条件的同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比如学习“按比例分配”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帮助家长算一算水费、电费等,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明白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让学生想法求一一个鸡蛋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如下两种方法:(1)可以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在量筒或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把鸡蛋全部浸入水中,可直接看出鸡蛋的体积。(2)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把鸡蛋全部浸入水中,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以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得到鸡蛋的体积。学习“圆的面积”后,让学生求出门厅两根柱子横截面的面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先用一根绳子绕柱子一周,求出柱子的周长,再求出柱子的半径,最后就能求出柱了横截面的面积。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