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洙泗考信录》浅谈《论语》伪书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767562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崔述的《洙泗考信录》中多谈及《论语》中的疑篇,仅从《论语》出发,对“疑本一事”和后五篇之论,结合前代学者的观点加以浅析,发掘崔氏之论对《论语》理解与考据的意义。
  【关键词】:崔述;洙泗考信录;论语;伪书
  清代崔氏著有《洙泗考信录》一书,在《左传》《史记》《论语》《孔子家语》等大量的记录中,详细发掘孔子其人,虽其本来目的是“卫正道”,且有时猜疑太过,导致结果与其所欲正之道偏差略大。崔述《洙泗考信录》一书的考证价值,在学界颇有争议。因读《论语》时,颇有不可解之处,遂欲就崔氏书中言《论语》之较为可探者,结合古今学者言论,辨其真伪。
  一、疑“本一事”例
  《论语》二十篇因语录体的编撰特点,所以并未形成一个完备特定的章节结构体系,故而今本《论语》中有少数重复部分。如《论语·学而篇第一》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和《论语·里仁篇第四》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两章,明显就是同一句话记载了两次。此类重复亦见于《论语·八佾篇第三》3.15和《论语·乡党篇第十》10.21、《论语·雍也篇第六》6.27和《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2.15等例。还有一些大同小异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6.13“不学礼,无以立”和《论语·尧曰篇第二十》20.3“不知礼,无以立也”者则为针对不同情况,或不同人,或不同时,语言也有微小的差异,但主旨不变,语义相当。此类现象于《论语》一书中很明显,但此书的价值在于孔子的思想精神,所以于其主旨并不妨碍。
  崔述的《洙泗考信录》就因此而怀疑有些分述类似者,本为一事。例如“两答颜渊好学”的《论语·雍也篇第六》6.3和《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1.7。
  崔述曰:“此二章其文极相类,疑亦本一事而所记有详略异同,正如《史记》误以‘举直错枉’为答康子语耳,不必曲为之解也。《传》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论语》诸篇非一人之所记,故其中往往有重出异同之语;必尽以为二事,则泥古之过也。”[2]
  《论语》的这两章古今学者均无异议,只有崔述认为这两章内容及其相似,所以怀疑这是一件事记了两次。皇侃《论语义疏》说道:“此(指季康子问)与哀公问同而答异者,旧有二通。一云:缘哀公有迁怒贰过之事,故孔子因答以箴之也。康子无此事,故不烦言。又一云:哀公是君之尊,故须具答,而康子是臣为卑,故略以相酬也。”[3]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都认同这种说法。今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说道:“季康子问——鲁哀公曾经也有此问(6.3),孔子的回答较为详细。有人说,从此可见孔子与鲁君的问答和与季氏的问答有繁简之不同。”[4]虽然杨先生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明显他也是倾向于这种说法的。
  可见古今学者对于此两章的态度,都更倾向于因问者不同所以回答详略有别的说法。从《论语》一书传递的主要宗旨,以及孔子的思想学说来看,这种解释明显更令人信服。虽崔述能疑人所不疑实为创举,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论语》一书虽有前后完全重复的章节,也有主旨类似而言语微别的例子,但如崔氏所疑之“一事两记”的情况其实并无确凿证据。且前人因此反问道:“假使哀公问与康子问真为一事两记,那么何者为真?崔述何以独独认为哀公问是可信的,而康子问是不可信的?同是《论语》记载的两件事,而崔述取其一二录之。疑其一二舍之,此又何据?”[5]用反推法来表明崔述此观点之不可信,实在精彩。
  二、后五篇之真伪
  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提出《论语》编纂者或为后代儒者,此言已有详驳,而令笔者感兴趣的却是他在谈及《论语》后五篇时所说“唯其后之五篇多可疑者”。同时他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对于某些章节尤其怀疑,而笔者在读这些章节时也深有疑惑之感,故取其中疑点颇深者进行探讨。
  首先,在《季氏篇第十六》中,崔述疑“《季氏》篇文多排偶,全与他篇不伦,而《颛臾》一章至与经传抵牾。”文多排偶,确实与前十五章体例略有不同,但是前文也有排偶的例子,比如《八佾篇第三》3.26、《为政篇第二》2.10等,刘建国先生的《先秦伪书辩正》就详细考证过此事。所以因排偶问题而对整章提出怀疑的说法,实在难以服人。而《颛臾》篇提及與经传抵牾,这句话说得较为含糊,所以后代多不能解其义。有猜测可能崔述将“颛臾”看成“颛顼”,但这种可能性很小,想来崔述不会粗心至此。
  前代学者多对此持怀疑态度,而蒋伯潜先生认为崔述此言有理,原因是“冉有、季路并无同时仕于季氏之事”。所以我们猜测,崔述大概就是因为这一点,而觉得《颛臾》篇有作伪之疑。根据《左传》和《史记》来看,冉有和子路仕季氏并不同时,所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提出“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6]所以此篇,虽语言内容符合各自身份,但实在有难解之疑惑,所幸此篇为事主之道,义正辞严,符合《论语》一书所要传达的主要精神,且年代久远而史书不能详尽,或如朱子所说是在自卫反鲁的间隙中发生的,也未可知。《颛臾》此篇,其文也正,理也通,也很恰当的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伪文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崔述又谈到:“《微子》篇杂记古今轶事,有与圣门绝无涉者,而《楚狂》三章语意乃类庄周,皆不似孔氏遗书。且‘孔子’者,对君大夫之称,子言与门人言但称‘子’,此《论语》体例也;而《季氏》篇章首皆‘孔子’,《微子》篇亦往往称‘孔子’,尤其显然而可见者。”
  此段崔述共提出三个疑点,一一分析来看:在《微子》篇中,并未提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只有四章:即最后三章《太师挚适齐》《周公谓鲁公》《周有八士》和《柳下惠为士师》。其中《柳下惠为士师》这一章所讲,可以参照《卫灵公篇第十五》15.14以及《微子篇》第八章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可知相比崔述,前人的推论“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7]更为合理。不过这也只是笔者的一种倾向,因为两者都并无实据。剩下三篇同理,根据《论语》一书前后文,孔子向往周代礼乐,所以加上这些也无可厚非,至于其是否真为伪书,实在难以证明,但崔氏因未涉及孔子及其弟子,就说这是伪书,实在不足以服人。再至后面说《楚狂》三章类庄周,所以疑其作伪,更是凭空猜测并无实据。接着说到称谓问题,“孔子”与“子”之辨,有学者认为是传抄中出现称谓的差别,因为据现在的材料来看,有些竹简版本中是将有疑惑的“孔子”称为“子”的。[8]后代学者一般认为《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陆续编纂而成,所以时间跨度较大,对于称谓也有所变化,那么此点也不能作为实证凭据证书之伪。所以,以上举出三条疑惑均不能得以实证,崔述之言,不可妄信。   再者,崔述提到“而《武城》《佛肸》二章于孔子前称夫子,乃战国之言,非春秋时语。盖杂辑成之者,非一人之笔也。”这确实言之有理,因前十五篇称“夫子”皆为背后提及的第三人称,而此二章当面称夫子实为第二人称。但杨伯峻先生认为“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9]因近代学者多认为此类差别是由于《论语》作为语录体成书的过程以及编纂者的修订,导致时间差异,从而导致体例、用语的差别,所以这又成了一桩悬案,因两方皆不能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辩己之为正。但我们从此中得到的,大概更多地来源于崔述的怀疑精神以及功底深厚。历代学者对此问题争论不休,唯有蒋伯潜先生先生认为,此章分明有疑,以致后世附膻逐腥之人借吃饭问题,将一己之私欲,拿此章作挡箭牌,竞相命为磨而不磷之坚、涅而不缁之白。此为疑惑而至遗害矣。以此看来,虽无法证其为伪书,但一旦有所妨害就当加以注意。综合看来,崔述此疑值得重視。
  最后,崔述谈到《尧曰》篇时因分章问题和语篇涉及尧舜,而产生伪书之疑。但就《论语》体制来看,分章问题自古存之,且语录体本为记录片语之文,自宋苏轼时即或怀疑《尧曰》篇为断章。“文尤不类”或为内容不似前书专记诸子语,而有歌颂古之贤王意。从内容来看,《尧曰》篇是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的,难道崔述因篇首无“子曰”二字而疑其为后人续入?至于“孔子继之”许为编撰巧合,就算是儒子为表对孔子的尊敬而特意为之也无可厚非,史学家司马迁尚能在《史记》里将孔子列入“世家”类来表明其尊,《论语》的编纂者尚为儒门弟子,更何疑之?对此,前代学者多认为《尧曰》篇或为断章,恰合语录体之特点,较之看来,崔述此疑颇有草木皆兵之意而不可妄信。
  三、结论和意义
  上文从今本《论语》出发,结合清代崔述的《洙泗考信录》,针对崔氏书中所提及几条《论语》作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评析。崔述《洙泗考信录》一书,诞生于考证学大盛的清代,因其质疑经典而一直不被重视,后于1902年被日本发掘,而后又大盛于民国时期,得到胡适等学者的重视和推崇。虽其本意在于维护正统儒学,但却反因质疑儒家经典而盛行,这大概在崔述的意料之外。正如胡适所说:“他著书的最初动机并不是要考证古史,不过是要推翻传说,回到古经,以存理想中的‘圣人之真’,所以他依然落在过于尊经,过于尊圣人的窠臼里。”但是崔述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可算是二千年来洗刷最干净、最富于评判精神的一部孔子传”。正如从崔述的言论看《论语》伪书辨,对于研究孔子和《论语》始终有着莫大的意义。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以下《论语》原文均采用此版本,不再注明参考文献:
  [2]崔述《洙泗考信录》影印版,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再版
  以下崔述引文均采用此版本,不再注明
  [3]皇侃《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9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7页
  [5]樊东《〈洙泗考信录〉卷三四平议》,曲阜师范大学,2012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8页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70页
  [8]杨朝明《〈论语〉成书及其文本特征》,《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9]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崔述. 洙泗考信录影印版[M]. 北平文化学社, 1932.
  [2]杨伯峻.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 2012.
  [3]杨伯峻.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 1980.
  [4]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中华书局, 2011.
  [5]皇侃. 论语义疏[M]. 中华书局, 2013.
  [6]蒋伯潜,蒋祖怡. 经与经学[M].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7]钱穆. 孔子传[M]. 三联书店, 2014.
  [8]王秀江.“孔子家语”考述[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9] 樊东.“洙泗考信录”卷三四平议[D].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10]杨朝明.“论语”成书及其文本特征[J]. 理论学刊, 2009, 2.
  [11]李培栋.“洙泗考信录”的贡献和价值[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4.
其他文献
【摘要】:上海圖書館藏兩部《周禮政要》稿本,分別為孫詒讓、文廷式所著,內有費念慈、盛宣懷等人批注,史料價值極高,可借此窺見當日上書變法之曲折過程。  【關键词】:孫詒讓;文廷式;周禮政要;翁同龢  上海圖書館藏《周禮政要》稿本兩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皆著錄為“清費念慈等撰”,有誤。此二稿實乃孫詒讓(仲容)、文廷式(道希)分別代盛宣懷(杏蓀)所擬,以應朝廷變法之詔。今就當日情實,略為排比,以敘原委
期刊
【摘要】:《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原刊本即宋慶元六年(1200)羅田縣庠刻本,年代去今頗遠,久經名賢之手。此論文旨在對該本《離騷草木疏》的作者、版本進行考證,明誤正訛,有所發明。  【關鍵詞】:《離騷草木疏》;宋刻本;作者;版本  《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書中考辨草木名實,引用繁雜,凡《爾雅》、《山海經》、《神農本草》
期刊
【摘要】:音乐是最广泛的艺术形式,是“比一切哲学和智慧更高的启示”,也是文化艺术的高级形式。都说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它可以超越国度,超越种族,超越一切。但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口岸被迫开放通
期刊
【摘要】: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大师,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称赞仍不绝于耳,《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在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等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曲重头戏,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本文是以《费加罗婚礼》为例,对莫扎特的歌剧特征进行细致的剖析,以其彰显出莫扎
期刊
【摘要】:“吉祥”,其意为预示好运之征兆、祥瑞。“吉祥”两个字的组合使用,最早是出现在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解释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也就是说,吉祥纹样的产生,根源是将故事的美好还有吉祥的征兆画成图像留存下来。所谓的吉祥纹样,便是一种用图形和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内容大多涉及了花鸟走兽,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也有着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有较为直接直白的结合,
期刊
【摘要】:“他的声音是万里挑一的。”著名指挥家安东尼奥·帕帕诺夸赞道。他就是沈洋,中国优秀的青年低音男中音歌唱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他先后取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和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歌剧艺术家文凭,并精通德、意、法、俄四国外语。丰富的学习实践经历让他能够游刃有余的游走在国内外舞台。年仅30岁的他已经获得过如英国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金奖等多项国际声乐大奖。他的歌唱艺术特征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德国作家玛丽路易斯.弗莱瑟的戏剧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的叙事式结构。玛丽路易斯.弗莱瑟是德国二十世纪的重要作家,新实际主义的代表人之一。她的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深受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叙事式结构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戏剧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的叙事式结构,加深读者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和对玛丽路易斯.弗莱瑟戏剧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叙事式结构
期刊
【摘要】:自东汉以来,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左右的文化交流历史。在相互学习、交流、借鉴中,两国在音乐和教育领域一直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音乐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日本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它对我国当下的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日本《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结构内容及特点。  【关键词】:日本音乐教育;学习指导要领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系统,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于1
期刊
【摘要】:随着音乐艺术在世界的发展,大提琴的演奏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世界著名演奏家和音乐大师对大提琴的演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很多极富表现力的高难度技巧的作品问世。弦乐届的创新者,帕格尼尼作为世界著名弦乐大师的作品,也从小提琴作品收纳为大提琴演奏的作品。  【关键词】:A 弦上的咏叹调;帕格尼尼;大提琴  摩西主题变奏曲这首作品创作于帕格尼尼之手,又名《变奏曲——主题选自罗西尼的歌剧(摩西)》、《摩
期刊
【摘要】: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安逸的生活似乎麻木了我们的双眼,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逐渐减弱。无论艺术家如何所关注形式和绘画技巧,情感的表达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思想上缺少了绘画风格的魄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渴望。就我看来了解情感表达诸多制约因素,对艺术家挖掘内心,体察现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现实主义中的情感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地域性的制约、民族性的制约和时代性的制约。现实主义早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