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音乐艺术在世界的发展,大提琴的演奏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世界著名演奏家和音乐大师对大提琴的演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很多极富表现力的高难度技巧的作品问世。弦乐届的创新者,帕格尼尼作为世界著名弦乐大师的作品,也从小提琴作品收纳为大提琴演奏的作品。
【关键词】:A 弦上的咏叹调;帕格尼尼;大提琴
摩西主题变奏曲这首作品创作于帕格尼尼之手,又名《变奏曲——主题选自罗西尼的歌剧(摩西)》、《摩西在埃及》等。摩西是剥白来(即犹太)部族的酋长,约生于纪元前15世纪。《摩西幻想曲》根据《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三章,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写成。以色列人原在埃及的法老王统治下做奴隶,生活很是痛苦。摩西是以色列人民中兴起的一位智者和领袖,他在何烈山上见到了上帝,上帝差遣他下到埃及去。摩西在和法老王的斗争中,遇到很多困难,法老王多次答应摩西,放以色列人回去,但又屡次反悔,不放他们走。最后摩西得到上帝的帮助,终于把以色列人由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渡过红海到达“流奶与蜜”之地的边南美国黑人也曾经把自己比做在埃及受压迫的以色列人,渴望得到拯救。“放我的人民走,”“去吧!摩西刀,是黑人地下铁路时代的响亮口号”。这个故事,曾为德国作曲家韩德尔在1739年写成神剧《埃及的以色列人》。意大利歌剧家罗西尼也在1818年写成《埃及的摩西人》。十九世纪初,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以创作歌剧而闻名,他的一些作品,也成为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改编的素材。尤其是1818年完成的歌剧《摩西在埃及》,其中的一首合唱曲目《在您的马槽前》,帕格尼尼将其改写成小提琴演奏的《摩西主题变奏曲》。
于1819年帕格尼尼所作的《摩西主题变奏曲》,至今近200年的历史进程,一个集演奏和创作于一身的天才,甚至有人称他为“魔鬼”。他特别擅长于演奏自己的曲目,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克罗·帕格尼尼在小提琴届的功成名就,到如今也被认可是音乐及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还被人们称之为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帕格尼尼特别著名的作品有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无穷动、摩西主题变奏曲等,这些都是演奏者们特别喜欢演奏的小提琴技术上的高难度技术作品。“无穷动”作为手指力度和速度的训练,这不仅在弦使乐曲保持音乐的连贯性,也在一些木管乐器上运用。大乐器上演奏,在音乐与技巧上都提琴演奏帕格尼尼作品,是相当难的。摩西主题变奏曲于小提琴演奏是在G弦上表演,在大提琴上則是用A弦演奏,用大提琴的A弦演奏这首曲目,它能够充分表现出大提琴音色的优美、沉静,还有那快板时清脆声音。这时,演奏需要更加灵活的左手,上下换把的连接及拇指的泛音之间的切换,这样的表现力使其发挥出乐曲最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大提琴那独有的音色。
这首大提琴 “A弦上的咏叹调”应用了很多高难度演奏技巧,其中有连跳弓、琶音、人工泛音、连续下弓、复附点节奏等丰富的音乐表现技巧。这部堪称“A弦上的咏叹调”的《摩西主题变奏曲》在一根琴弦演奏这么一首内容丰富的乐曲,即便是现代已经拥有完美技术表现力的演奏家们,也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个作品以第一部分为主题,进行了三次变奏,呈现出了不同主题形式,每一种变奏对于音色、节奏、速度以及力度等都有不同的表现要求。因此,这部丰富多彩的作品受演奏家们所喜爱。这首作品的技巧性十分强,帕格尼尼所创造的新型指法及弓法,不论是速度记号也好还是力度记号也罢很是丰富,所跨越的音域甚是宽广,固其有着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谱例一:
第一部分是序奏,也就是引子,柔板,速度相对缓慢,具有很强的抒情感,我们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掌控好其右手运弓的速度,句与句的连接要恰到好处。一开始就有特别的复附点的节奏型,这个节奏型的音乐处理要特别追,长短要刚刚好,不能演奏成了普通附点,又要突出其特色。缓中有动,仿佛是清晨的朝阳缓缓地升起。(如谱例一)句子的连接要处于渐强的状态,其中有几个强音记号要做出来,保持音要注意保持好。序奏的旋律十分宽广,暗示出主题。(如谱例二)中段有一段泛音,结尾逐步变成大调,为主题做铺垫。
谱例二:
谱例三:
第二部分是主题,转为进行曲的风格快板节奏,气氛轻松,旋律倍感轻巧,其中半滑音有一种俏皮的感觉(如谱例三第一行1、2小节和第二行的1、2小节)。由谱例三还看出在次中音谱号与高音谱号的切换,音乐技巧及旋律的线条的波动,可以看出里面的音乐演奏情绪的多变。我们可以看到谱例三的第三行换成高音谱号的时候,出现了连续下弓的演奏,这里需要我们用下半弓且弓子靠近琴马来演奏,每个音符都要演奏的很均匀,更要清晰且有弹性方能表达出乐曲当中的音乐。
谱例四:
谱例五:
第一变奏的部分,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连续的二度级进音程(如谱例四),句子连接的地方出现大跳(如谱例五),表达愉快的情绪,演奏时要注意音乐的流动性。因为是连续的快速演奏,每个音的颗粒性要强。
谱例六:
谱例七:
第二变奏的部分是活泼的2/4拍,由很多的连续下弓及跳弓演奏如谱例六,使人感到轻松愉悦;结尾加进重音与人工泛音如谱例七,泛音给人以清亮的感受,演奏时要注意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不同,人工泛音需要左手拇指与三指特别准确的以四度音程的手型,大拇指按紧琴弦,3指轻触琴弦即达到人工泛音效果,那么,右手的弓子尽量靠近琴马,运弓且快。
谱例八:
谱例九:
第三变奏是最后一个变奏,这里的节奏和拍子相同于变奏二,同样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连续的二度模进如谱例八,音与音之间的回荡涟漪,使人感沁肺腑;连音与断音交替出现,跌宕起伏。第一小段出现反复,再现之后采用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如谱例九)加上连续的大跳滑动与连音三十二分音符之间的滑动(如谱例十)进入到几个人工泛音来接近尾声,整曲就在华丽连绵起伏的旋律当中结束。
参考文献:
[1][苏]罗曼著,《帕格尼尼》(传记小说),陈敏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8。
[2][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思,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4][德]WernerFuld 著,《帕格尼尼——才华的诅咒》,刘兴华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关键词】:A 弦上的咏叹调;帕格尼尼;大提琴
摩西主题变奏曲这首作品创作于帕格尼尼之手,又名《变奏曲——主题选自罗西尼的歌剧(摩西)》、《摩西在埃及》等。摩西是剥白来(即犹太)部族的酋长,约生于纪元前15世纪。《摩西幻想曲》根据《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三章,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写成。以色列人原在埃及的法老王统治下做奴隶,生活很是痛苦。摩西是以色列人民中兴起的一位智者和领袖,他在何烈山上见到了上帝,上帝差遣他下到埃及去。摩西在和法老王的斗争中,遇到很多困难,法老王多次答应摩西,放以色列人回去,但又屡次反悔,不放他们走。最后摩西得到上帝的帮助,终于把以色列人由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渡过红海到达“流奶与蜜”之地的边南美国黑人也曾经把自己比做在埃及受压迫的以色列人,渴望得到拯救。“放我的人民走,”“去吧!摩西刀,是黑人地下铁路时代的响亮口号”。这个故事,曾为德国作曲家韩德尔在1739年写成神剧《埃及的以色列人》。意大利歌剧家罗西尼也在1818年写成《埃及的摩西人》。十九世纪初,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以创作歌剧而闻名,他的一些作品,也成为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改编的素材。尤其是1818年完成的歌剧《摩西在埃及》,其中的一首合唱曲目《在您的马槽前》,帕格尼尼将其改写成小提琴演奏的《摩西主题变奏曲》。
于1819年帕格尼尼所作的《摩西主题变奏曲》,至今近200年的历史进程,一个集演奏和创作于一身的天才,甚至有人称他为“魔鬼”。他特别擅长于演奏自己的曲目,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克罗·帕格尼尼在小提琴届的功成名就,到如今也被认可是音乐及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还被人们称之为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帕格尼尼特别著名的作品有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无穷动、摩西主题变奏曲等,这些都是演奏者们特别喜欢演奏的小提琴技术上的高难度技术作品。“无穷动”作为手指力度和速度的训练,这不仅在弦使乐曲保持音乐的连贯性,也在一些木管乐器上运用。大乐器上演奏,在音乐与技巧上都提琴演奏帕格尼尼作品,是相当难的。摩西主题变奏曲于小提琴演奏是在G弦上表演,在大提琴上則是用A弦演奏,用大提琴的A弦演奏这首曲目,它能够充分表现出大提琴音色的优美、沉静,还有那快板时清脆声音。这时,演奏需要更加灵活的左手,上下换把的连接及拇指的泛音之间的切换,这样的表现力使其发挥出乐曲最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大提琴那独有的音色。
这首大提琴 “A弦上的咏叹调”应用了很多高难度演奏技巧,其中有连跳弓、琶音、人工泛音、连续下弓、复附点节奏等丰富的音乐表现技巧。这部堪称“A弦上的咏叹调”的《摩西主题变奏曲》在一根琴弦演奏这么一首内容丰富的乐曲,即便是现代已经拥有完美技术表现力的演奏家们,也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个作品以第一部分为主题,进行了三次变奏,呈现出了不同主题形式,每一种变奏对于音色、节奏、速度以及力度等都有不同的表现要求。因此,这部丰富多彩的作品受演奏家们所喜爱。这首作品的技巧性十分强,帕格尼尼所创造的新型指法及弓法,不论是速度记号也好还是力度记号也罢很是丰富,所跨越的音域甚是宽广,固其有着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谱例一:
第一部分是序奏,也就是引子,柔板,速度相对缓慢,具有很强的抒情感,我们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掌控好其右手运弓的速度,句与句的连接要恰到好处。一开始就有特别的复附点的节奏型,这个节奏型的音乐处理要特别追,长短要刚刚好,不能演奏成了普通附点,又要突出其特色。缓中有动,仿佛是清晨的朝阳缓缓地升起。(如谱例一)句子的连接要处于渐强的状态,其中有几个强音记号要做出来,保持音要注意保持好。序奏的旋律十分宽广,暗示出主题。(如谱例二)中段有一段泛音,结尾逐步变成大调,为主题做铺垫。
谱例二:
谱例三:
第二部分是主题,转为进行曲的风格快板节奏,气氛轻松,旋律倍感轻巧,其中半滑音有一种俏皮的感觉(如谱例三第一行1、2小节和第二行的1、2小节)。由谱例三还看出在次中音谱号与高音谱号的切换,音乐技巧及旋律的线条的波动,可以看出里面的音乐演奏情绪的多变。我们可以看到谱例三的第三行换成高音谱号的时候,出现了连续下弓的演奏,这里需要我们用下半弓且弓子靠近琴马来演奏,每个音符都要演奏的很均匀,更要清晰且有弹性方能表达出乐曲当中的音乐。
谱例四:
谱例五:
第一变奏的部分,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连续的二度级进音程(如谱例四),句子连接的地方出现大跳(如谱例五),表达愉快的情绪,演奏时要注意音乐的流动性。因为是连续的快速演奏,每个音的颗粒性要强。
谱例六:
谱例七:
第二变奏的部分是活泼的2/4拍,由很多的连续下弓及跳弓演奏如谱例六,使人感到轻松愉悦;结尾加进重音与人工泛音如谱例七,泛音给人以清亮的感受,演奏时要注意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不同,人工泛音需要左手拇指与三指特别准确的以四度音程的手型,大拇指按紧琴弦,3指轻触琴弦即达到人工泛音效果,那么,右手的弓子尽量靠近琴马,运弓且快。
谱例八:
谱例九:
第三变奏是最后一个变奏,这里的节奏和拍子相同于变奏二,同样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连续的二度模进如谱例八,音与音之间的回荡涟漪,使人感沁肺腑;连音与断音交替出现,跌宕起伏。第一小段出现反复,再现之后采用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如谱例九)加上连续的大跳滑动与连音三十二分音符之间的滑动(如谱例十)进入到几个人工泛音来接近尾声,整曲就在华丽连绵起伏的旋律当中结束。
参考文献:
[1][苏]罗曼著,《帕格尼尼》(传记小说),陈敏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8。
[2][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思,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4][德]WernerFuld 著,《帕格尼尼——才华的诅咒》,刘兴华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