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之盛从诗歌的创作便可窥见一斑,诗的内容与形式可谓纷繁多姿。从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孟浩然《春晓》一诗,来探讨其诗作的风格。
关键词:陶熔气质 清真蕴藉 艺术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则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为我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代诗歌,无论从题材、体裁、形式、流派、风格和手法上均呈现繁荣的景象。盛唐冲淡即清澹之风虽由张九龄发起,然而却由王维、孟浩然引领。孟浩然又以其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风格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后人尊称其为孟襄阳。孟浩然与同时代的王维同为唐代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孟”。孟浩然的诗可以说在当时颇负盛名,诗友众多,王维、李白等均视其为知己。孟浩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是在晚年作过张九龄的从事(类似随员的僚属)。然而孟浩然官场的失意,换来的却是诗韵的清纯、人情的豁达。傲岸的李白用这样一首诗来评价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以看作是李白对他一生风尚的精辟概括。
清幽散淡是孟浩然一生奉行的创作原则。一首《春晓》更以消尽渣滓的质朴纯美流传千古。诗人以闲适恬静的情态,借春晓之景表达爱春、惜春之情,读来可谓意趣隽永,回味无穷。
起句“春眠不觉晓”下笔饶有情趣,将春夜易迟醒,醒后那种满足描摹得既清又真,可谓春眠不可不有,不可不香。携着诗人思想的春藤,读者最易联想到自己游春的经历。春的意蕴似乎从春觉中便可体味些许。读者与诗人在此处便进行了第一次的角色转换,读者反成春日的主角,诗人却成为配角。由此读者缓缓打开回忆的卷轴,凭记忆飞翔于诗间,信马扬鞭,忽的跃入茵茵春野之中。
次句“处处闻啼鸟”溢满春天最美妙的声响,这声响将诗人从梦中催醒。闻处处莺歌燕啼,正值春浓之际、春好之际。春如何浓,如何好,诗人隐去不写,反而向读者嫣然一笑,读者笑而纳之,由着自己的性子,诗的范围便豁然扩大,春的意蕴也由浅入深地由读者领悟,真可谓浓墨重彩之春。鸟鸣声之大可谓声势可人,但似又无声胜有声,能领略此声者皆似置身于红林绿柳之中。如此多的鸟是何原因聚集鸣叫?作者隐隐地向读者发问,恐是昨夜春雨酣畅,鸟儿急着要在这放晴的春早,放出昨夜被春雨润湿的喉咙。鸟儿这一簇,那一簇欢唱不停,抑或是也要晒晒这春的阳光,让浸润了一夜的羽翼干些?
“夜来风雨声”一句忽而告诉读者确是在昨夜迷濛中似听有雨声,雨声那么细,那么柔,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竟然瞒过了春觉醒来的诗人,于是诗人还需要苦苦回忆,方才忆起昨夜的沙沙细雨。迎着拂面的春风,看着春净染的万物,鸟儿跳跃欢叫,似乎已然脱离了俗气。读着诗人笔下的春天,让人如此的喜爱,如此的陶醉。刚出芽的柳枝如今早已绿透了,而园内的春花是否经得住风雨的侵蚀?春花是否在这春夜烟雾迷离的点点雨丝的梳洗下露出新姿?诗人踱步屋中,想出去,却又不忍出去。爱春之情转为惜春之情,而读者在此时却又一次步入浓春图中填入自己的水墨之情。
“花落知多少”一句作者将思绪带回到眼前,真不知风吹雨淋之下会有多少落花。鼓足勇气走出去,此处诗人眼中满盈着惜春之情。花落了,花瓣散落在茵茵春草之上,一丝哀伤之情拂过诗人眼前。诗人执著于春天,却又不尽言,让人忽感读者不是在读,而是在看、在听、在想,在用自己的思想之笔去填充春之韵、春之色、春之彩。诗人与诗、读者与诗人,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语言的平易挡不住诗的清丽真纯、悠远明净,没有雕琢确实陶熔了铅华,消尽了渣滓。景入人心,情更净心,诗人似乎打开了自然的情趣之门,将自然情怀揽入胸中,从而引领读者步入非胜景却远胜胜景,是春景却又远非春景的登峰造极之境。
诗歌胜于形象思维,孟浩然用清澹的语言在平面上创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展现出了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从此开创了一代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风格。■
关键词:陶熔气质 清真蕴藉 艺术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则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为我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代诗歌,无论从题材、体裁、形式、流派、风格和手法上均呈现繁荣的景象。盛唐冲淡即清澹之风虽由张九龄发起,然而却由王维、孟浩然引领。孟浩然又以其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风格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后人尊称其为孟襄阳。孟浩然与同时代的王维同为唐代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孟”。孟浩然的诗可以说在当时颇负盛名,诗友众多,王维、李白等均视其为知己。孟浩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是在晚年作过张九龄的从事(类似随员的僚属)。然而孟浩然官场的失意,换来的却是诗韵的清纯、人情的豁达。傲岸的李白用这样一首诗来评价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以看作是李白对他一生风尚的精辟概括。
清幽散淡是孟浩然一生奉行的创作原则。一首《春晓》更以消尽渣滓的质朴纯美流传千古。诗人以闲适恬静的情态,借春晓之景表达爱春、惜春之情,读来可谓意趣隽永,回味无穷。
起句“春眠不觉晓”下笔饶有情趣,将春夜易迟醒,醒后那种满足描摹得既清又真,可谓春眠不可不有,不可不香。携着诗人思想的春藤,读者最易联想到自己游春的经历。春的意蕴似乎从春觉中便可体味些许。读者与诗人在此处便进行了第一次的角色转换,读者反成春日的主角,诗人却成为配角。由此读者缓缓打开回忆的卷轴,凭记忆飞翔于诗间,信马扬鞭,忽的跃入茵茵春野之中。
次句“处处闻啼鸟”溢满春天最美妙的声响,这声响将诗人从梦中催醒。闻处处莺歌燕啼,正值春浓之际、春好之际。春如何浓,如何好,诗人隐去不写,反而向读者嫣然一笑,读者笑而纳之,由着自己的性子,诗的范围便豁然扩大,春的意蕴也由浅入深地由读者领悟,真可谓浓墨重彩之春。鸟鸣声之大可谓声势可人,但似又无声胜有声,能领略此声者皆似置身于红林绿柳之中。如此多的鸟是何原因聚集鸣叫?作者隐隐地向读者发问,恐是昨夜春雨酣畅,鸟儿急着要在这放晴的春早,放出昨夜被春雨润湿的喉咙。鸟儿这一簇,那一簇欢唱不停,抑或是也要晒晒这春的阳光,让浸润了一夜的羽翼干些?
“夜来风雨声”一句忽而告诉读者确是在昨夜迷濛中似听有雨声,雨声那么细,那么柔,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竟然瞒过了春觉醒来的诗人,于是诗人还需要苦苦回忆,方才忆起昨夜的沙沙细雨。迎着拂面的春风,看着春净染的万物,鸟儿跳跃欢叫,似乎已然脱离了俗气。读着诗人笔下的春天,让人如此的喜爱,如此的陶醉。刚出芽的柳枝如今早已绿透了,而园内的春花是否经得住风雨的侵蚀?春花是否在这春夜烟雾迷离的点点雨丝的梳洗下露出新姿?诗人踱步屋中,想出去,却又不忍出去。爱春之情转为惜春之情,而读者在此时却又一次步入浓春图中填入自己的水墨之情。
“花落知多少”一句作者将思绪带回到眼前,真不知风吹雨淋之下会有多少落花。鼓足勇气走出去,此处诗人眼中满盈着惜春之情。花落了,花瓣散落在茵茵春草之上,一丝哀伤之情拂过诗人眼前。诗人执著于春天,却又不尽言,让人忽感读者不是在读,而是在看、在听、在想,在用自己的思想之笔去填充春之韵、春之色、春之彩。诗人与诗、读者与诗人,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语言的平易挡不住诗的清丽真纯、悠远明净,没有雕琢确实陶熔了铅华,消尽了渣滓。景入人心,情更净心,诗人似乎打开了自然的情趣之门,将自然情怀揽入胸中,从而引领读者步入非胜景却远胜胜景,是春景却又远非春景的登峰造极之境。
诗歌胜于形象思维,孟浩然用清澹的语言在平面上创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展现出了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从此开创了一代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