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完美组合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之盛从诗歌的创作便可窥见一斑,诗的内容与形式可谓纷繁多姿。从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孟浩然《春晓》一诗,来探讨其诗作的风格。
  关键词:陶熔气质 清真蕴藉 艺术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则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作为我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唐代诗歌,无论从题材、体裁、形式、流派、风格和手法上均呈现繁荣的景象。盛唐冲淡即清澹之风虽由张九龄发起,然而却由王维、孟浩然引领。孟浩然又以其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风格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后人尊称其为孟襄阳。孟浩然与同时代的王维同为唐代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孟”。孟浩然的诗可以说在当时颇负盛名,诗友众多,王维、李白等均视其为知己。孟浩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是在晚年作过张九龄的从事(类似随员的僚属)。然而孟浩然官场的失意,换来的却是诗韵的清纯、人情的豁达。傲岸的李白用这样一首诗来评价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以看作是李白对他一生风尚的精辟概括。
  清幽散淡是孟浩然一生奉行的创作原则。一首《春晓》更以消尽渣滓的质朴纯美流传千古。诗人以闲适恬静的情态,借春晓之景表达爱春、惜春之情,读来可谓意趣隽永,回味无穷。
  起句“春眠不觉晓”下笔饶有情趣,将春夜易迟醒,醒后那种满足描摹得既清又真,可谓春眠不可不有,不可不香。携着诗人思想的春藤,读者最易联想到自己游春的经历。春的意蕴似乎从春觉中便可体味些许。读者与诗人在此处便进行了第一次的角色转换,读者反成春日的主角,诗人却成为配角。由此读者缓缓打开回忆的卷轴,凭记忆飞翔于诗间,信马扬鞭,忽的跃入茵茵春野之中。
  次句“处处闻啼鸟”溢满春天最美妙的声响,这声响将诗人从梦中催醒。闻处处莺歌燕啼,正值春浓之际、春好之际。春如何浓,如何好,诗人隐去不写,反而向读者嫣然一笑,读者笑而纳之,由着自己的性子,诗的范围便豁然扩大,春的意蕴也由浅入深地由读者领悟,真可谓浓墨重彩之春。鸟鸣声之大可谓声势可人,但似又无声胜有声,能领略此声者皆似置身于红林绿柳之中。如此多的鸟是何原因聚集鸣叫?作者隐隐地向读者发问,恐是昨夜春雨酣畅,鸟儿急着要在这放晴的春早,放出昨夜被春雨润湿的喉咙。鸟儿这一簇,那一簇欢唱不停,抑或是也要晒晒这春的阳光,让浸润了一夜的羽翼干些?
  “夜来风雨声”一句忽而告诉读者确是在昨夜迷濛中似听有雨声,雨声那么细,那么柔,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竟然瞒过了春觉醒来的诗人,于是诗人还需要苦苦回忆,方才忆起昨夜的沙沙细雨。迎着拂面的春风,看着春净染的万物,鸟儿跳跃欢叫,似乎已然脱离了俗气。读着诗人笔下的春天,让人如此的喜爱,如此的陶醉。刚出芽的柳枝如今早已绿透了,而园内的春花是否经得住风雨的侵蚀?春花是否在这春夜烟雾迷离的点点雨丝的梳洗下露出新姿?诗人踱步屋中,想出去,却又不忍出去。爱春之情转为惜春之情,而读者在此时却又一次步入浓春图中填入自己的水墨之情。
  “花落知多少”一句作者将思绪带回到眼前,真不知风吹雨淋之下会有多少落花。鼓足勇气走出去,此处诗人眼中满盈着惜春之情。花落了,花瓣散落在茵茵春草之上,一丝哀伤之情拂过诗人眼前。诗人执著于春天,却又不尽言,让人忽感读者不是在读,而是在看、在听、在想,在用自己的思想之笔去填充春之韵、春之色、春之彩。诗人与诗、读者与诗人,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语言的平易挡不住诗的清丽真纯、悠远明净,没有雕琢确实陶熔了铅华,消尽了渣滓。景入人心,情更净心,诗人似乎打开了自然的情趣之门,将自然情怀揽入胸中,从而引领读者步入非胜景却远胜胜景,是春景却又远非春景的登峰造极之境。
  诗歌胜于形象思维,孟浩然用清澹的语言在平面上创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展现出了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从此开创了一代陶熔气质与清真蕴藉的风格。■
其他文献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实在是杯水车薪。由此,要想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没有课外阅读,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呢?  首先,让阅读回归
期刊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作品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拒绝受官职,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这首叙事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品中的木兰,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写实人物,又是
期刊
“被自杀”意味着自杀行为另有原因,文中萨姆沙·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深爱和回忆,在无限空洞与平和的状态中又痛又饿,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孤独绝望地死去。表面看来他是绝食而死,主动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实际上他的死另有原因,本文试图从格里高尔的几次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他的死因。  萨姆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是有几次愉快的情感体验的,让我们从这几次情感体验中去探究作品主题。第一次感到“适意”
期刊
这首诗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经被灌制成录音磁带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中咏青春的篇什不胜枚举,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万,但是席慕蓉的这首诗还是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一见难忘。  所谓青春易逝,节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青春的那一段时光确实是十分短暂的。当我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岁月早已从你的身边悄悄滑过了。所以,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如本诗所感叹的:“青春”实在“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当我们不知不觉走过,当
期刊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而成。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分类记事,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轶闻隽语,从中可以体察到那个时代的政风俗尚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极具文学价值,其创作成就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仅就其人物刻画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善于借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典型事件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文章才会获得生命。那么,在中考时,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文章充满真情,做到以情动人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演练。  技法之一:描摹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  世间也许存在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感,但更多却是那么细微平凡、具体真切。其实,我们身边,真情无处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
期刊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有一些抱怨说日子过得平淡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当我们静下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平淡最真,本色最美。那些经典的作品,总能以不同的视角表现平凡中的美好,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借以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拓宽写作之路。    一、以物写理    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以一株百合花努力成长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真挚的人生哲理:“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
期刊
一、利用三种思维方式,寻求三种立论方法    问题: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三位诗人对项羽的评价。  杜诗: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王诗: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人贵有自知之明。  李诗:描绘了一代英雄西楚霸王的高大形象,展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提出人生在世,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呢?人应该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论1:正反褒贬角度立论  例如:一条淡水用
期刊
如何进行《项脊轩志》教学?魏华中老师曾经提出“先让学生从文章内容推知作者身世,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老师再适时补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构想。但读其教学实录《推知作者的生平》(原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6期第28页),我却发现:魏老师的教学构想善则善矣,但其实际操作过程,却可套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话来说,是未曾“潜心会本文”,从而难免“疏狂不可循”之讥。  魏老师的“疏狂”主要表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