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杀”的萨姆沙.格里高尔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h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自杀”意味着自杀行为另有原因,文中萨姆沙·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深爱和回忆,在无限空洞与平和的状态中又痛又饿,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孤独绝望地死去。表面看来他是绝食而死,主动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实际上他的死另有原因,本文试图从格里高尔的几次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他的死因。
  萨姆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是有几次愉快的情感体验的,让我们从这几次情感体验中去探究作品主题。第一次感到“适意”出现在格里高尔想极力挽留秘书主任并向他解释原因时,秘书主任听到格里高尔头几个词就扭身而去,格里高尔觉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事关全家前途的秘书主任,并博得他的好感。他在寻找支撑时众多细腿着了地,他感到高兴,感到了身体上的适意,他认为摆脱一切苦难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实际上这只是变甲虫后苦难的开始。累人的差事、劣质的饮食、没有真心的朋友、为父亲还债、照顾有病的母亲,送妹妹上音乐学院,这一系列的重任落在他头上,他承受不住压力而异化为甲虫,秘书主任的到来意味着他变形为甲虫的消息很快会传到经理的耳中,意味着他将失去这份工作,于是他艰难地用牙齿咬住锁孔,准备出来解释这一切,以挽回损失,他甚至想到了秘书主任爱好女人的嗜好,考虑到是否让妹妹出面驾驭这个秘书主任。细腿终于落地了,他感到适意,殊不知秘书主任吓得落下手杖夺路而逃。
  手杖是权力的象征,是压力的代名词,而这根手杖又成了父亲用来驱赶他回房间的工具。从变甲虫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认定应该用最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因此,在手杖的驱赶下,在父亲的嘘嘘声中,他晕头转向,因退得很慢被父亲使劲一推,血流如注,几乎是跌进房间的。细细的双腿承载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细腿的着地换来的只是瞬间暂时的适意,秘书的逃跑使他失去工作的机会,父亲严厉的态度让这个为了家承受不了压力而异化成虫的格里高尔在这个家中却找不到一丝安慰,而父亲哭了,但他只是哭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还要照常进行下去!格里高尔,你的适意太难得了!你的愿望太美好太天真!而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继而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地。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第二次“令人愉快”、“感到高兴”是因为听到父亲说他还存有一笔相当微不足道的财产(加上利息),且并没有完全花掉他拿回家里的的钱的消息。家人的这份节俭和谨慎让格里高尔异常高兴,他认为失去工作只是暂时的,家人还可以借此维持生活现状,他依然对未来抱有美好愿望,认为自己终将有一天恢复原貌,继续为家人努力。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让父亲去为家操劳,他念念不忘送妹妹上音乐学院的计划,他一心只是为了这个家。实际上父亲做银行杂役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妹妹母亲也完全表现出了她们的生活能力,这一切格里高尔从来没有去想过,他想的只是为家付出,从不去要求家人去辛苦劳累!多么善良、忠诚、有责任心的格里高尔啊!他的高兴为后文全家摆脱他后变得轻松愉快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生活的规律就是如此无情残酷。
  第三次他高高兴兴地在天花板上爬行,这时的格里高尔完全被作者当作一只甲虫在描绘。作为一只甲虫的存在,作者以描述他喜欢爬行的习性来否定了他作为人存在的价值。甲虫是喜欢爬行的,爬行让他感到“高高兴兴”,他为自己有自由自在的空间而满足。他内心深处渴望见到母亲,并为母亲的即将到来“感到分外高兴”。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事实表明母亲和妹妹的行为破坏了格里高尔高高兴兴爬行的生活,她们先是搬走了柜子,接下来准备搬走他从读商学院就开始用的书柜。格里高尔认为他应该拯救些什么了,他就这样突然地冲出来,趴在他一直很喜欢的贵妇人画像上,这个动作吓晕了母亲,激怒了父亲,这一切都预示着他的家人将毅然决然地摆脱掉他了。这两个女人的“良好意图”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格里高尔的意愿,在否定了格里高尔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后,又无情残酷地破坏掉他的生存空间。她们并不理解格里高尔,深深的隔膜阻碍了家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格里高尔冲出来进行自我拯救,恰恰成了导致他迅速走向“被自杀”的绝境。
  而父亲得知格里高尔吓晕了母亲后,既有愤怒,又有“喜悦”,这是多么令人可怕和寒心的喜悦啊!这喜悦情绪让他做出的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动作。他抓起苹果不住地往格里高尔身上砸,以至连害怕见到格里高尔的母亲因看不下去而冲出来求他饶儿子一命,可见格里高尔父亲的喜悦之情感支配的不是喜悦之行为,而是对格里高尔致命的打击和惩罚啊!
  更遗憾的是妹妹葛蕾特,原本天真、清新、美好的妹妹的变化让人心酸。哥哥最喜欢他,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和前途。但妹妹终于号啕大哭了,这一次与格里高尔刚变成甲虫时的伤心的哭完全不一样,这是对格里高尔不满的哭,是想摆脱格里高尔却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无奈的哭,是想博得母亲认同除掉格里高尔做法的表演性质的哭。于是这哭声在格里高尔房间外放声地响起来了,或许她更想让格里高尔听到,以引起格里高尔的思考,她在利用格里高尔的善良、忠厚和责任心!妹妹光是“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就坚定地说了两次,她用“必须”、“唯一”强烈而坚定地表明态度,她忘了哥哥曾经如何爱她、想要送她上音乐学院,而夸大格里高尔给家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她在客厅喊着说“他必须离开这儿”,“这是唯一的途径”,“这头动物现在在迫害我们”,说这些话并不避讳哥哥能够听得见。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家人的主张由格里高尔最疼爱的妹妹说出口,格里高尔“被照顾”、“被容忍”成为不可能,他的“被自杀”有了百分之百的可能性!可怜的格里高尔就是在家人决意要彻底摆脱他时作出了比家人更坚决的死的决定。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使这个为家操劳的格里高尔异化成为甲虫,而家人的冷漠残酷使这个已经异化成为甲虫的格里高尔也不得安生!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在他死去后,家人虽然哭肿了眼睛,却连他的尸体都懒得看一眼,而母亲想拉住老妈扫走格里高尔的尸体的动作最终都没有完成,他们最终坐着电车去郊外旅游,格里高尔全家人都感到无比轻松。
  《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但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格里高尔“被自杀”了!社会给了他巨大压力后抛弃了他,家人在他异化后对他实行冷暴力,也抛弃了他。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隔膜和残杀。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他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揭示了格力高尔的真正死因。■
其他文献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期刊
摘 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 鲁迅 语言 “偷”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
期刊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吐心声、抒真情”——朗读的技巧     (一)确定朗读基调。注重课文朗读是
期刊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实在是杯水车薪。由此,要想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没有课外阅读,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呢?  首先,让阅读回归
期刊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作品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拒绝受官职,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这首叙事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品中的木兰,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写实人物,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