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未知领地的巴斯克斯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刚去西班牙读书不久的我接受翻译《告密者》中文版的邀约时,盯着封面上“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这个陌生的名字,内心一片茫然——尽管拉美文学在中国读者中向来具有吸引力,“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术语,我们也耳熟能详,然而当面对巴斯克斯以及他这一代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世纪才崭露头角的拉美小说家时,我们总不免流露一丝犹豫和好奇:与前辈作家相比,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2014年毕业回国时,我受邀翻译巴斯克斯斩获当年都柏林文学奖的代表作《坠物之声》。封套的作者小像上,昔日意气风发的小伙目光沉郁、满脸肃穆,让人不由联想起他小说中典型的叙述者,他们凭借支离破碎的线索,潜入历史裂隙探幽析微。彼时圣地亚哥·龙卡略洛的《红色四月》、亚历杭德罗·桑布拉的《回家的路》都已发行了中译本,它们与随后刊行的中文版《蓝鸦》(阿德里安娜·里斯本)《我牙齿的故事》(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等一道,令新生代的拉丁美洲作家闯入我们的视线,刷新了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读者对拉美小说的认知。
  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巴斯克斯领受了文学爆炸的前辈略萨与富恩特斯的赞誉;作家也从不讳言自己青年时代离开波哥大前往巴黎,是在追随科塔萨尔与马尔克斯的脚步;至于日后在创作小说之余,又为报刊撰写专栏,他也直承是继承了“文学爆炸留给拉美知识分子的其中一项遗产——社会责任感”。当然,老一辈作家的光环投下的阴影,也是他一心想要摆脱的。
  除此之外,远离拉美期间,约瑟夫·康拉德与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也令巴斯克斯茅塞顿开。巴斯克斯试图书写哥伦比亚历史已久,却自认对此知之甚少,迟迟不敢动笔,而康拉德与罗斯令他领悟了“小说家写的不是他们已知的,而是他们不晓得的。写作是探索被忽视的东西的一种方式,是照亮我们经验的黑暗区域的一种方法”。就这样,作家摆脱了误读祖国的顾虑,开始“痴迷于有关哥伦比亚历史的书写”。
  从成名作《告密者》开始,巴斯克斯的作品便显现出一以贯之的主题:描绘公共历史与个人历史之间的隐秘关联,让“人如何被自己所不知道的力量损害”这一复杂问题的答案悄然浮现。《告密者》聚焦的是二战期间移居哥伦比亚的德国犹太群体,和针对这一群体的“黑名单”事件,主人公老加夫列尔青年时期对友人的出卖改变了自己和几个家庭此后的际遇;《科斯塔瓦纳秘史》中阿尔塔米拉诺家族几代人的颠沛流离与20世纪初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的事件息息相关;《废墟之形》中的卡巴约在自由党总统候选人盖坦遇刺一案发生多年后搅动涟漪,重入“暴力时代”的梦魇;《坠物之声》的两代主人公里卡多·拉韦德与安东尼奥·亚马拉,则成为这个国家20世纪六十年代至21世纪初毒品恐怖主义与城市暴力史的亲历者。
  如果可能的话,想来巴斯克斯绝不愿见到哥伦比亚与“毒品恐怖主义”之类令人生畏的字眼频频相关联。遗憾的是,这大概是谈论这个国家的当代史时绕不开的话题。至于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麦德林毒品卡特尔首领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则早已经由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和网飞出品的《毒枭》,让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与观众对他的大名“如雷贯耳”。《坠物之声》的叙事,便是由出逃自废弃的埃斯科瓦尔动物园的一头雄性河马开始的。
  这座动物园是埃斯科瓦尔曾经的“私人天堂”——占地三千公顷、极尽奢华的那不勒斯庄园内,向公众开放的一部分。1982年,当小说的主人公安东尼奥瞒着父母前去游玩时,那里已经变成“举国上下皆知的一个传奇”、孩子们心心念念的乐园——因为在那儿他们得以见识本不属于美洲大陆的长颈鹿、大象、犀牛、袋鼠、“五彩斑斓的大鸟”……以及河马。毒枭于1993年被击毙,动物园也随之荒废。2009年,报章杂志纷纷报道了一则从昔日的动物園出逃多时的河马被射杀的消息,这令安东尼奥不可抑制地回忆起了里卡多·拉韦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台球室结识的球友,一个曾在毒品贸易早期驾驶满载可卡因的私人飞机往返玛格达莱纳河谷与迈阿密的“毒贩”,一个与美国“和平队”志愿者结了婚、接着又妻离子散的哥伦比亚男人,一个蹲了二十年牢狱的释囚,一个终于盼到妻子前来团聚却因空难失去了妻子的飞行员……一个曾在打球的间隙对着电视上河马出逃的新闻慨叹“真可怜,它们又有什么罪过”的人。
  小说的标题“坠物之声”能够引发多种解读,其中最直接的一种来自于故事的重要线索——一架失事航班的黑匣子的录音。1996年圣诞节前夕,美航965次班机坠落在哥伦比亚卡利附近的山区,小说中,里卡多的美国妻子伊莱恩正是遇难乘客之一。巴斯克斯在访谈中表示,正是他本人曾经获得某架失事航班黑匣子录音的经历,构成了写作《坠物之声》最初的契机。巴斯克斯将这份录音存入了脑海中某个虚拟的抽屉,以“正在诞生之物”为其命名。那是1998年。四五年后,他在二手书店淘到一叠旧日被派至哥伦比亚的“和平队”志愿者写给父母的信件,随即将它们也放入先前的“抽屉”。经年累月,“抽屉”里的内容越积越多,它们“开始互相对话”,“互相抛出线索”,直至小说家领悟,原来它们正暗示着同一个故事——“这里有一部小说,你必须坐下来开始写它。”
  “整理抽屉”的过程总是十分漫长:《废墟之形》耗费了七年,《坠物之声》是十年。事实上,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从《告密者》时期一路延续至今:《告密者》的故事来源于拉美犹太人“黑名单”事件亲历者的述说。小说出版后,当事人为作家写出了自己多年来一直想与家人分享、却感到难以启齿的经历致谢,此举为巴斯克斯带来了满足感,也带来“更多主动找上门的线索”,可说是正中下怀。
  不过,从《告密者》到《坠物之声》,巴斯克斯创作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告密者》中,充当叙述人的调查者、当事人老加夫列尔的儿子小加夫列尔,是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抑或说功能性人物出现的。他抽丝剥茧地寻访旧日的真相,自己却不免面目模糊——作家一笔带过了小加夫列尔的调查动机,似乎他费尽心思的寻访仅仅是出于对父亲种种反常言行的困惑。也许正因如此,当历史的本来面貌终于水落石出时,其震撼并不及读者期待中那样强烈。相较于小加夫列尔,《坠物之声》里年轻一代的主人公安东尼奥的形象则要鲜活得多——与“前毒贩”里卡多偶然的相识彻底改变了他的一切,使他不得不承认,长久以来自以为是的平静生活原来如此不堪一击:覆盖了历史阴影的遮蔽物,只需轻轻掀开一角,浓重的黑暗便会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比如他的人生,拖入不可逆转的下堕。   1970年出生的安东尼奥是巴斯克斯的“同辈人”。巴斯克斯生于1973年,正是在这一年,美国缉毒局成立,“毒品战争”爆发,墨西哥等地的毒品原料供应链遭到破坏,哥伦比亚的毒品出口贸易趁机兴起。于是这一时期,小说的第一代主人公里卡多——一个热爱飞行、与美国妻子新婚不久的哥伦比亚小伙,被妻子在和平队的同事看中,懵懂地加入了他们赚钱的买卖。小说中,里卡多的婚姻与“事业”、他不平常的际遇与悲剧结局都隐藏在宏大历史的褶皱当中——是什么力量损害了他?巴斯克斯令我们思索“官方历史”的讳莫如深之处。比如,既然和平队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为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能力且愿意在艰苦环境下在国外服务的美国男性和女性公民,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获得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为什么它的志愿者却引诱里卡多走向犯罪?为什么他们居然成为带领哥伦比亚农民种植大麻的“开路先锋”?自然,作家不会说出答案,毕竟在他看来,写小说是“进入未知领地的一种方式,进入一片有着更多问题而不是答案的领地”。
  以上这段遥远的历史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波及了安东尼奥的人生——不,不是这样,安东尼奥很快便会了悟,是这段从未走远的历史以无可逃避的态势,迫使他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作为一个哥伦比亚人的人生。在我看来,《坠物之声》对于年轻一代主人公在发掘历史的过程中复杂心理体验的描绘,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于国民“集体无意识”的揭示,正是小说超越前作的关键之处。事实上,安东尼奥与巴斯克斯们的人生从来都不是平静无波的。早在1948年,以《废墟的形式》中提到的盖坦遇刺事件为标志,哥伦比亚便进入了“暴力时代”。从共和党与自由党长期内战,到六十年代游击队相继成立,再到七十年代政府对贩毒势力的非法活动态度放纵,哥伦比亚社会一步步走向了病态。而到了八十年代,毒品卡特尔、游击队和准军事组织等暴力集团开始对民间社会进行侵蚀,各种暴力活动数量激增,除了针对政治领袖的暗杀,针对平民的无差别城市暴力——比如绑架和投放炸弹,也令普通民众人人自危。然而,暴力的永久化与常态化在哥伦比亚人身上不仅刻下了恐惧的烙印,还致使他们诡异地陷入了集体无意识与结构性失忆——恐惧潜藏于心,每天的生活还得照过。就好比安东尼奥,作为一名春风得意的年轻法学教授,每天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享受学生的崇拜,下了课或去台球室消磨时光,或在自己公寓的床上与女学生“探讨法律问题”。
  大概是出于对残酷真相的本能抗拒,安东尼奥无意发掘里卡多隐秘的过往——尽管对方曾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倾诉的欲望。然而,偶然同里卡多并肩走在街头,令他与后者一起遭遇了枪击。安东尼奥被一颗“没有写着他名字的”的子弹打中了身体,他终于不得不正视那个被自己和周遭的人刻意忽视的事实:波哥大的暴力是无差别的。暴力事件——航班遇袭坠落、商业中心被投放炸弹等等,早已为他这一代人的“人生标注了节点”,“恐惧是我这一辈的波哥大人最为常见的疾病”。
  安东尼奥的人生再无回复以往的可能,“他这是走不出来了”,人们在他背后私语。然而巴斯克斯试图提醒安东尼奥们的是,那种看似安逸的人生,是否当真好过如今?面对这个国家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令人困惑之处,除了视而不见的隐忍,是否还另有选择?在小说的终章,安东尼奥会合里卡多的女儿、自己的同龄人玛雅,一同前往那座曾经令他们流连忘返、而今却荒凉破败的埃斯科瓦尔动物园。昔日毒枭收藏的古董车油漆剥落、锈迹斑斑,让被一代人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的、有关暴力与恐惧的一切无所遁形:“我们那共同的过去是无处不在的,仿佛氧化物般让我们瞧它不见,却能当着我们的面将那些车门、车轮、挡泥板、仪表盘与方向盘一一腐蚀殆尽。”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相同的恐惧对于人们内心深处相似的孤独,有着一种奇异地抚慰作用。与玛雅的相交令安东尼奥体会到了休戚与共带来的混合了痛苦的喜悅与安宁——也许,的确到了与一代人的命运和解的时候。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拉丁美洲新历史主义小说研究”(TJWW16-001Q)之成果)
其他文献
他总是被梦困扰着。沉浸在昏暗中,那些细微的动作和难以捕捉的念头围绕着他。情况是怎么变坏的呢?在反反复复的梦里,他就像一个消极的人,对悲观情绪想要摆脱又想要沉迷。尤其是醒来以后,虚弱感像夺走了身体的一部分。他不知是因为梦,还是因为梦的消失。他若有所失,在白日里经常走神。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加重了梦里的真实。有那么一次,他又从梦中醒来,胸口沉闷,快要喘不上气来。他下意识地挥了挥手,想要驱赶空气中漂浮的身
期刊
入夜的澀谷,和别的地方都不一样。要我说,白天的涩谷就是一具入眠的空壳,到了晚上,这个地方就彻底复苏了。摘下面具的人群变得生动、奔放,汇聚在一起,像是跳动的脉搏里流动的血液。  而这些人的脉搏里流动着的,无疑是酒。  我曾经是一个调酒师,通常和这些人隔着一个吧台,站在另一面。这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权力——酒好像是这个狂欢国度的通行证,而给你发这个通行证的人,正是我。  有一个女人,曾经频繁地在某一个时间
期刊
对我而言,《波斯语课》的第一个场景始于厨房外,一男一女,两位纳粹军官呼着白气,倚在加工厂的墙上抽烟,如两只灰壳的潮虫,在恶劣的气候里结伴旅行。男的说:我听说今晚有一场舞会,一起去吗?女的说:抱歉,我有其他安排了。男的问:什么安排?女的说:跟你没关系。遭拒之后,男军官显得有些局促,开始对之前的一夜情经历进行无谓的辩解——这一刻,我险些以为他们在翻拍《志明与春娇》,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情感发生的空间想象
期刊
1  大约是月亮升起来了,窗帘突然泛白了。蓝岚走到窗前,分开手臂,“哗啦”一下拉开窗帘,她没料到月亮竟然这样亮,像是一个火车头开着车灯停在窗外,马上就要开过来的样子,她被照得定住了,只来得及下意识地伸手挡一下眼睛。等到适应了那光亮,她猛地把窗户向外推开,带点回击的意思,月亮遭此一袭,似乎没那么亮了。定下神的一瞬间,就看到远处的山黑魆魆的,山脊上的树木毛刺刺的,月光给它们剪影。山上传来笑声和歌声,空
期刊
到家已近午夜,莫名無法平复心情,也不是躁动,就像心脏被石头死死压住,眼睛被一块黑布严严实实蒙住。无所事事去便利店买了包烟,尽管并不会抽。在那些黄黄绿绿的烟盒包装里,挑了一盒蓝色的,走到便利店外的秋夜中。街对面一对小情侣沉默对峙着,在为什么事儿争执不下,恰好陷入目光拔河的短暂均衡时刻。我折回去,问店员要了个火机,他目光抬起又顺势向对街方向挥动几下,他的脸在灯下晃动如一面白皙的小旗,示意我去看我刚刚看
期刊
A  嚼褪黑素软糖时,舌尖突然触碰到了一颗芝麻。  一颗躲开了一晚上的唇枪舌战、一次刻意的呕吐和延绵二十公里的无差别想念的黑芝麻。黑色不是舌尖辨认出来的,而是记忆记得的:客户点的寿司端上来后,他已经喝多了,清酒太上头,他看着密密麻麻的黑芝麻和白米饭,海苔上密密麻麻的黑绿色无序纹理,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很小,像一颗航空母舰上被旋紧在接缝的黑色铆钉。他就在那个时刻产生了呕吐的执念。必须在这个该死的难搞的客
期刊
如果不是偶然看到石黑一雄早期的短篇小说《中毒》,在那个百无聊赖的周六下午,在那本《世界文学》杂志上,看到以少年口吻写下的那些平静得近乎冷酷的日记,我可能会一直错过石黑一雄。  实际上早在2003年,我就看到了他的成名作《长日将尽》。过于缓慢的节奏,英国管家琐碎乏味的生活,让我没有熬过五十页就放弃了。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得布克奖,甚至觉得把石黑一雄跟V.S.奈保尔和萨尔曼·拉什迪并列为“英国文坛移民三
期刊
娜娜想要买一只穿着今年时兴的欧洲“挤奶女工”式粉色格子裙、风格“田园俏皮”的棕色毛绒熊,想了两天,又放弃了。实在要买也买得起,但这个标价也太贵了,就两个手掌并起来那么大的一个熊。上一次明确地作一笔奢侈的消费是去年秋天,报名参加了一个旅行团去阿根廷,二十个人的小团,两万八千块,娜娜有生以来最奢侈的一次性消费。提前三个月“早鸟”报名减去一千二百,再买一份保险,总共交了两万七千整。当时报这个团,是预期年
期刊
当然,所有人都是喜欢下班的,但是对于鹿琪来说,他曾经觉得上班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了下班。  鹿琪的工作有点特殊,他在一个小型的驻场剧团里面当演员,那是一出只有三个男演员出演的小舞台剧,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讨巧可爱的人设,角色之间时不时还有一些说不明白的情愫互相萦绕,久而久之这群男孩子都有了各自的狂热粉丝。每天晚上,有一群固定的年轻女孩儿来剧场里看他们,她们并不一定多欣赏这出戏的剧情和他们的演技,反而
期刊
在大城市生活的三十几年里,何安易有两次与月亮有关的深刻记忆。  一次是四五岁的中秋夜,她和妈妈坐在爸爸“老坦克”的一前一后,像搭着艘小船拐过新村的花园。母女俩一起哼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空气里充满桂花的甜香。  一次是三十岁。何安易接到电话赶去医院。父亲躺在急诊室里,一身刺鼻酒气。也就是从那天起,父亲像是变了个人,性情易怒得让人退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滴酒不沾的他喝了那么多,直到现在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