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点拨,通过有效点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在“冲突时”点拨,预防思维断层;在“定势时”点拨,突破思维障碍;在“错误时”点拨,纠正思维偏差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点拨;培养思维
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对学习数学而言至关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有在不断的思维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也就是抽象化的思考,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欠缺抽象能力,所以常常会在学习数学时思维上出现断层。为此,教师需要在“学为中心”的背景下,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点拨”来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所以,教师要在发现学生思维断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从而跨越这一断层,实现思维的激活,以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在“冲突时”点拨,预防思维断层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认为其是同化新知的过程,同时在同化中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的知识时,往往会发现与已有的知识出现了矛盾或冲突,这就会激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反应,严重时导致“思维断层”的出现。为此,需要教师针对断层进行适当点拨,以带领学生跨越难关,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实现内化新知的目的。
以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内容打破了小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所以对他们而言,理解“用包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有难度的。教师只顾着“灌输”这一知识,学生就会因此而难于攻克这一难点。所以适当地点拨就在这时能起到推动学生突破思维瓶颈的作用。
针对这一难点,一位教师以如下情境展开教学:小明比他的哥哥小3岁,那么如何让用一个式子对他们的年龄关系进行表示呢?
生:因为他们相差3岁,所以小明的哥哥在4岁时,小明就是1岁。
生:如果小明2岁,那他哥哥就是5岁。
生:假如小明8岁,那他哥哥就是11岁。
生:当小明长到11岁时,他的哥哥就到了14岁。
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假如这时教师不及时打断学生的回答,那就无法引导学生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针对这一情形,教师及时采取了点拨:
师:如果我们已知小明的年龄,那么可以找到一个计算式子求出他哥哥的年龄吗?
生:小明的年龄 3=他哥哥的年齡。
通过这一问题导向,学生就从个别归纳出了一般的情况,在这种典型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延展后续的探究活动。
师:请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简便的表达方式吗?
生: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字母a对小明的年龄进行表示,从而得到他哥哥的年龄为a 3。
生:也可以假设小明的年龄为b,那么就可用b 2来表示他哥哥的年龄。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点拨,有效地带领学生自主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而从情境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内容是很熟悉的,并且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进行设计,保证了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概念地形成。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又推动学生通过质疑去构建新知识的框架。
二、在“定势时”点拨,突破思维障碍
思维定式对学生学习新知有着较强的影响,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思维偏差。而当教师遇到这一情形时,切不可直接阻止学生进行思考,需要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从而抓住错误根源,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能被2或5整除的数进行探究,进而延伸到所学内容上去。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点,那么谁能来给大家讲讲吗?
生1:个位数字为0、2、4、6、8这些偶数时,数能被2整除。
生2:个位数字为0和5时,数能被5整除。
生3:对比可知,个位数字为0时,数能被2和5同时整除。
师:非常好,大家用简洁的话语说出了问题的本质。那现在让我们同小组成员一起来对能被3整除的数进行探究吧。
生4:我们组运用了之前的探究方法进行了试算,结果发现个位数是3的数有些不能被3整除,难道能被3整除的数没有这类规律?
从学生的疑惑中可知,他们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使思维受到了局限。
师(点拨):大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非常好。不过,虽然得不到同样的规律,那能从其他角度入手进行探究吗?比如从数的整体上分析,能发现什么呢?我们是否能通过对一系列能被3整除的数进行分析来找到相关的规律?
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很快突破了思维局限,探究出正确的规律。
三、在“错误时”点拨,纠正思维偏差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常会出现对知识的理解偏差,或者认知错误,而由于这些错误的微小性,很多教师没有足够地重视,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纠正,以致在后续学习中错误不断积累,造成学生思维的困境。而如果教师在发现这类细小“错误”时就能及时点拨,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就能及时回到正轨上,对学生的数学兴趣而言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一位教师引出这样的问题:现要制作一根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通风管,其长度为3米,截面边长为0.2米,问要耗费多少平方米的铁皮能做出这根通风管?原本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计算式子都为0.2×3×4 0.2×0.2×2=2.48(平方米)。对此,教师没有评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反而让这些学生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于是有学生回答:“由于长方体共有六个表面,所以通风管沿长度方向的四个面加起来为0.2×3×4,再加上两端的横截面0.2×0.2×2就可得到需要用的材料数量。”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之处,教师提问:“按照这样的设计,这个通风管能起到通风的作用吗?”听了这句话,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准确地理解到通风管的两端时不需要封住的,所以需要的材料数为0.2×3×4=2.4(平方米)。可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了“自我否定”,从而理解到正确解法的含义,让课堂的错误生成精彩纷呈。
以上案例中,教师抓住错误点展开点拨,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教学,既是对学生思路的“拨”,又是对其思维的“拨”,构建起了精彩的课堂氛围。
总之,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与点拨者,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思维关键处进行点拨,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林明.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艺术[J].数学大世界,2018(02).
[2]杜化清.点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点拨;培养思维
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对学习数学而言至关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有在不断的思维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也就是抽象化的思考,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欠缺抽象能力,所以常常会在学习数学时思维上出现断层。为此,教师需要在“学为中心”的背景下,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点拨”来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所以,教师要在发现学生思维断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从而跨越这一断层,实现思维的激活,以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在“冲突时”点拨,预防思维断层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认为其是同化新知的过程,同时在同化中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的知识时,往往会发现与已有的知识出现了矛盾或冲突,这就会激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反应,严重时导致“思维断层”的出现。为此,需要教师针对断层进行适当点拨,以带领学生跨越难关,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实现内化新知的目的。
以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内容打破了小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所以对他们而言,理解“用包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有难度的。教师只顾着“灌输”这一知识,学生就会因此而难于攻克这一难点。所以适当地点拨就在这时能起到推动学生突破思维瓶颈的作用。
针对这一难点,一位教师以如下情境展开教学:小明比他的哥哥小3岁,那么如何让用一个式子对他们的年龄关系进行表示呢?
生:因为他们相差3岁,所以小明的哥哥在4岁时,小明就是1岁。
生:如果小明2岁,那他哥哥就是5岁。
生:假如小明8岁,那他哥哥就是11岁。
生:当小明长到11岁时,他的哥哥就到了14岁。
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假如这时教师不及时打断学生的回答,那就无法引导学生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针对这一情形,教师及时采取了点拨:
师:如果我们已知小明的年龄,那么可以找到一个计算式子求出他哥哥的年龄吗?
生:小明的年龄 3=他哥哥的年齡。
通过这一问题导向,学生就从个别归纳出了一般的情况,在这种典型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延展后续的探究活动。
师:请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简便的表达方式吗?
生: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字母a对小明的年龄进行表示,从而得到他哥哥的年龄为a 3。
生:也可以假设小明的年龄为b,那么就可用b 2来表示他哥哥的年龄。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点拨,有效地带领学生自主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而从情境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内容是很熟悉的,并且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进行设计,保证了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概念地形成。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又推动学生通过质疑去构建新知识的框架。
二、在“定势时”点拨,突破思维障碍
思维定式对学生学习新知有着较强的影响,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思维偏差。而当教师遇到这一情形时,切不可直接阻止学生进行思考,需要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从而抓住错误根源,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能被2或5整除的数进行探究,进而延伸到所学内容上去。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点,那么谁能来给大家讲讲吗?
生1:个位数字为0、2、4、6、8这些偶数时,数能被2整除。
生2:个位数字为0和5时,数能被5整除。
生3:对比可知,个位数字为0时,数能被2和5同时整除。
师:非常好,大家用简洁的话语说出了问题的本质。那现在让我们同小组成员一起来对能被3整除的数进行探究吧。
生4:我们组运用了之前的探究方法进行了试算,结果发现个位数是3的数有些不能被3整除,难道能被3整除的数没有这类规律?
从学生的疑惑中可知,他们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使思维受到了局限。
师(点拨):大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非常好。不过,虽然得不到同样的规律,那能从其他角度入手进行探究吗?比如从数的整体上分析,能发现什么呢?我们是否能通过对一系列能被3整除的数进行分析来找到相关的规律?
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很快突破了思维局限,探究出正确的规律。
三、在“错误时”点拨,纠正思维偏差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常会出现对知识的理解偏差,或者认知错误,而由于这些错误的微小性,很多教师没有足够地重视,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纠正,以致在后续学习中错误不断积累,造成学生思维的困境。而如果教师在发现这类细小“错误”时就能及时点拨,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就能及时回到正轨上,对学生的数学兴趣而言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一位教师引出这样的问题:现要制作一根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通风管,其长度为3米,截面边长为0.2米,问要耗费多少平方米的铁皮能做出这根通风管?原本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计算式子都为0.2×3×4 0.2×0.2×2=2.48(平方米)。对此,教师没有评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反而让这些学生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于是有学生回答:“由于长方体共有六个表面,所以通风管沿长度方向的四个面加起来为0.2×3×4,再加上两端的横截面0.2×0.2×2就可得到需要用的材料数量。”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之处,教师提问:“按照这样的设计,这个通风管能起到通风的作用吗?”听了这句话,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准确地理解到通风管的两端时不需要封住的,所以需要的材料数为0.2×3×4=2.4(平方米)。可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了“自我否定”,从而理解到正确解法的含义,让课堂的错误生成精彩纷呈。
以上案例中,教师抓住错误点展开点拨,顺应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教学,既是对学生思路的“拨”,又是对其思维的“拨”,构建起了精彩的课堂氛围。
总之,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与点拨者,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思维关键处进行点拨,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林明.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艺术[J].数学大世界,2018(02).
[2]杜化清.点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