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鸣凤是巴金笔下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在高公馆付出了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尝遍辛酸苦楚,到头来却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封建的压迫。本文将通过《家》第四章中的一个片段,探究鸣凤理想的梦起缘灭,巴金先生的伏笔预示,以及他们带给当初乃至今日的世界多大的控诉与警醒。
关键词:宿命;鸣凤;无奈;软弱性
1 《家》时代的思考
巴金先生曾道:“1920年到1921年,这就是《家》的年代。此时,“五四”运动已经发生了,在爱国热潮的驱使下,鼓动下,不少中国青年热血沸腾,但是,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酷性,旧的思想意识的根深蒂固,民主革命还比较缓慢。故事的大背景,高家,仍然还是祖父统治整个家庭的时代,高老太爷就是这个家庭封建统治的君主,他还有持有整个旧礼教系统作为他的统治的理论根据,同时也是唯一也坚硬无比的武器。在这样的压迫和矛盾冲突下,一个卑微的婢女,鸣凤,又该何去何从?或者说又能何去何从?
由此,我将对以下片段进行探究浅论:
“‘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
——《家》第四章片段
1.1片语总观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一章还是放在了整部小说的总起位置,作为文章的开端,出于为鸣凤性格形象的塑造而设置的,可以说由此,鸣凤这个人就从作者的思想中活生生地成形而出了。而这一段话有在章节中接近结尾的倒数第四段,可以说,它的作用是第四章里面的总结段,也对下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文做足了预示。
从文章内容上看,在这一章节中,描述的是夜深时分,鸣凤伺候了小姐和太太入睡之后,终于有了短暂而可贵的自由,在黑暗的相对自由中,对自己的人生路进行了反思,也对未来产生了憧憬和忧愁。那被救赎的希冀,梦想的升高再幻灭,剩下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她的身世甚至是最终的下场都在此暗暗做好了设定。
从文章的语言上看,自言自语的设置将鸣凤内心的彷徨和那个时代、那个年龄段下的社会底层女孩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面出现的“他”,也是十分的巧妙。“她”希望会“他”看上她,将她带走,脱离苦海,在此,我们也可以推测,这只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的形象,理论上说也就是她的一个美梦,对未来的憧憬,小说里面传达的希望。
2 梦起心生
细看文段,从第一句品起,“‘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这是鸣凤自怨自艾,自言自语的一句,在此之前,她回忆了七年以前的事,她死了母亲,一个中年妇人把她从父亲手里送到这个公馆里来。“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接连地来了。”这是她平凡生活里重要的事。她受尽了高家的折磨,尝够了人间的辛酸,她不甘忍受这种奴役,希望有一种新的生活的到来。这句话,表现出鸣凤这种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对美好的明天的憧憬,是出自她的奴婢地位的一种必然要求,这是合乎人之常性的。虽有悲叹,梦,却由此而起。
在她无奈哀叹的时候,“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这里的设置也是很自然到位的,人在最绝望的时候都会盼望有梦想和信仰的支撑,这种心灵的支柱,在鸣凤最脆弱的时候自然地冲破了理性,展现了出来。这也可以展现着后文中,五四思潮对鸣凤这一类小丫鬟的影响。年轻男人的面颜对她笑了,她那追求自由和大爱的心由此而生,聪明的她顿时明白了对方是谁,看清了自己的念想,自己的梦想,憧憬与希冀之心门为此大开。
3 高不胜寒
记得一句歌词唱的好,“心若在,梦就在”,是的,她的梦一直都在,于是,鸣凤对自己的梦作出了进一步,更饱满的想象,“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
如此,正昭示着后文觉慧大胆地追求鸣凤,说要娶她做三少奶奶。她害怕过、恐惧过,重中之重还在于高家的统治者不会许可。这种疑惧心里是符合于她作为一个被屈服、被扭曲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处境的。当她确认三少爷觉慧是一个可信赖的人时,她接受了他的爱,愿意把终身托付给他。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救星,幸福就会到来。这就是她的梦,到了最高点了。可惜高处却不胜寒,高老太爷要将她许配他人,对象是大可为父之人,她的梦,一下子遭受到了最激烈的寒流,冻结了,碎了。
4 缘灭如影
当鸣凤以为自己的梦又机会可以实现的时候,忙于正事的觉慧对于她的冷漠和忽视更彻底地毁了她这个美梦,让一切成为错觉,将她打回现实枷锁里,永远成为宿命的牺牲品。“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前段可见,高处不胜寒,那张脸一下子就不见了,缘分虚渺,当它尽了的时候,不论是抓得多紧,它都不会停留一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她的梦还在的,只不过她认清了事实,正如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她一开始就说过,如果像喜儿一样嫁了无品之人,还不如像大小姐一样,死了算了,说到底都是“薄命”。于是,鸣凤之死,成为了传世之章,《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那些个时代里原就不可逃脱的宿命,其实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5 可叹那个时代下不能逃脱的宿命
不幸的归宿是弱者的无奈,鸣凤的宿命结局是自我了断,其自杀的本身,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是庸人的举措,却也别无他法。鸣凤投湖了,高家依旧太平,对它没有分毫的损伤,只是少了一个叛逆者。鸣凤,要求婚姻自由,这并不是一种罪过。但这种思想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统治者和旧思想、旧道德的维护者们看来,奴隶要婚姻自由,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可叹时事命途皆多舛。很欣赏巴金先生写的这个段落,落落大方之余自然过渡,带出了无限深意。只愿《家》时代的警示能带给新时代下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第3版.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许厚明.巴金笔下鸣凤形象的悲剧美探因[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3期
[3]朱茜.试论鸣凤追求婚姻自由的软弱性[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
关键词:宿命;鸣凤;无奈;软弱性
1 《家》时代的思考
巴金先生曾道:“1920年到1921年,这就是《家》的年代。此时,“五四”运动已经发生了,在爱国热潮的驱使下,鼓动下,不少中国青年热血沸腾,但是,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酷性,旧的思想意识的根深蒂固,民主革命还比较缓慢。故事的大背景,高家,仍然还是祖父统治整个家庭的时代,高老太爷就是这个家庭封建统治的君主,他还有持有整个旧礼教系统作为他的统治的理论根据,同时也是唯一也坚硬无比的武器。在这样的压迫和矛盾冲突下,一个卑微的婢女,鸣凤,又该何去何从?或者说又能何去何从?
由此,我将对以下片段进行探究浅论:
“‘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
——《家》第四章片段
1.1片语总观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一章还是放在了整部小说的总起位置,作为文章的开端,出于为鸣凤性格形象的塑造而设置的,可以说由此,鸣凤这个人就从作者的思想中活生生地成形而出了。而这一段话有在章节中接近结尾的倒数第四段,可以说,它的作用是第四章里面的总结段,也对下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文做足了预示。
从文章内容上看,在这一章节中,描述的是夜深时分,鸣凤伺候了小姐和太太入睡之后,终于有了短暂而可贵的自由,在黑暗的相对自由中,对自己的人生路进行了反思,也对未来产生了憧憬和忧愁。那被救赎的希冀,梦想的升高再幻灭,剩下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她的身世甚至是最终的下场都在此暗暗做好了设定。
从文章的语言上看,自言自语的设置将鸣凤内心的彷徨和那个时代、那个年龄段下的社会底层女孩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面出现的“他”,也是十分的巧妙。“她”希望会“他”看上她,将她带走,脱离苦海,在此,我们也可以推测,这只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的形象,理论上说也就是她的一个美梦,对未来的憧憬,小说里面传达的希望。
2 梦起心生
细看文段,从第一句品起,“‘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这是鸣凤自怨自艾,自言自语的一句,在此之前,她回忆了七年以前的事,她死了母亲,一个中年妇人把她从父亲手里送到这个公馆里来。“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接连地来了。”这是她平凡生活里重要的事。她受尽了高家的折磨,尝够了人间的辛酸,她不甘忍受这种奴役,希望有一种新的生活的到来。这句话,表现出鸣凤这种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对美好的明天的憧憬,是出自她的奴婢地位的一种必然要求,这是合乎人之常性的。虽有悲叹,梦,却由此而起。
在她无奈哀叹的时候,“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这里的设置也是很自然到位的,人在最绝望的时候都会盼望有梦想和信仰的支撑,这种心灵的支柱,在鸣凤最脆弱的时候自然地冲破了理性,展现了出来。这也可以展现着后文中,五四思潮对鸣凤这一类小丫鬟的影响。年轻男人的面颜对她笑了,她那追求自由和大爱的心由此而生,聪明的她顿时明白了对方是谁,看清了自己的念想,自己的梦想,憧憬与希冀之心门为此大开。
3 高不胜寒
记得一句歌词唱的好,“心若在,梦就在”,是的,她的梦一直都在,于是,鸣凤对自己的梦作出了进一步,更饱满的想象,“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
如此,正昭示着后文觉慧大胆地追求鸣凤,说要娶她做三少奶奶。她害怕过、恐惧过,重中之重还在于高家的统治者不会许可。这种疑惧心里是符合于她作为一个被屈服、被扭曲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处境的。当她确认三少爷觉慧是一个可信赖的人时,她接受了他的爱,愿意把终身托付给他。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救星,幸福就会到来。这就是她的梦,到了最高点了。可惜高处却不胜寒,高老太爷要将她许配他人,对象是大可为父之人,她的梦,一下子遭受到了最激烈的寒流,冻结了,碎了。
4 缘灭如影
当鸣凤以为自己的梦又机会可以实现的时候,忙于正事的觉慧对于她的冷漠和忽视更彻底地毁了她这个美梦,让一切成为错觉,将她打回现实枷锁里,永远成为宿命的牺牲品。“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前段可见,高处不胜寒,那张脸一下子就不见了,缘分虚渺,当它尽了的时候,不论是抓得多紧,它都不会停留一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她的梦还在的,只不过她认清了事实,正如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她一开始就说过,如果像喜儿一样嫁了无品之人,还不如像大小姐一样,死了算了,说到底都是“薄命”。于是,鸣凤之死,成为了传世之章,《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那些个时代里原就不可逃脱的宿命,其实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5 可叹那个时代下不能逃脱的宿命
不幸的归宿是弱者的无奈,鸣凤的宿命结局是自我了断,其自杀的本身,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是庸人的举措,却也别无他法。鸣凤投湖了,高家依旧太平,对它没有分毫的损伤,只是少了一个叛逆者。鸣凤,要求婚姻自由,这并不是一种罪过。但这种思想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统治者和旧思想、旧道德的维护者们看来,奴隶要婚姻自由,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可叹时事命途皆多舛。很欣赏巴金先生写的这个段落,落落大方之余自然过渡,带出了无限深意。只愿《家》时代的警示能带给新时代下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第3版.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许厚明.巴金笔下鸣凤形象的悲剧美探因[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3期
[3]朱茜.试论鸣凤追求婚姻自由的软弱性[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