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鲜活生动起来,使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必须抓住生活契机,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生活视角,激活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数感;解决生活问题,激励学生成功。这样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继而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接通生活丰富多彩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鲜活生动起来,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继而更加喜欢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
一、抓住生活契机,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如何抓住契机,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在学习“连加、连减”时,我故意在上课铃响后将那几个迟到的学生“拦”在门口,然后先放进3个学生,接着又放进2个学生,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也进了教室,6个学生站成一排。我先进行了一番上课不要迟到的常规教育,然后我问班上同学:“想不想让他们回座位继续上课?”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帮助他们的机会。谁能根据刚才的情景,只用一道算式,求出今天这堂课一共有几个同学迟到,那么他們就可以回座位了,快,帮帮他们吧!” 学生听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帮助伙伴。我有意地将这几个同学安排在其他小组参加学习。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连加的算式,并且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这时我趁势让这几位迟到的同学分别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样,我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探索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拓展生活视角,激活学生思维
带领学生放宽眼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使学生的视角从课内生活拓展到课外生活,这样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各种物体的认识时,我先利用教室这块阵体,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形状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粉笔盒是长方体,有的说讲台上的墨水盒是正方体,有的说荧光灯是圆柱体,还有很多学生拿出了自己的学具盒、文具盒、铅笔盒等多种形状的物体来予以说明。接着,我又让他们联系课外生活,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形状的物体是你所认识的。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都抢者发言,举了很多物体,如三棱镜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那些原本在学生眼中抽象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另外,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圆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比较系统地研究、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及其应用,此时,拓展了学生的视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因为单纯的数字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千方百计触动学生对数学的兴奋点。如果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有趣,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作用,如:你今年几岁,家里有几口人,班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你们向灾区人民捐款的钱数,捐衣的件数以及宁夏轻工设计研究院向我校捐款的钱数及捐衣的件数等。这样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情感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数字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数感。
四、解决生活问题,激励学生成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突显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以促进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如,在上“分类”这节公开课时,我让学生就教室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时学生就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在充分讨论后,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案,有的学生按性别来分,有的学生按老师和学生来分,有的学生按衣服颜色来分,有的学生按有没有扎辫子来分。在花样百出的分法中,学生认识到了物体按照不同的标准,就会分出不同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并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时再伴以老师及时的激励,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教室地面的方案。(教室的长是7.5米,宽是6.5米。)经过小组的研究、计算后,设计出:用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规格的方砖铺地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思维激荡和交流,最后选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美观有便于铺贴。还有的学生说:不用浪费方砖,比较经济实惠的创造性说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本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生活之水滋润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茁壮成长。
【关键词】数学课堂接通生活丰富多彩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鲜活生动起来,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继而更加喜欢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
一、抓住生活契机,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如何抓住契机,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在学习“连加、连减”时,我故意在上课铃响后将那几个迟到的学生“拦”在门口,然后先放进3个学生,接着又放进2个学生,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也进了教室,6个学生站成一排。我先进行了一番上课不要迟到的常规教育,然后我问班上同学:“想不想让他们回座位继续上课?”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帮助他们的机会。谁能根据刚才的情景,只用一道算式,求出今天这堂课一共有几个同学迟到,那么他們就可以回座位了,快,帮帮他们吧!” 学生听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帮助伙伴。我有意地将这几个同学安排在其他小组参加学习。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连加的算式,并且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这时我趁势让这几位迟到的同学分别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样,我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探索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拓展生活视角,激活学生思维
带领学生放宽眼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使学生的视角从课内生活拓展到课外生活,这样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各种物体的认识时,我先利用教室这块阵体,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形状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粉笔盒是长方体,有的说讲台上的墨水盒是正方体,有的说荧光灯是圆柱体,还有很多学生拿出了自己的学具盒、文具盒、铅笔盒等多种形状的物体来予以说明。接着,我又让他们联系课外生活,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形状的物体是你所认识的。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都抢者发言,举了很多物体,如三棱镜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那些原本在学生眼中抽象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另外,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圆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比较系统地研究、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及其应用,此时,拓展了学生的视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因为单纯的数字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千方百计触动学生对数学的兴奋点。如果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有趣,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作用,如:你今年几岁,家里有几口人,班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你们向灾区人民捐款的钱数,捐衣的件数以及宁夏轻工设计研究院向我校捐款的钱数及捐衣的件数等。这样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情感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数字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数感。
四、解决生活问题,激励学生成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突显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以促进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如,在上“分类”这节公开课时,我让学生就教室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时学生就教室里的人进行分类,在充分讨论后,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案,有的学生按性别来分,有的学生按老师和学生来分,有的学生按衣服颜色来分,有的学生按有没有扎辫子来分。在花样百出的分法中,学生认识到了物体按照不同的标准,就会分出不同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并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时再伴以老师及时的激励,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教室地面的方案。(教室的长是7.5米,宽是6.5米。)经过小组的研究、计算后,设计出:用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规格的方砖铺地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思维激荡和交流,最后选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美观有便于铺贴。还有的学生说:不用浪费方砖,比较经济实惠的创造性说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本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生活之水滋润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