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小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新探索,更是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基础课。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当教师准备带领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新的知识时,如何使学生快速的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新课的导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趣只是一种手段,是给学生注入学习动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培养。一堂课开始导入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在吃透教材,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借助生动有趣的情景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好的激趣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文本感兴趣。反之,激趣导入搞得不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课堂的组织都将起相反的作用。例如,我教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国庆》,这样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就连我们的祖国也有,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介绍国庆,了解国庆。)”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们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回忆那庄严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欢庆》。(教师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首先,要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从整体感知入手去钻研课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的恰如其分,合乎逻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我们感知的对象不只是一个汉字、词语,一组组句子、段落和一些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阅读课解决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那么,课外的自学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比如上《桥》这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就问学生课文“里面塑造了哪个最突出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无私” 、“镇定”。这样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就容易读出课文的那种情景,理解课文如顺水推舟。再比如在教学《刷子李》教学中,对本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就设置了这样的目标“'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让学生通过体会刷子李的“绝”,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2. 品读体会语文课文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能够辨别美丑,能够在大自然面前,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中感知感悟到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环境中,人际关系中创造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语文教学中有责任告诉学生什么是美,怎样去体会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他们深刻的思想内涵,炽热真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等等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神奇莫测得画面。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字所创造出的意境美。例如,通过图画或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张贴配图或课件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意境的体会,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课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给人们带来的美感。这一点对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小学第一册《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着课件上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的情景同时伴着《小小的船》的音乐,使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去感受儿歌的意境美,这样学生很快就入了情景,并感受到儿歌所写的意境美。于是,孩子们带着初步感知的意境美,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下课后,有的孩子还忍不住的说:“太美了!”再如,通过指导“美读”,体会意境美。训练美读,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和风格,读出课文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或凄楚哀婉,要使学生走进美的境界,感受到美的存在,享受到美的价值。这样学生就能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悟出美的底蕴,净化灵魂,培养高尚人格。如,我在教授《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文,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积累背诵,体会出文章的意境,感受到文章所写的草塘美景。美读和体会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反复的美读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意境,同样,不体会文章的意境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美读。因此,需要在指导美读过程中去体会意境,在体会意境美的同时去提高美读能力。
3. 根据文本拓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拓展延伸,其高度、深度、广度都是值得教师去把握的。如果盲目随从,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势必进入拓展延伸的误区,最终却达不到拓展与延伸的效果。例如,面向课文的主题思想拓展延伸。有些文章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写得比较含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样,教师就要抓住这些能反映课文主题思想的地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我在教《美丽的桥》一课时,让学生想想木匠说的话——“我懂了……我的活计会使您满意的”。木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想象得出:木匠似乎听从了哥哥的意愿要造围栏,可是后来却建造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从而促进了兄弟间的和解,解除了隔阂。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主旨,情感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新探索。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当教师准备带领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新的知识时,如何使学生快速的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新课的导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趣只是一种手段,是给学生注入学习动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培养。一堂课开始导入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在吃透教材,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借助生动有趣的情景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好的激趣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文本感兴趣。反之,激趣导入搞得不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课堂的组织都将起相反的作用。例如,我教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国庆》,这样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就连我们的祖国也有,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介绍国庆,了解国庆。)”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们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回忆那庄严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欢庆》。(教师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首先,要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从整体感知入手去钻研课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的恰如其分,合乎逻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我们感知的对象不只是一个汉字、词语,一组组句子、段落和一些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阅读课解决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那么,课外的自学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比如上《桥》这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就问学生课文“里面塑造了哪个最突出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无私” 、“镇定”。这样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就容易读出课文的那种情景,理解课文如顺水推舟。再比如在教学《刷子李》教学中,对本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就设置了这样的目标“'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让学生通过体会刷子李的“绝”,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2. 品读体会语文课文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能够辨别美丑,能够在大自然面前,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中感知感悟到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环境中,人际关系中创造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语文教学中有责任告诉学生什么是美,怎样去体会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他们深刻的思想内涵,炽热真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等等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神奇莫测得画面。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字所创造出的意境美。例如,通过图画或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张贴配图或课件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意境的体会,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课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给人们带来的美感。这一点对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小学第一册《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着课件上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的情景同时伴着《小小的船》的音乐,使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去感受儿歌的意境美,这样学生很快就入了情景,并感受到儿歌所写的意境美。于是,孩子们带着初步感知的意境美,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下课后,有的孩子还忍不住的说:“太美了!”再如,通过指导“美读”,体会意境美。训练美读,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和风格,读出课文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或凄楚哀婉,要使学生走进美的境界,感受到美的存在,享受到美的价值。这样学生就能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悟出美的底蕴,净化灵魂,培养高尚人格。如,我在教授《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文,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积累背诵,体会出文章的意境,感受到文章所写的草塘美景。美读和体会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反复的美读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意境,同样,不体会文章的意境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美读。因此,需要在指导美读过程中去体会意境,在体会意境美的同时去提高美读能力。
3. 根据文本拓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拓展延伸,其高度、深度、广度都是值得教师去把握的。如果盲目随从,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势必进入拓展延伸的误区,最终却达不到拓展与延伸的效果。例如,面向课文的主题思想拓展延伸。有些文章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写得比较含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样,教师就要抓住这些能反映课文主题思想的地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我在教《美丽的桥》一课时,让学生想想木匠说的话——“我懂了……我的活计会使您满意的”。木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想象得出:木匠似乎听从了哥哥的意愿要造围栏,可是后来却建造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从而促进了兄弟间的和解,解除了隔阂。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主旨,情感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新探索。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