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然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有了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
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如学习《一个降落伞包》,学生搜集了周恩来总理、叶挺将军、抗日战争等知识,同时还要搜集飞机飞行时的有关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四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山沟的孩子》、《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就让学生画出各种水果,并写上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水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的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小学)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
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如学习《一个降落伞包》,学生搜集了周恩来总理、叶挺将军、抗日战争等知识,同时还要搜集飞机飞行时的有关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合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四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山沟的孩子》、《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等故事。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就让学生画出各种水果,并写上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水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的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