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回归儿童世界,理解天性价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体育教师出于各种安全缘由等托词对儿童天性的无情压制现象:把活泼好动视为违反课堂常规,把追逐嬉戏视为教学安全隐患,殊不知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体育兴趣的前提。可以说,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的现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学生从“喜欢体育课到不喜欢、逃避甚至厌烦体育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课忽视了“play”或“game”所蕴含的天性成分,在成人的世界里,体育教学更重视教学程序和规则的存在价值,而遮蔽了儿童天性的发挥。
儿童在各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有着多元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和眼光去判断和约束他们,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好面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应积极主动地诱导他们,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给他们一个展示特长的空间。孩子们在体育课堂玩耍时全神贯注的神色,兴奋时天真烂漫的表情,嬉戏追逐时尽情奔跑的喜悦,都源自儿童内心自然的天性。儿童心理学角度研究已经证明:活泼好动是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本能需要,追逐嬉戏是实现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儿童的成长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上的教化与规训,更需要在身体层面的天性教育与培养(海伦·凯勒无疑是典型的成功范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应简单地限定其身体好动天性,更不应该压制儿童的天性,剥夺他们向未知世界探寻、向自身能力挑战、向自然本能伸展的权利,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赏识。
二、倡导身心体验,建构课堂情境
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和观念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着不同需要与天性的鲜活生命,以儿童的天性为前提,倡导身心体验符合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1],儿童的天性蕴含着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它总是与情感、希望、想象、回忆、欢乐、痛苦等内在感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因此体验激情、体验自由、体验快乐、承受失败、忍受痛苦需要在天性中加以体验,才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承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社会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心体验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元素。为此,体育教师需要探寻天性特征,创设适合天性发展的体育课堂环境,营造相应直观化、情感化与形象化特征的运动情境,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使儿童真正进入积极和旺盛的学习“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集体方式分享其个人的荣誉、成功和快乐,以达到精神上的激励和对体育“兴奋点”的形成,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儿童在天性中收获健康、收获快乐。
三、注重赏识教育,丰富“天性”内容
被赏识是儿童的天性,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赏识可以激发儿童天性,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有益于形成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一句由衷的赞誉或夸奖,都可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赏识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与挖掘儿童的天性,并加以尊重、引导与鼓励,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被表扬”是儿童的天性需要,儿童在表扬和鼓励中更能形成积极的运动参与意愿,形成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尤其是针对体育意识差、体质弱、性格内向、运动技能掌握慢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其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从学生运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去寻求突破,技术练习时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其“争强好胜”的天性;根据儿童“好面子”的天性,利用集体项目如游戏培养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并且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当行为”批评语气要委婉而真诚,使他们能够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和信任,教学实践证明,像“真不错”“加油”“我相信你”“没问题”“你真勇敢”等语言会激发儿童产生一种“我也行”的天性,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理解、信任和激励的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
天性是兴趣养成的初始阶段,是养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前提,天性需要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爱心赏识、互动交流、悟性开启与手段辅助。但是,赏识儿童天性不等于体育教师主观层面一厢情愿的赏识和激发,而是对现行体育课程与教学规律的一种延伸与拓展,真正赏识需要教学智慧和手段创新,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另类艺术才会插上远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10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体育教师出于各种安全缘由等托词对儿童天性的无情压制现象:把活泼好动视为违反课堂常规,把追逐嬉戏视为教学安全隐患,殊不知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体育兴趣的前提。可以说,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的现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学生从“喜欢体育课到不喜欢、逃避甚至厌烦体育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课忽视了“play”或“game”所蕴含的天性成分,在成人的世界里,体育教学更重视教学程序和规则的存在价值,而遮蔽了儿童天性的发挥。
儿童在各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有着多元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和眼光去判断和约束他们,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好面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应积极主动地诱导他们,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给他们一个展示特长的空间。孩子们在体育课堂玩耍时全神贯注的神色,兴奋时天真烂漫的表情,嬉戏追逐时尽情奔跑的喜悦,都源自儿童内心自然的天性。儿童心理学角度研究已经证明:活泼好动是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本能需要,追逐嬉戏是实现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儿童的成长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上的教化与规训,更需要在身体层面的天性教育与培养(海伦·凯勒无疑是典型的成功范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应简单地限定其身体好动天性,更不应该压制儿童的天性,剥夺他们向未知世界探寻、向自身能力挑战、向自然本能伸展的权利,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赏识。
二、倡导身心体验,建构课堂情境
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和观念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着不同需要与天性的鲜活生命,以儿童的天性为前提,倡导身心体验符合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1],儿童的天性蕴含着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它总是与情感、希望、想象、回忆、欢乐、痛苦等内在感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因此体验激情、体验自由、体验快乐、承受失败、忍受痛苦需要在天性中加以体验,才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承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社会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心体验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元素。为此,体育教师需要探寻天性特征,创设适合天性发展的体育课堂环境,营造相应直观化、情感化与形象化特征的运动情境,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使儿童真正进入积极和旺盛的学习“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集体方式分享其个人的荣誉、成功和快乐,以达到精神上的激励和对体育“兴奋点”的形成,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儿童在天性中收获健康、收获快乐。
三、注重赏识教育,丰富“天性”内容
被赏识是儿童的天性,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赏识可以激发儿童天性,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有益于形成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一句由衷的赞誉或夸奖,都可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赏识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与挖掘儿童的天性,并加以尊重、引导与鼓励,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被表扬”是儿童的天性需要,儿童在表扬和鼓励中更能形成积极的运动参与意愿,形成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尤其是针对体育意识差、体质弱、性格内向、运动技能掌握慢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其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从学生运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去寻求突破,技术练习时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其“争强好胜”的天性;根据儿童“好面子”的天性,利用集体项目如游戏培养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并且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当行为”批评语气要委婉而真诚,使他们能够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和信任,教学实践证明,像“真不错”“加油”“我相信你”“没问题”“你真勇敢”等语言会激发儿童产生一种“我也行”的天性,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理解、信任和激励的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
天性是兴趣养成的初始阶段,是养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前提,天性需要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爱心赏识、互动交流、悟性开启与手段辅助。但是,赏识儿童天性不等于体育教师主观层面一厢情愿的赏识和激发,而是对现行体育课程与教学规律的一种延伸与拓展,真正赏识需要教学智慧和手段创新,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另类艺术才会插上远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