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课中如何锻炼学生身体”似乎可以算一个再平常不过,最没有新意的题目了。殊不知,它却是一个争议最多、最没有共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最没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它已成为一个难题,在当前中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体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今天,它是一个最急需讨论、最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因为如此,笔者把这个题目作为2011年自己领衔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在此谈谈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想法,与各位同行交流。
其实,谈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我们大家唯一可以想到,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最可能实施途径就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课练”。但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课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也需有对课中体育锻炼进行科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1.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课课练”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都有“课课练”的体育教学实践,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杰出创造之一。上世纪80年代,“课课练”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中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并得到一致的推崇,并为学生的身体锻炼做出了贡献。在“课课练”实践的引导下,“循环练习法”“上下肢运动配合”“体育课运动负荷预计与评价”“心律曲线的类型研究”等探索也随之出现,掀起了在体育课中科学锻炼身体运动的阵阵高潮。但后来“课课练”却迅速地“退烧”了,甚至还受到某种程度的批判,最终在90年代初期“课课练”几乎不再被人们提起,蓬蓬勃勃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少有了“课课练”的影子。笔者认为“课课练”的消退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展开,体育也日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更多地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和辛劳的“课课练”在主、客观上都受到了轻视。
(2)多年来“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增强体质,还是传授技能”的争论此时已经演变成为“真义体育”与各种强调运动技术教学的理论之间的争论,而“真义体育”理论流露出的某些偏执反而使得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质的呼声越来越显无力,与此有内在联系的“课课练”实践也自然受到了影响。
(3)体育课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探索中逐渐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倾向,甚至在部分心律曲线评价研究中还出现了“伪科学”倾向,这引起了一线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研究者的共同反感,也间接地导致了与“课课练”有关的研究与探索的迅速“降温”。
(4)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发祥于国内外的各式“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流行中国,体育教学也一改强调刻苦锻炼的风气为强调快乐游戏的风气,这也是“课课练”实践迅速“退火”的另一客观环境。
2.什么是科学合理的“课课练”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课课练”是通过体育教学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好办法,但其实施却也要求着很高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课课练”做得好,可以成为体育课的有机内容和精彩看点,做得不好,也很可能成为体育课的累赘和干扰因素。那么“课课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自己的体会做以下总结供大家讨论。
(1)锻炼的目的要清晰准确
“课课练”不只是做了有一定运动量的身体练习就行的事,科学的“课课练”要有相对明确的健身目的,还要有比较长期的计划,才能保证科学和全面地锻炼学生身体。笔者认为,“课课练”的主要锻炼目的和具体的指向应是表1中的几种。
(2)锻炼的内容要多样有趣
以往的“课课练”的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练习的内容往往也是比较常规的练习动作,而这些动作虽然比较规范,锻炼效果也好,但往往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以往的“课课练”很缺乏对学生锻炼动机和感受的研究,因此在内容上表现出“少变”和“枯燥”的特征。这也成为“课课练”缺少魅力,在后来“快乐体育”的浪潮中逐渐“失色”的原因之一。其实,各种有趣的“快乐健身”内容很多,我们只有把这些好的内容收集起来,交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就能保证“课课练”的活力和生命力。
(3)锻炼的负荷要科学合理
“课课练”的科学性取决于运动负荷的科学性,但“课课练”的负荷控制比起其他情境下的负荷控制要受到更多的牵制,如:①时间方面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课练”;②技术学习的牵制,“课课练”在内容上和练习量上必须考虑与体育教学的配合,一般以补充教学的形式为好;③场地器具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准备很多的器材,也不可能安排很大的场地;④学生人数的限制,班级中多样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实施个性化的负荷安排。因此,体育课中的“课课练”的运动负荷安排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也要求独特的技巧。从现在来看,“比较高强度的、安排有全身性健身练习的、多站的循环练习式的安排”比较符合中国当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条件。
(4)锻炼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以往的“课课练”,虽有全班集体进行锻炼的方法,也有分组进行锻炼的方法,还有“循环练习法”式的锻炼,但仍显得形式单调,至少还没有充分利用“比赛”“总结”“表现”等因素来激励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比赛”就是让学生比赛谁的负荷量更大,比谁能做更多,比做得更正确;所谓“总结”就是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总结锻炼的体会,推演出更多的练习方法;所谓“表现”就是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效果,如肌肉的发达、柔韧的增加等,如此可以使“课课练”以及激励学生锻炼的方法更多样、更活泼和更有效。
(5)锻炼的时间要充分、有度
“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于短暂,使得身体锻炼流于蜻蜒点水的过程,没有实效性;也不能时间过长,以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如果就是计划之中的锻炼课则另当别论),造成对体育教学的“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如果是配合技术课的“课课练”应以10分钟为高限。如果安排得好,10分钟内的身体锻炼也可以达到较大的强度和负荷,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
3.至今有关控制和评判体育课中锻炼的“运动负荷”的研究及其局限
多年来,体育教学负荷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校体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对如何调控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研究则更加细致和周到了,如体育课平均心率计算及合理性的研究、心率曲线描绘方法的研究、心律曲线的各种形态及其合理性的研究、练习密度计算方
法的研究、预计心律曲线和实际曲线吻合度的研究、在公开课中展示心律曲线方法的研究、在体育课中进行遥测心率的研究、心率测试器材开发的研究等等,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研究似乎一直没有触及到课中科学体育锻炼的“深水区”,一些重要的问题,诸如“什么是合理的运动负荷?”“如何促成最合理的运动负荷?”“如何简易地判断和控制运动负荷并使之合理科学的研究?”“班级授课条件下如何使运动负荷适应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等都极其缺少。这些重要问题反而缺少研究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这些研究有着很大的难度。
其实,面对40-50个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面对着40-50个不同的锻炼需要,要做到完全科学的“课课练”几乎是没有可能的。那些至今我们曾经热衷过的研究其实各自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见表2)。
可见,至今的运动负荷研究还不足以能科学地指导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所以当前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的负荷还远未得到科学的控制,还呈现出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总体来讲,运动负荷偏小、锻炼效果不佳是常见的现象,加之体育教师锻炼指导能力和责任心等因素,体育课中身体锻炼的有效性离体育课程的任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4.论评判和控制体育课中锻炼“运动负荷”的简易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负荷还难有科学依据的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比较科学地控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来切实提高体育课中锻炼身体的有效性呢?本文在此建议用以下几个简易的方法来判断运动负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1)学生上完体育课脸是红扑扑的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出现脸红扑扑的现象。如果上了一节体育课,学生的脸都没有变红必定说明运动量太小,但如果出现脸涨红甚至出现脸色发青发白就说明运动量可能过大了。
(2)学生在体育课中有几次中度的气喘
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该出现几次中等程度的气喘,如果一次气喘都没有出现那必是运动量太小了,但也不能出现气喘嘘嘘的现象,因为那时的运动量可能是过大了。
(3)学生上完体育课应有微汗
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应该出有微汗,应该可以看到学生的前额部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小小的汗珠在闪光,如果没有一丝汗意就说明运动量太小。但是不能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
(4)学生上过体育课的第=天肌肉会酸痛
学生在上过体育课的当天和第二天应该有肌肉酸痛的现象,如果上了体育课都没有任何肌肉酸痛感说明力量练习做得不够。(虽然在心肺为主的练习后不必有明显的肌肉酸痛,但如果较长时间里学生没有肌肉酸痛了,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力量的练习了。)
(5)在让学生进行主观评价时,学生会说“有点累”
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主观评价来判断,如果学生被问到“今天的课累不累呀?”时,如果学生说“一点都不累”或“不累!”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小了;如果学生说“真累”“太累了”“累死了!”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大了;如果学生说“有点累”“挺累的”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比较合适。(本文顺便呼吁一下对学生主观评价运动负荷的研究,如果将学生的语言评价和心率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对应关系,我们有可能找到一个简便的控制和评价体育课负荷的方法。)
(6)不要忘记时时给体强的学生加量,给体弱的学生减量
控制运动负荷一定不要忘记的是:学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往往在运动负荷评价和控制时都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的,但是两头的学生也很多,因此在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注意在布置任何练习时都要适当给身体好的学生加些运动量,同时要适当给身体差的学生减些运动量。
5.当前我们重提“课课练”需要注意些什么
“课课练”是上个世纪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但对今天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着新的意义,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倡。但毕竟现在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势与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有了变化,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对体育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了,因此,在今天重提“课课练”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在今天重提“课课练”,我们既要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也要提倡刻苦锻炼的精神,必要时还要有一定的强迫性,但这种强迫不能蛮横和不讲道理,而应是“一边讲道理,一边练”“一边诱导,一边练”“一边鼓励、一边练”“一边看效果、一边练”,千万不能让“课课练”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
(2)要将“课课练”与“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避免“是增强体质还是运动技术”(现在还增加了“是健康还是运动技术”)等无意义之争再次爆发。要认识到“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是运动技术学习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技术学习过程也是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途径”,要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发展身体素质而实现的,而在这一点上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促进并不矛盾,而且有用的运动技术学习正是为了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要体质就不要技术”“要健康就不要技术”的极端和偏执。
(3)把“课中体育锻炼”和“运动技术教学”结合起来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运动素质练习”和“专项性体能锻炼”,要大力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身体锻炼,又有利于运动技能增强的那些练习,包括各种组合性练习、小比赛和专项性素质游戏,以增强“课课练”对两方面的实效性。
(4)要正确理解“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思想本质,不为追求表面和低层次的乐趣而抵制体育课中的身体锻炼,也不因为锻炼而忽略体育的“PLAY”的特性,要认识到“充分的运动感”和“健身的快乐”本身就是体育的内在乐趣,就是快乐体育的初衷之一,要明白“快乐健身”实现的关键是内容的新颖和方法的活泼。
(5)鉴于当前中国学生体质的不良状况,重提“课课练”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贸然徒增运动量,以免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另外还要十分注意体育锻炼的安全保障,还辅助以体育卫生、合理营养和科学作息方面的工作加强。
(6)要严防“课课练”实施中的各种教条主义倾向,要防止体育锻炼评价的“伪科学”倾向,要研究那些容易操作的、符合常态教学条件的、便宜和相对科学的负荷评价与调控方法,逐步地推进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待续)
其实,谈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我们大家唯一可以想到,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最可能实施途径就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课练”。但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课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也需有对课中体育锻炼进行科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1.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课课练”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都有“课课练”的体育教学实践,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杰出创造之一。上世纪80年代,“课课练”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中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并得到一致的推崇,并为学生的身体锻炼做出了贡献。在“课课练”实践的引导下,“循环练习法”“上下肢运动配合”“体育课运动负荷预计与评价”“心律曲线的类型研究”等探索也随之出现,掀起了在体育课中科学锻炼身体运动的阵阵高潮。但后来“课课练”却迅速地“退烧”了,甚至还受到某种程度的批判,最终在90年代初期“课课练”几乎不再被人们提起,蓬蓬勃勃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少有了“课课练”的影子。笔者认为“课课练”的消退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展开,体育也日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更多地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和辛劳的“课课练”在主、客观上都受到了轻视。
(2)多年来“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增强体质,还是传授技能”的争论此时已经演变成为“真义体育”与各种强调运动技术教学的理论之间的争论,而“真义体育”理论流露出的某些偏执反而使得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质的呼声越来越显无力,与此有内在联系的“课课练”实践也自然受到了影响。
(3)体育课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探索中逐渐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倾向,甚至在部分心律曲线评价研究中还出现了“伪科学”倾向,这引起了一线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研究者的共同反感,也间接地导致了与“课课练”有关的研究与探索的迅速“降温”。
(4)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发祥于国内外的各式“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流行中国,体育教学也一改强调刻苦锻炼的风气为强调快乐游戏的风气,这也是“课课练”实践迅速“退火”的另一客观环境。
2.什么是科学合理的“课课练”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课课练”是通过体育教学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好办法,但其实施却也要求着很高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课课练”做得好,可以成为体育课的有机内容和精彩看点,做得不好,也很可能成为体育课的累赘和干扰因素。那么“课课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自己的体会做以下总结供大家讨论。
(1)锻炼的目的要清晰准确
“课课练”不只是做了有一定运动量的身体练习就行的事,科学的“课课练”要有相对明确的健身目的,还要有比较长期的计划,才能保证科学和全面地锻炼学生身体。笔者认为,“课课练”的主要锻炼目的和具体的指向应是表1中的几种。
(2)锻炼的内容要多样有趣
以往的“课课练”的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练习的内容往往也是比较常规的练习动作,而这些动作虽然比较规范,锻炼效果也好,但往往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以往的“课课练”很缺乏对学生锻炼动机和感受的研究,因此在内容上表现出“少变”和“枯燥”的特征。这也成为“课课练”缺少魅力,在后来“快乐体育”的浪潮中逐渐“失色”的原因之一。其实,各种有趣的“快乐健身”内容很多,我们只有把这些好的内容收集起来,交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就能保证“课课练”的活力和生命力。
(3)锻炼的负荷要科学合理
“课课练”的科学性取决于运动负荷的科学性,但“课课练”的负荷控制比起其他情境下的负荷控制要受到更多的牵制,如:①时间方面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课练”;②技术学习的牵制,“课课练”在内容上和练习量上必须考虑与体育教学的配合,一般以补充教学的形式为好;③场地器具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准备很多的器材,也不可能安排很大的场地;④学生人数的限制,班级中多样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实施个性化的负荷安排。因此,体育课中的“课课练”的运动负荷安排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也要求独特的技巧。从现在来看,“比较高强度的、安排有全身性健身练习的、多站的循环练习式的安排”比较符合中国当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条件。
(4)锻炼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以往的“课课练”,虽有全班集体进行锻炼的方法,也有分组进行锻炼的方法,还有“循环练习法”式的锻炼,但仍显得形式单调,至少还没有充分利用“比赛”“总结”“表现”等因素来激励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比赛”就是让学生比赛谁的负荷量更大,比谁能做更多,比做得更正确;所谓“总结”就是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总结锻炼的体会,推演出更多的练习方法;所谓“表现”就是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效果,如肌肉的发达、柔韧的增加等,如此可以使“课课练”以及激励学生锻炼的方法更多样、更活泼和更有效。
(5)锻炼的时间要充分、有度
“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于短暂,使得身体锻炼流于蜻蜒点水的过程,没有实效性;也不能时间过长,以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如果就是计划之中的锻炼课则另当别论),造成对体育教学的“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如果是配合技术课的“课课练”应以10分钟为高限。如果安排得好,10分钟内的身体锻炼也可以达到较大的强度和负荷,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
3.至今有关控制和评判体育课中锻炼的“运动负荷”的研究及其局限
多年来,体育教学负荷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校体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对如何调控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研究则更加细致和周到了,如体育课平均心率计算及合理性的研究、心率曲线描绘方法的研究、心律曲线的各种形态及其合理性的研究、练习密度计算方
法的研究、预计心律曲线和实际曲线吻合度的研究、在公开课中展示心律曲线方法的研究、在体育课中进行遥测心率的研究、心率测试器材开发的研究等等,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研究似乎一直没有触及到课中科学体育锻炼的“深水区”,一些重要的问题,诸如“什么是合理的运动负荷?”“如何促成最合理的运动负荷?”“如何简易地判断和控制运动负荷并使之合理科学的研究?”“班级授课条件下如何使运动负荷适应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等都极其缺少。这些重要问题反而缺少研究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这些研究有着很大的难度。
其实,面对40-50个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面对着40-50个不同的锻炼需要,要做到完全科学的“课课练”几乎是没有可能的。那些至今我们曾经热衷过的研究其实各自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见表2)。
可见,至今的运动负荷研究还不足以能科学地指导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所以当前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的负荷还远未得到科学的控制,还呈现出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总体来讲,运动负荷偏小、锻炼效果不佳是常见的现象,加之体育教师锻炼指导能力和责任心等因素,体育课中身体锻炼的有效性离体育课程的任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4.论评判和控制体育课中锻炼“运动负荷”的简易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负荷还难有科学依据的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比较科学地控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来切实提高体育课中锻炼身体的有效性呢?本文在此建议用以下几个简易的方法来判断运动负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1)学生上完体育课脸是红扑扑的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出现脸红扑扑的现象。如果上了一节体育课,学生的脸都没有变红必定说明运动量太小,但如果出现脸涨红甚至出现脸色发青发白就说明运动量可能过大了。
(2)学生在体育课中有几次中度的气喘
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该出现几次中等程度的气喘,如果一次气喘都没有出现那必是运动量太小了,但也不能出现气喘嘘嘘的现象,因为那时的运动量可能是过大了。
(3)学生上完体育课应有微汗
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应该出有微汗,应该可以看到学生的前额部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小小的汗珠在闪光,如果没有一丝汗意就说明运动量太小。但是不能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
(4)学生上过体育课的第=天肌肉会酸痛
学生在上过体育课的当天和第二天应该有肌肉酸痛的现象,如果上了体育课都没有任何肌肉酸痛感说明力量练习做得不够。(虽然在心肺为主的练习后不必有明显的肌肉酸痛,但如果较长时间里学生没有肌肉酸痛了,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力量的练习了。)
(5)在让学生进行主观评价时,学生会说“有点累”
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主观评价来判断,如果学生被问到“今天的课累不累呀?”时,如果学生说“一点都不累”或“不累!”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小了;如果学生说“真累”“太累了”“累死了!”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大了;如果学生说“有点累”“挺累的”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比较合适。(本文顺便呼吁一下对学生主观评价运动负荷的研究,如果将学生的语言评价和心率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对应关系,我们有可能找到一个简便的控制和评价体育课负荷的方法。)
(6)不要忘记时时给体强的学生加量,给体弱的学生减量
控制运动负荷一定不要忘记的是:学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往往在运动负荷评价和控制时都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的,但是两头的学生也很多,因此在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注意在布置任何练习时都要适当给身体好的学生加些运动量,同时要适当给身体差的学生减些运动量。
5.当前我们重提“课课练”需要注意些什么
“课课练”是上个世纪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但对今天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着新的意义,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倡。但毕竟现在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势与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有了变化,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对体育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了,因此,在今天重提“课课练”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在今天重提“课课练”,我们既要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也要提倡刻苦锻炼的精神,必要时还要有一定的强迫性,但这种强迫不能蛮横和不讲道理,而应是“一边讲道理,一边练”“一边诱导,一边练”“一边鼓励、一边练”“一边看效果、一边练”,千万不能让“课课练”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
(2)要将“课课练”与“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避免“是增强体质还是运动技术”(现在还增加了“是健康还是运动技术”)等无意义之争再次爆发。要认识到“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是运动技术学习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技术学习过程也是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途径”,要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发展身体素质而实现的,而在这一点上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促进并不矛盾,而且有用的运动技术学习正是为了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要体质就不要技术”“要健康就不要技术”的极端和偏执。
(3)把“课中体育锻炼”和“运动技术教学”结合起来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运动素质练习”和“专项性体能锻炼”,要大力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身体锻炼,又有利于运动技能增强的那些练习,包括各种组合性练习、小比赛和专项性素质游戏,以增强“课课练”对两方面的实效性。
(4)要正确理解“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思想本质,不为追求表面和低层次的乐趣而抵制体育课中的身体锻炼,也不因为锻炼而忽略体育的“PLAY”的特性,要认识到“充分的运动感”和“健身的快乐”本身就是体育的内在乐趣,就是快乐体育的初衷之一,要明白“快乐健身”实现的关键是内容的新颖和方法的活泼。
(5)鉴于当前中国学生体质的不良状况,重提“课课练”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贸然徒增运动量,以免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另外还要十分注意体育锻炼的安全保障,还辅助以体育卫生、合理营养和科学作息方面的工作加强。
(6)要严防“课课练”实施中的各种教条主义倾向,要防止体育锻炼评价的“伪科学”倾向,要研究那些容易操作的、符合常态教学条件的、便宜和相对科学的负荷评价与调控方法,逐步地推进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