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就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要使一个人成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等全面发展,能更好地迎接社会各种挑战,必须从小就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好知识。反之,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人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学习习惯,小学语文,培养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养成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熟读和背诵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文学家、诗人、词人,大诗人李白背诵的书籍和自己的身高持平,还有杜甫、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现代的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大家都有熟读诗书习惯,才能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给我们留下了多篇文学巨著。这些文学家的文学功底与其熟读、背诵文章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背诵课文对人的文化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
2.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3.养成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材不论改换多少篇目,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句话很精辟地说出了要培养孩子们积累语言习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你就很难领略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领略不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鲁迅杂文的锐利。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生能不能表达好,关键在于脑子里有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平时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要在听说中积累语言、要在诵读、背诵中积累、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要在写作中积累。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的积累一定会积少成多,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5.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同事,教师应当注意以正面诱导为主。如果学生有好的行为而取得了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留心去发现这种情况并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加以鼓励。这样,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每一次“成功”都能强化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关键词:学习习惯,小学语文,培养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养成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熟读和背诵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文学家、诗人、词人,大诗人李白背诵的书籍和自己的身高持平,还有杜甫、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现代的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大家都有熟读诗书习惯,才能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给我们留下了多篇文学巨著。这些文学家的文学功底与其熟读、背诵文章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背诵课文对人的文化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
2.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3.养成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材不论改换多少篇目,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句话很精辟地说出了要培养孩子们积累语言习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你就很难领略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领略不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鲁迅杂文的锐利。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生能不能表达好,关键在于脑子里有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平时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要在听说中积累语言、要在诵读、背诵中积累、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要在写作中积累。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的积累一定会积少成多,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5.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同事,教师应当注意以正面诱导为主。如果学生有好的行为而取得了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留心去发现这种情况并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加以鼓励。这样,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每一次“成功”都能强化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