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當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针对问题有所创新,才会在解决问题上有所创造。
数学“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的实质就是数学问题。所谓“自编习题”就是数学老师按照《新课标》、结合新教材、紧跟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发展需要,备课时自行编制的习题练习;所谓“改编习题”就是把现有的数学习题问题紧跟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以变换,改变为习题形式出现的数学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自编”、“改编”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它课程习题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职能。教师应在“编”字上下功夫,把握好习题的价值取向;在“用”字上做大文章,把握数学课程的特色,紧跟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发展的需要。利用好“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教育教学,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习题教学的重要改革方略,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板块“,而且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力“抓手”。
如何利用“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的教育理念下习题教学创新、习题教学改革的新的教研课题。结合近几年习题教学改革体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突出“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的实践性。
数学课程的突出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性。数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教师在编用习题时,坚持实践性,编制实践性的实验习题,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编用三角函数出习题时,让学生对一些特殊三角形进行测量,测量后进行计算,这样来掌握四个三角函数及其换算关系的应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中更具有说服力。不仅丰富了知识开发了智力,更激发了他们实践的勇气和学习的兴趣。这类习题的编用,有助于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体验的学习中思维的再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去进行新的发现;有助于能力的拓展,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突出“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数学课程的又一特色。“量”变势必引发“质”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萌动着一种欲望,渴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成功者、发现者。”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特别是在数学习题解答时,这种欲望更强烈。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创造者。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猜,乐于探索和创造。教师“编用”习题,只有紧紧抓住“创新”,才能挑战学生心智,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习题编用应具有渗透性、延伸性、扩散性。
(1)渗透性。编用习题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面,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融合,方法与方法之间相互穿插,相互嫁接,习题就实现了相互渗透。学生通过渗透性习题的学习体验,突破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防线、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彼此孤立,就实现了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创新性跨越。如:“已知a、b、c是△ABC的三边,化简∣a-b-c∣-∣a-b c∣-∣a b-c∣。”三角形三边关系和绝对值的化简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跨越,拓展了学生的解答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延伸性。习题的延伸,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特色。编用习题时,应将习题“顺水推舟”,让问题乘势而上,使知识和方法得以延伸,要求学生“顺风扬帆、乘风破浪”。
(3)扩散性。扩散就是把问题向外辐射,让问题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发散。教师编用好这类习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相对接、方法与方法之间相互折射,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后“网上互联”,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三.利用“习题自编”和“习题改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应注重习题编用的开放性。
只有“开放”,才能“引进”,才会有创新的机遇,才会有能力发展的“平台”。教师编用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练习,学生经历练习后,就不会学习上“死板”,更不会“坐井观天”,不论是知识,还是方法技能,学生将活灵活现,得心应手,智高一筹。开放性习题编用应注意习题方法开放的一题多解和习题题型开放的一题多变。
(1)方法开放。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方法开放了,学生就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知识。如同“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多种证法”等等习题编用,学生能在多种方法中感受到学有所乐,思维更加活跃,并能从“法”海中求得最佳解法,找到最有价值的“新招”。
(2)题型开放。题型开放重点是编用,是讲究一题多变。因为数学问题总会由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结论组成,所以一题多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开放。①题目条件开放,让学生“持果索因”;②题目结论开放,使学生“持因索果”。学生通过题型开放练习,“发散”了思维和“集中”了思维,体验中增长了才干,发展了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身在数学习题教学改革前沿的数学教师,应以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切实利用好“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研上永久的话题。结合实践,把课改话题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上打造出“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杜平,女,生于1977年9月,湖北十堰人,小学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先后在《现代企业教育》、《文苑》等杂志上发表教研论文多篇,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荣誉证书”。 邮编:442200;电话:15872689926。张武,男,1974年10月出生。湖北十堰人,小学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曾担任过教导工作,曾在市级、县级评选中获优秀论文奖、教学设计一等奖。邮编:442200;电话:13227243698;信箱:[email protected])
数学“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的实质就是数学问题。所谓“自编习题”就是数学老师按照《新课标》、结合新教材、紧跟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发展需要,备课时自行编制的习题练习;所谓“改编习题”就是把现有的数学习题问题紧跟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以变换,改变为习题形式出现的数学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自编”、“改编”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它课程习题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职能。教师应在“编”字上下功夫,把握好习题的价值取向;在“用”字上做大文章,把握数学课程的特色,紧跟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发展的需要。利用好“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教育教学,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习题教学的重要改革方略,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板块“,而且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力“抓手”。
如何利用“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的教育理念下习题教学创新、习题教学改革的新的教研课题。结合近几年习题教学改革体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突出“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的实践性。
数学课程的突出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性。数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教师在编用习题时,坚持实践性,编制实践性的实验习题,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编用三角函数出习题时,让学生对一些特殊三角形进行测量,测量后进行计算,这样来掌握四个三角函数及其换算关系的应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中更具有说服力。不仅丰富了知识开发了智力,更激发了他们实践的勇气和学习的兴趣。这类习题的编用,有助于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体验的学习中思维的再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去进行新的发现;有助于能力的拓展,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突出“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数学课程的又一特色。“量”变势必引发“质”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萌动着一种欲望,渴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成功者、发现者。”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特别是在数学习题解答时,这种欲望更强烈。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创造者。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猜,乐于探索和创造。教师“编用”习题,只有紧紧抓住“创新”,才能挑战学生心智,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习题编用应具有渗透性、延伸性、扩散性。
(1)渗透性。编用习题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面,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融合,方法与方法之间相互穿插,相互嫁接,习题就实现了相互渗透。学生通过渗透性习题的学习体验,突破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防线、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彼此孤立,就实现了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创新性跨越。如:“已知a、b、c是△ABC的三边,化简∣a-b-c∣-∣a-b c∣-∣a b-c∣。”三角形三边关系和绝对值的化简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跨越,拓展了学生的解答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延伸性。习题的延伸,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特色。编用习题时,应将习题“顺水推舟”,让问题乘势而上,使知识和方法得以延伸,要求学生“顺风扬帆、乘风破浪”。
(3)扩散性。扩散就是把问题向外辐射,让问题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发散。教师编用好这类习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相对接、方法与方法之间相互折射,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后“网上互联”,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三.利用“习题自编”和“习题改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应注重习题编用的开放性。
只有“开放”,才能“引进”,才会有创新的机遇,才会有能力发展的“平台”。教师编用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练习,学生经历练习后,就不会学习上“死板”,更不会“坐井观天”,不论是知识,还是方法技能,学生将活灵活现,得心应手,智高一筹。开放性习题编用应注意习题方法开放的一题多解和习题题型开放的一题多变。
(1)方法开放。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方法开放了,学生就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知识。如同“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多种证法”等等习题编用,学生能在多种方法中感受到学有所乐,思维更加活跃,并能从“法”海中求得最佳解法,找到最有价值的“新招”。
(2)题型开放。题型开放重点是编用,是讲究一题多变。因为数学问题总会由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结论组成,所以一题多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开放。①题目条件开放,让学生“持果索因”;②题目结论开放,使学生“持因索果”。学生通过题型开放练习,“发散”了思维和“集中”了思维,体验中增长了才干,发展了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身在数学习题教学改革前沿的数学教师,应以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切实利用好“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研上永久的话题。结合实践,把课改话题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上打造出“自编习题”和“改编习题”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杜平,女,生于1977年9月,湖北十堰人,小学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先后在《现代企业教育》、《文苑》等杂志上发表教研论文多篇,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荣誉证书”。 邮编:442200;电话:15872689926。张武,男,1974年10月出生。湖北十堰人,小学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曾担任过教导工作,曾在市级、县级评选中获优秀论文奖、教学设计一等奖。邮编:442200;电话:13227243698;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