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8日,中国中水电公司在苏丹的一处工地遭到当地反政府武装袭击,29名中国工人被劫持。2月7日,被劫持的中国工人已离开苏丹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2月9日下午,29名获释工人顺利抵达北京……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中国员工在海外遭袭突发事件并不罕见。
“这次大会之后,政协外事委员会将开展一项调研,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公共外交,希望大家支持和报道。”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的这番表述,使公共外交话题再次被媒体和公众所关注。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称,全国政协要深化公共外交实践和理论研究,举办“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等系列座谈会,推动地方成立公共外交协会。这体现了全国政协对公共外交工作的空前重视。
3月12日,当记者在北京铁道大厦政协对外友好界别的会议上采访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时,他赠送了新近出版的《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并说:“这本书汇聚了我对公共外交的理解,中国现阶段开展公共外交的紧迫性、必要性及方式方法和技巧。”
“说明今天的中国最重要”
“中国的困难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得比较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太少。国际舆论中所描述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相比,失真很大。所以我们对外的表达不是说中国不是什么,而是要说我们是谁。”2010年9月22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公共外交高级顾问保罗·福迪会谈。他强调:“真实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也是很复杂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不断进步的国家。”
中国的公共外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媒体、文化团体等其他机构实施,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学院。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在96个国家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中国政府还开辟了英语、法语等多语种电视台,还有60多个语种的网站,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信息和基本情况提供了方便。二是民间的行为。一些民间社会团体到国外访问,召开各领域的论坛,这个数字逐渐增长起来。
2009年底,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处”,2010年5月,“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善意、友好、爱好和平的形象。但是,国际舆论关于中国的负面声音却仍然此消彼长。“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公共外交的挑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裘援平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对外,如何打破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局面十分紧迫;对内,如何凝聚人民对外交工作的共识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是对外国政府和外国公众表达本国的形象,其目的是让对方的国民对本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010年12月,他在与加拿大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参赞麦道伟会谈时表示:“我们外事委员会就是做公共外交,推动有机会和外国人接触的人表达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现在的困难也要表达。”
大力推动公共外交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项具有特色的工作。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外委会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领域。2011年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第三天,外事委员会首次在政协全会期间举行了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记者会。外委会主任赵启正,副主任陈昊苏、韩方明以及葛剑雄、黄友义、袁明、蔡建国等七位政协委员,在会上畅谈公共外交,介绍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和推动公共外交工作的新进展。4月7日,“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上,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跨文化交流中手段方式的变化和作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元素的作用和影响”、“跨文化交流中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融合及影响”三个课题作了专题发言。2011年10月12日,外事委员会召开“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座谈会。这是外事委首次邀请外国公共外交专家来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与外界的沟通需要克服多重障碍,我们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让国际社会接受、信任并不完美的中国。我们自己就要首先认识到,“真实的”但并不是“完美的”。赵启正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比喻:“把自己的国家说得过于完美就如同一种洁癖,过于完美,不说缺点就是一种洁癖,这不受大家的欢迎,这样的人也往往不好相处。”
在全国政协“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举办期间,赵启正对新华社记者有过这样一段表述:“我愿意把中国比作一辆疾驶的列车,‘中国列车’不仅很长——有30多个省区市的车厢,而且乘客很多——56个民族的13亿人。站在路边,甚至站在万里之外观察列车,是看不清楚的,遑论较准确地评论。一些人只是远远地举着望远镜,或者戴着有色眼镜观察这列火车,还有人甚至只听到火车的声音,就对中国说三道四。我想对外国朋友说,在列车下观察中国是看不清中国的,请上车来看!尤其是拜托对中国有研究兴趣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取下‘望远镜’,摘掉‘有色眼镜’,亲自到列车上来感受中国。”
“苹果酱或者维生素C都不如苹果好吃”
“我想问你们,就我们的对外表达,有的时候西方人不理解,看不懂我们的文章,这究竟是哪些原因?文化的还是政治的原因?”“那么美国人理解中国的困难究竟在哪里?我们并不想让美国人同意我们的话,但是我们想让美国人明白我们的话。”2011年6月纽约,在与《纽约时报》的负责人座谈时,赵启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回应说:“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双方要认为对方是善意的。如果说每次中国说什么话,我们都认为中国是在propaganda(宣传),只是一种宣传手段,或者每次我们问你们什么问题,你们都认为我们想挑起一些争端,想污蔑中国,那么我们以后的沟通就无法进行了。”
1998年至2005年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期间,赵启正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党政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就是在这期间,他不再用propaganda(宣传)这个词。他认为,“这个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说好的,并且不太说明道理,只说结果,这样起不到好的效果”。他提倡向世界说明中国,而且不仅说正面的,包括负面的也应该一起说。当时,他曾对发言人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最好给记者一个苹果,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什么样子的,不要把苹果加工成苹果酱或者提炼出维生素C来给记者吃,因为苹果酱或者维生素C都不如苹果好吃,而苹果酱有可能被怀疑加了什么其他东西。
虽然我们主观上摒弃了propaganda(宣传)这个词,但是客观效果怎样呢?香港凤凰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曾提醒说:“中国在展开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不能自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公共外交的“大使”》一文中谈到纽约时报广场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时坦言:“我也难免产生‘又是中国政府宣传propaganda’的感觉。不少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媒体,早就对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炫耀式宣传感到厌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成贤在《中国的公共外交缺少什么?》一文中写道:现在,中国已经拿着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的“武器”,向世界开展了全面的“魅力攻势”;它的“攻击目标”是世界民众的心,试图打动他们,从而改变其眼里的中国形象。中国往这个方向走是对的,因为中国有“形象赤字”。但是作为一个韩国人,他在美国学习多年后到中国发现,他亲眼目睹的中国,比以前在美国媒体上看到的中国好得多。他不禁发问:“中国确实需要通过公共外交来弥补‘形象赤字’。但我不得不问:在这方面,中国做得成功吗?”
化解危机
“这次大会之后,政协外事委员会将开展一项调研,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公共外交,希望大家支持和报道。”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的这番表述,使公共外交话题再次被媒体和公众所关注。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称,全国政协要深化公共外交实践和理论研究,举办“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等系列座谈会,推动地方成立公共外交协会。这体现了全国政协对公共外交工作的空前重视。
3月12日,当记者在北京铁道大厦政协对外友好界别的会议上采访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时,他赠送了新近出版的《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并说:“这本书汇聚了我对公共外交的理解,中国现阶段开展公共外交的紧迫性、必要性及方式方法和技巧。”
“说明今天的中国最重要”
“中国的困难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得比较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太少。国际舆论中所描述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相比,失真很大。所以我们对外的表达不是说中国不是什么,而是要说我们是谁。”2010年9月22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公共外交高级顾问保罗·福迪会谈。他强调:“真实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也是很复杂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不断进步的国家。”
中国的公共外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媒体、文化团体等其他机构实施,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学院。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在96个国家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中国政府还开辟了英语、法语等多语种电视台,还有60多个语种的网站,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信息和基本情况提供了方便。二是民间的行为。一些民间社会团体到国外访问,召开各领域的论坛,这个数字逐渐增长起来。
2009年底,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处”,2010年5月,“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善意、友好、爱好和平的形象。但是,国际舆论关于中国的负面声音却仍然此消彼长。“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公共外交的挑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裘援平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对外,如何打破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局面十分紧迫;对内,如何凝聚人民对外交工作的共识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是对外国政府和外国公众表达本国的形象,其目的是让对方的国民对本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010年12月,他在与加拿大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参赞麦道伟会谈时表示:“我们外事委员会就是做公共外交,推动有机会和外国人接触的人表达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现在的困难也要表达。”
大力推动公共外交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项具有特色的工作。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外委会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领域。2011年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第三天,外事委员会首次在政协全会期间举行了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记者会。外委会主任赵启正,副主任陈昊苏、韩方明以及葛剑雄、黄友义、袁明、蔡建国等七位政协委员,在会上畅谈公共外交,介绍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和推动公共外交工作的新进展。4月7日,“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上,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跨文化交流中手段方式的变化和作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元素的作用和影响”、“跨文化交流中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融合及影响”三个课题作了专题发言。2011年10月12日,外事委员会召开“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座谈会。这是外事委首次邀请外国公共外交专家来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与外界的沟通需要克服多重障碍,我们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让国际社会接受、信任并不完美的中国。我们自己就要首先认识到,“真实的”但并不是“完美的”。赵启正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比喻:“把自己的国家说得过于完美就如同一种洁癖,过于完美,不说缺点就是一种洁癖,这不受大家的欢迎,这样的人也往往不好相处。”
在全国政协“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举办期间,赵启正对新华社记者有过这样一段表述:“我愿意把中国比作一辆疾驶的列车,‘中国列车’不仅很长——有30多个省区市的车厢,而且乘客很多——56个民族的13亿人。站在路边,甚至站在万里之外观察列车,是看不清楚的,遑论较准确地评论。一些人只是远远地举着望远镜,或者戴着有色眼镜观察这列火车,还有人甚至只听到火车的声音,就对中国说三道四。我想对外国朋友说,在列车下观察中国是看不清中国的,请上车来看!尤其是拜托对中国有研究兴趣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取下‘望远镜’,摘掉‘有色眼镜’,亲自到列车上来感受中国。”
“苹果酱或者维生素C都不如苹果好吃”
“我想问你们,就我们的对外表达,有的时候西方人不理解,看不懂我们的文章,这究竟是哪些原因?文化的还是政治的原因?”“那么美国人理解中国的困难究竟在哪里?我们并不想让美国人同意我们的话,但是我们想让美国人明白我们的话。”2011年6月纽约,在与《纽约时报》的负责人座谈时,赵启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回应说:“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双方要认为对方是善意的。如果说每次中国说什么话,我们都认为中国是在propaganda(宣传),只是一种宣传手段,或者每次我们问你们什么问题,你们都认为我们想挑起一些争端,想污蔑中国,那么我们以后的沟通就无法进行了。”
1998年至2005年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期间,赵启正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党政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就是在这期间,他不再用propaganda(宣传)这个词。他认为,“这个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说好的,并且不太说明道理,只说结果,这样起不到好的效果”。他提倡向世界说明中国,而且不仅说正面的,包括负面的也应该一起说。当时,他曾对发言人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最好给记者一个苹果,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什么样子的,不要把苹果加工成苹果酱或者提炼出维生素C来给记者吃,因为苹果酱或者维生素C都不如苹果好吃,而苹果酱有可能被怀疑加了什么其他东西。
虽然我们主观上摒弃了propaganda(宣传)这个词,但是客观效果怎样呢?香港凤凰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曾提醒说:“中国在展开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不能自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公共外交的“大使”》一文中谈到纽约时报广场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时坦言:“我也难免产生‘又是中国政府宣传propaganda’的感觉。不少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媒体,早就对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炫耀式宣传感到厌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成贤在《中国的公共外交缺少什么?》一文中写道:现在,中国已经拿着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的“武器”,向世界开展了全面的“魅力攻势”;它的“攻击目标”是世界民众的心,试图打动他们,从而改变其眼里的中国形象。中国往这个方向走是对的,因为中国有“形象赤字”。但是作为一个韩国人,他在美国学习多年后到中国发现,他亲眼目睹的中国,比以前在美国媒体上看到的中国好得多。他不禁发问:“中国确实需要通过公共外交来弥补‘形象赤字’。但我不得不问:在这方面,中国做得成功吗?”
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