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冲击力》
[日]柴田聪/著 王小燕/译
2013年9月第一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由于翻译本书的缘故,笔者曾与柴田聪先生有过多次接触。1969年生于日本岩手县葛卷町的他,和“70后”的译者算是同龄人。通常来说,外交官总给人一种神秘、高深莫测的印象,但实际接触起来,柴田聪显得十分朴实与随和。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见到他,他都会提及自己的故乡和家中的父母,借用他爱说的一句话解释,就是“因为我是小地方的人”。
这个“小地方”出来的秀才,在外人看来,是当之无愧的精英人士,但细聊起来竟然也听到他大吐苦水:40出头了还买不起房子;回国后一家三口还要继续住面积狭小、条件简陋的公务员宿舍;热衷孩子教育,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惜花费重金……
同样是来自小地方的译者,在长江下游安徽省枞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上完了小学。还记得第一次通电时邻居家的老爷爷拿起香烟凑到灯泡上想要点烟的场景。小时候听说过的日本,说远,远在天边,只在偶尔才能看到的《中国画报》或是电影上才能见到;说近,近在咫尺,祖辈们为躲避侵华日军的迫害四处逃难的经历常有耳闻,而用黑色字体印着“日本尿素”的包袱皮也不知为何成了家中被子的衬里……那时候还不曾想到日后有一天,自己也有听懂这像炒豆子般的语言,也没有想过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中国能把世界和国人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特别是信息网络的普及让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同步交换信息和沟通,这本身就是中国了不起的进步。
日本曾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标杆。但30多年过去后,在中国自信与日俱增的同时,中国语境中的“日本”被谈论得更多的,是它昔日风光不再的衰落形象:经济一蹶不振、政局不稳、小泉政权后走马灯般地“换相”、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比从前、大地震为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昔日曾是中国经济发展标杆的日本,失去了曾经夺目的光彩和魅力。
几年前,我在东京访学期间,有机会见到国内前来考察的代表团,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到日本,刚与客人见面就遭到“质疑”:“小王,快告诉我有什么国内买不到而只有日本才有的东西?我看店里卖的电器产品,中国的品种比日本的还要多,价格还要便宜,日本也不过如此啊。”
这倒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它让我们思考,抛除物质上的有形的东西,日本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现在的中国学习呢?
静下心来,译者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思考:“衰落的日本真如我们想像般的羸弱吗?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苦恼、烦忧和问题,有没有我们正在或未来可能也要面对的?常听日本人自嘲,日本是“发达国家”——各种问题频发的“问题发达国家”。先中国一步遇到问题的日本,在解决问题时都做出了怎样的应对,有着怎样的经验或教训?也许,不论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日本都会像面镜子一样,映照出很多值得中国学习或借鉴的地方。
“中日之间,到底是谁依赖谁更多一些呢?”
也许,这又是一个很多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凡事,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从相互学习的视角来看,到底能学到多少,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想学到怎样的程度。
回到这本书,本书着眼于从经济交往的层面分析并展望中日关系。不可否认,现实中的中日关系远不仅只有经济层面的关系,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多面体,但与两国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最为密切、最无法回避的经济关系,作为一个以客观形态存在的元素,毫无疑问将对人们冷静地进行思考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本书的译者,我衷心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本书,借用柴田聪在书中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一起来思考”——中国在未来,如何通过借鉴离自己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迈好坚实的每一步。
[日]柴田聪/著 王小燕/译
2013年9月第一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由于翻译本书的缘故,笔者曾与柴田聪先生有过多次接触。1969年生于日本岩手县葛卷町的他,和“70后”的译者算是同龄人。通常来说,外交官总给人一种神秘、高深莫测的印象,但实际接触起来,柴田聪显得十分朴实与随和。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见到他,他都会提及自己的故乡和家中的父母,借用他爱说的一句话解释,就是“因为我是小地方的人”。
这个“小地方”出来的秀才,在外人看来,是当之无愧的精英人士,但细聊起来竟然也听到他大吐苦水:40出头了还买不起房子;回国后一家三口还要继续住面积狭小、条件简陋的公务员宿舍;热衷孩子教育,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惜花费重金……
同样是来自小地方的译者,在长江下游安徽省枞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上完了小学。还记得第一次通电时邻居家的老爷爷拿起香烟凑到灯泡上想要点烟的场景。小时候听说过的日本,说远,远在天边,只在偶尔才能看到的《中国画报》或是电影上才能见到;说近,近在咫尺,祖辈们为躲避侵华日军的迫害四处逃难的经历常有耳闻,而用黑色字体印着“日本尿素”的包袱皮也不知为何成了家中被子的衬里……那时候还不曾想到日后有一天,自己也有听懂这像炒豆子般的语言,也没有想过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中国能把世界和国人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特别是信息网络的普及让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同步交换信息和沟通,这本身就是中国了不起的进步。
日本曾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标杆。但30多年过去后,在中国自信与日俱增的同时,中国语境中的“日本”被谈论得更多的,是它昔日风光不再的衰落形象:经济一蹶不振、政局不稳、小泉政权后走马灯般地“换相”、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比从前、大地震为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昔日曾是中国经济发展标杆的日本,失去了曾经夺目的光彩和魅力。
几年前,我在东京访学期间,有机会见到国内前来考察的代表团,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到日本,刚与客人见面就遭到“质疑”:“小王,快告诉我有什么国内买不到而只有日本才有的东西?我看店里卖的电器产品,中国的品种比日本的还要多,价格还要便宜,日本也不过如此啊。”
这倒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它让我们思考,抛除物质上的有形的东西,日本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现在的中国学习呢?
静下心来,译者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思考:“衰落的日本真如我们想像般的羸弱吗?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苦恼、烦忧和问题,有没有我们正在或未来可能也要面对的?常听日本人自嘲,日本是“发达国家”——各种问题频发的“问题发达国家”。先中国一步遇到问题的日本,在解决问题时都做出了怎样的应对,有着怎样的经验或教训?也许,不论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日本都会像面镜子一样,映照出很多值得中国学习或借鉴的地方。
“中日之间,到底是谁依赖谁更多一些呢?”
也许,这又是一个很多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凡事,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从相互学习的视角来看,到底能学到多少,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想学到怎样的程度。
回到这本书,本书着眼于从经济交往的层面分析并展望中日关系。不可否认,现实中的中日关系远不仅只有经济层面的关系,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多面体,但与两国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最为密切、最无法回避的经济关系,作为一个以客观形态存在的元素,毫无疑问将对人们冷静地进行思考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本书的译者,我衷心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本书,借用柴田聪在书中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一起来思考”——中国在未来,如何通过借鉴离自己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迈好坚实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