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中国和日本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冲击力》
  [日]柴田聪/著 王小燕/译
  2013年9月第一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由于翻译本书的缘故,笔者曾与柴田聪先生有过多次接触。1969年生于日本岩手县葛卷町的他,和“70后”的译者算是同龄人。通常来说,外交官总给人一种神秘、高深莫测的印象,但实际接触起来,柴田聪显得十分朴实与随和。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见到他,他都会提及自己的故乡和家中的父母,借用他爱说的一句话解释,就是“因为我是小地方的人”。
  这个“小地方”出来的秀才,在外人看来,是当之无愧的精英人士,但细聊起来竟然也听到他大吐苦水:40出头了还买不起房子;回国后一家三口还要继续住面积狭小、条件简陋的公务员宿舍;热衷孩子教育,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惜花费重金……
  同样是来自小地方的译者,在长江下游安徽省枞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上完了小学。还记得第一次通电时邻居家的老爷爷拿起香烟凑到灯泡上想要点烟的场景。小时候听说过的日本,说远,远在天边,只在偶尔才能看到的《中国画报》或是电影上才能见到;说近,近在咫尺,祖辈们为躲避侵华日军的迫害四处逃难的经历常有耳闻,而用黑色字体印着“日本尿素”的包袱皮也不知为何成了家中被子的衬里……那时候还不曾想到日后有一天,自己也有听懂这像炒豆子般的语言,也没有想过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中国能把世界和国人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特别是信息网络的普及让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可以毫无障碍地同步交换信息和沟通,这本身就是中国了不起的进步。
  日本曾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标杆。但30多年过去后,在中国自信与日俱增的同时,中国语境中的“日本”被谈论得更多的,是它昔日风光不再的衰落形象:经济一蹶不振、政局不稳、小泉政权后走马灯般地“换相”、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比从前、大地震为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昔日曾是中国经济发展标杆的日本,失去了曾经夺目的光彩和魅力。
  几年前,我在东京访学期间,有机会见到国内前来考察的代表团,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到日本,刚与客人见面就遭到“质疑”:“小王,快告诉我有什么国内买不到而只有日本才有的东西?我看店里卖的电器产品,中国的品种比日本的还要多,价格还要便宜,日本也不过如此啊。”
  这倒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它让我们思考,抛除物质上的有形的东西,日本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现在的中国学习呢?
  静下心来,译者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思考:“衰落的日本真如我们想像般的羸弱吗?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苦恼、烦忧和问题,有没有我们正在或未来可能也要面对的?常听日本人自嘲,日本是“发达国家”——各种问题频发的“问题发达国家”。先中国一步遇到问题的日本,在解决问题时都做出了怎样的应对,有着怎样的经验或教训?也许,不论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日本都会像面镜子一样,映照出很多值得中国学习或借鉴的地方。
  “中日之间,到底是谁依赖谁更多一些呢?”
  也许,这又是一个很多人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凡事,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从相互学习的视角来看,到底能学到多少,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想学到怎样的程度。
  回到这本书,本书着眼于从经济交往的层面分析并展望中日关系。不可否认,现实中的中日关系远不仅只有经济层面的关系,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多面体,但与两国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最为密切、最无法回避的经济关系,作为一个以客观形态存在的元素,毫无疑问将对人们冷静地进行思考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本书的译者,我衷心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本书,借用柴田聪在书中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一起来思考”——中国在未来,如何通过借鉴离自己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迈好坚实的每一步。
其他文献
我正纠结着。  这是1982年7月的一个正午,我躺在自家铺着凉席的床上纠结着。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流行“纠结”这个词。  我纠结报考哪所大学,这也是每个高考生都纠结的事情。好在那时我们是先得知了自己的高考分数才填报志愿,好在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高考总分在本市外语类考生中高居榜首。  正纠结着,突然我的一个学理科的同学愣头愣脑地闯到我家:快跟我走,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在我家呢,想见你!  过了30年,我依然记
顺利实现新老交替,民进党进入“蔡英文”时代;善运筹、有能力、具野心,新主席行情一路看长;两岸关系成为最大“死穴”,此节不解,无论上台下台都是台湾未来发展的一道坎。    5月24日,蔡英文在民进党主席竞争连任中大胜对手,紧接着25日又在千呼万唤中宣布参选新北市,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影响年底五都选举,而且牵动2012年台湾领导人大选,台湾政治与政局将产生新的重要变化。    参选无论输赢均“名利双收” 
2012年9月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除了在北京与几位中国领导人会谈外,他还到四川考察了新川合作项目、地震灾区映秀镇等;到天津参观了中新生态城建设、天津城市规划展览馆、意式风情区和文化中心等;并在中央党校就当前形势和新方立场做主题演讲。六天三地的紧凑行程,足见新加坡高层对发展中新关系的重视。  李显龙“满载而归”  李显龙总理此行传达了三方面信息,也取得了三方面收获。第一个
“(朝鲜半岛)一遇和平机会闪现,人们反而会提心吊胆起来,担心动荡与冲突再次降临。”这是笔者在上个月专栏中的一句评论,也是对这么多年来朝鲜半岛局势和变化所总结的规律之一。不幸言中,在朝美签署“2·29共识”后两周,即上期杂志发行当日,朝鲜就发布了将于本月发射卫星的消息。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欧债危机到叙利亚局势,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惟一可确定的事就是不确定。于是,有人说,朝鲜行
强烈地震合并海啸,地震海啸又引发核危机,使日本经受严峻考验,也使这次大灾害具有世界性灾难的特征。观察整个事件进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日本国民在震灾中表现良好,可以相信,在重建过程中也会有良好的表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日本终究已经是一个超老龄化的社会,很难再次创造二战后从战争废墟中重建、并且创造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日本的国力走向衰退已经不可避免。灾难也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自然条件之差,虽然
2012年11月27日,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去世八年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一天,阿拉法特位于拉姆安拉的墓地被打开。在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的安排下,来自瑞士、俄罗斯和法国的专家提取了阿拉法特的尸骨样品。八年来,围绕着阿拉法特死因的猜测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次的开棺验尸,不过是好莱坞式大片《阿拉法特之死》的第二季而已。其背后的种种悬疑和猜测,牵扯出了复杂的政治图谋和利益关系。  悬疑一:
中日两国能否充分利用邦交40周年的机会改善双边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野田政府的总体外交战略。  不良征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同时又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日本媒体说中日关系将走向深度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野田表示,要以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中国领导人表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进政治互信
四年前,巴勒斯坦两大派别——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兄弟纷争,两派分裂,令人惋惜。如今,在阿拉伯世界“街头革命”浪潮冲击下,两派断断续续的和解谈判终于有了成果,他们彼此做出让步,于5月4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巴勒斯坦的分裂状态算是正式结束。    阿拉伯“街头革命”成为“助推器”    哈马斯与法塔赫和解进程可谓一波三折。自2007年两派分裂,并分别掌控加沙和约旦河
近日,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因涉及关说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的司法个案,遭到国民党中央考纪会撤销党籍处分。此案震撼岛内政坛,无论是蓝营内部还是蓝绿之间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道,各种观点与猜想激烈交锋,连带影响普通民众的是非判断,即便回归司法,在清晰的红线之外,也潜藏着台湾不同政治势力的交锋。本文期望在厘清是非的同时,在法律层面上揭示王金平关说案对岛内政坛的复杂影响。  案情的缘起  9月6日,
沃伦·巴菲特,金融界巨擘,江湖人称“股神”,就连比尔·盖茨都公开承认,自己是巴菲特的忠实粉丝。为了聆听他的教诲,全世界有众多富商愿意花费几百万美金,只求有机会跟巴菲特共进午餐。做他的儿子,有什么不好?  平心而论,做一个“富二代”,真的未必完全是好事。  在不久前问世的自传《做我自己》里,彼得·巴菲特——“股神”的小儿子,就把自己的“不幸”和盘托出。他说,做巴菲特家族的“富二代”,首先需要面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