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本文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翻译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在教学等微观领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翻译;问题;翻译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013-02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本文对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受中文母语的干扰。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并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和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1.2 心理因素的干扰。H.Judd 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成分促成了学习先期习得的经验(知识)向后期学习活动的迁移。Harlow的“学习定势说”认为受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学习在方法上会形成定势。因此,受先前(知识) 经验和学习定势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忽视先前已习得的知识,并在其再现时对其进行习惯性处理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已认识的词、句”认识不够。
2翻译教学方法探讨
强调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的互动互助关系。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两个境界。第一,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第二,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两种境界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有人认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但这两个认识过程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一体的两种说法。譬如说,理论——实践的这种认识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教学中运用的演绎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顺向过程教学法”。那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在教学中称为归纳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理论——实践教学法,就是先把翻译理论讲给学生,然后再用一些译例进行分析,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发现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学生对理论本身印象比较深,自己想怎么译就怎么译。两者并用,但应该先归纳,后演绎,即先实践后理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向过程教学法”。“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3 结束语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效避免传统“结果比较法”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实践性。也可有效解决“过程教学法”中弱化理论技巧的现象,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雷. 论高校翻译教学中的三种关系[J].
[2]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
[3] 宋振羽.语用学教程[M].
[4] 王福祥.英语笔译综合能力[M].
[5] 张强,季明.翻译界浮华中有危机[Z].2006
The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faces ques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Zhang Weijuan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is one language and writing significance on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language which expresses with another language and writing. This article embarked actually from the education teaching, has analyzed the question which the transl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faced, how discussed and so on microscopic domai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Key words】Translation; Ques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翻译;问题;翻译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013-02
翻译课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探讨。本文对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受中文母语的干扰。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并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和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1.2 心理因素的干扰。H.Judd 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成分促成了学习先期习得的经验(知识)向后期学习活动的迁移。Harlow的“学习定势说”认为受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学习在方法上会形成定势。因此,受先前(知识) 经验和学习定势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忽视先前已习得的知识,并在其再现时对其进行习惯性处理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已认识的词、句”认识不够。
2翻译教学方法探讨
强调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的互动互助关系。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两个境界。第一,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第二,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两种境界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有人认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人们认识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但这两个认识过程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一体的两种说法。譬如说,理论——实践的这种认识过程,往往被认为是教学中运用的演绎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顺向过程教学法”。那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在教学中称为归纳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把它叫做“逆向过程教学法”。理论——实践教学法,就是先把翻译理论讲给学生,然后再用一些译例进行分析,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发现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学生对理论本身印象比较深,自己想怎么译就怎么译。两者并用,但应该先归纳,后演绎,即先实践后理论,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逆向过程教学法”。“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3 结束语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效避免传统“结果比较法”中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突出实践性。也可有效解决“过程教学法”中弱化理论技巧的现象,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雷. 论高校翻译教学中的三种关系[J].
[2]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
[3] 宋振羽.语用学教程[M].
[4] 王福祥.英语笔译综合能力[M].
[5] 张强,季明.翻译界浮华中有危机[Z].2006
The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faces ques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Zhang Weijuan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is one language and writing significance on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language which expresses with another language and writing. This article embarked actually from the education teaching, has analyzed the question which the transl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faced, how discussed and so on microscopic domai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Key words】Translation; Ques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