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将化学教学行为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相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是首要问题,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 重视行为规范对科学品质的促进作用
各人所处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使各人的行为有较大的差异。人的行为和品质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化学是一门极其认真严肃的科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素养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的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不同的做法,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效果显然不同。
二、守住“实验教学”主阵地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内化过程,内化过程是学生内部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材、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能力,使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压强差实验原理应用”,教师若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主阵地作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上课前笔者请学生准备生活中有关应用压强差的实例(课外小实验形式),上课时,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考虑结果,笔者这时引出压强差的原理,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接着,笔者将化学实验室中的有关喷泉实验的设计介绍给学生,以双孔塞配胶头滴管装置而引发压强差,从而形成美丽的喷泉(演示实验)。然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能用哪些方法替代此套装置也有相同的实验效果。学生很快就利用笔者介绍的产生压强差的原理,结合自己带来的实物,想出许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汇集了许多方案。这样,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不仅有效地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一些超级市场将顾客门消耗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电能用于超级市场的电能消耗。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教师可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四、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教师可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素养涉及的多种因素,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不断探索,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0.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14.
[3]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一、 重视行为规范对科学品质的促进作用
各人所处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使各人的行为有较大的差异。人的行为和品质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化学是一门极其认真严肃的科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素养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的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不同的做法,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效果显然不同。
二、守住“实验教学”主阵地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内化过程,内化过程是学生内部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材、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能力,使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压强差实验原理应用”,教师若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主阵地作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上课前笔者请学生准备生活中有关应用压强差的实例(课外小实验形式),上课时,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考虑结果,笔者这时引出压强差的原理,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接着,笔者将化学实验室中的有关喷泉实验的设计介绍给学生,以双孔塞配胶头滴管装置而引发压强差,从而形成美丽的喷泉(演示实验)。然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能用哪些方法替代此套装置也有相同的实验效果。学生很快就利用笔者介绍的产生压强差的原理,结合自己带来的实物,想出许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汇集了许多方案。这样,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不仅有效地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一些超级市场将顾客门消耗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电能用于超级市场的电能消耗。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教师可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四、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教师可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素养涉及的多种因素,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不断探索,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0.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14.
[3]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