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怒江州贡山县民族民间歌舞濒临失传的原因,对保护、传承、抢救独龙族歌舞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建词: 贡山县民间歌舞濒临失传保护与传承
一、贡山县民间歌舞濒临失传的原因
居住在贡山独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是独龙江地区最早的主人,他们在那里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独龙族人不论是逢年过节、耕种、打猎、盖房、喜庆、举办婚礼还是其它节庆,都要通过歌舞对调子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的情绪。
1.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影视的开通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怒江的开发利用,沿怒江两岸修起了一座座水电站,输电线穿越了一座座山峰,跨过了一道道溪涧,打破了怒江亘古的宁静,很多人家都用上了电灯电器。最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县都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国家免费将电视接收器和信号放大器等整套电视收视设备安放到了各家各户,给宁静闭塞的怒江山里人家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他们感受到了怒江外精彩纷呈的世界,人们以往在火塘边进行讲故事、唱歌、聊天的时间都用来欣赏电视节目了。久而久之,传承、演绎民俗文化活动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被现代高科技设备挤占了,看电视节目逐渐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节目中播放的内容给观众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洗刷,人们逐渐成了电视的忠实奴仆,迷恋电视、依赖电视,人们平时谈话的内容,不知不觉就会转到电视节目上来,共同交流各自的感受,把一些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介绍给其他人,没有看到这个节目的人想方设法要去其他频道上查看一下,如果错过了机会,也要想方设法买个碟片补看一下,如此下次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才有共同的话题,否则就无话可谈,显得赶不上时髦,是时代的落伍者。本来是本民族的传统娱乐活动,在电视的强劲冲击下,做起来就不像没有电视的时候那样广泛参与、自然发起,不需要动员组织,就像人们饿了需要吃饭,困了需要睡觉一样,是那么自然。
2.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过去,隔着一条河,隔着一条篝,隔着几座山,人们扯开嗓子大声地呼喊、大声地歌唱,一个字或一个音可以哼或唱上很长一段时间。或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吓跑附近的野兽;或是给远方的家人或亲戚传递“我回来了,你们赶快做饭或是回家等我”的信息;或是告诉居住在远处的心上人赶快出来相见;或是告诉本家合族“我去放牛羊回来了,你们出来把各家的牛羊赶回去吧”;或是一对一地抒发感情,对歌试试对方的聪明才智和思维的敏捷性,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了手机,再也用不着扯开嗓门大叫大喊隔山隔篝等回声了,情人相约也好,通知亲朋好友也罢,回家也好,报个平安也好,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行了。那种悠长的语调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显然很不协调,显得很“不合时宜”。
3.经济大潮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原来自发的对歌赛歌,现在得靠有关文化部门或政府机构来组织实施;以前能讲会道、能说会唱、能唱会跳的民间艺人是受人尊敬、爱戴的,村中大小事务,逢场必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在衡量一个能人的标准已有所改变,受到了先进发达地区思想观念的影响,受人尊敬的、受人拥戴的,在村里讲话有人听、有份量的便是那些有本领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爱好、兴趣与娱乐方式又是紧跟时代的,而以往的才子、民间艺人却成了国家的保护对象,有的还领到了政府津贴,这不能不说是时代与“国宝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些民间艺人没有几个是靠卖艺走上富裕之路的,写一首歌、谱一首曲、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绝大多数人是得不到任何报酬的,由于电影电视这些现代媒体的冲击,他们失去了很多欣赏的观众,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二、保护与传承民间歌舞的思考
怒江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对怒江频临消失的原生态歌舞高度重视并拨出专款,实施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1.进行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拍摄录音、录像、记谱、记词、整理入档,制成光碟。例如怒江州人民政府所拍摄制作的光碟,上篇:天籁之音、云霞之舞——傈僳族歌舞;用音乐和舞蹈说话——怒江歌舞;下篇:歌舞编织“中华龙”——普米族歌舞;古人、古树、古歌,一个古老的传说——拉玛歌舞;反弹琵琶,半遮面——勒墨歌舞;雪山无言,江水不息——独龙族歌舞。
2.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走访采取保护措施。
各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历时三年,对各县的民间艺人进行调查采访,逐个建立个人档案,并根据其艺术成就和在当地的影响,传艺带徒培养新人、继承传统与创新的能力,确定为县级、州级、省级或国家级民间艺人,逐级上报,给民间艺人发政府补助的津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艺术活动中。
3.在文化馆和各乡镇组织全民参与的歌舞活动。
在各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的精心组织下,很多地方都把跳民族舞作为娱乐和健身的一种方式,跳民族舞成了广大群众自身的自觉自愿的群众活动。人们在享受现代文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强烈地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吃过晚饭便主动聚集到活动场所进行活动,人数、范围扩大了,不再是围在火塘边,而是聚集在广场上;不是用乐器或歌声伴奏,边唱边舞,而是用录音机或扩音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乐曲,舞步更加规范整齐,在明亮的灯光下,气氛更加热烈,古老的民族舞蹈焕发出澎湃的生机。这种全民参与的形式增强了民族歌舞传播的广泛性与渗透性。
4.编辑乡土教材。
近几年来一些教师和学生受到现代化艺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缺乏艺术鉴赏能力,盲目追求“西化”与“汉化”的艺术教育,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生疏模糊,漠视本民族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因此,怒江州教育局面向全州中小学推广了“八套民族舞”,与课间操交叉进行。这种文艺体育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受到热爱民族艺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很多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组成了教师、民间艺人组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群体,为学生传授各种竹编、木雕、民间剪纸等;每逢元旦、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和独龙族的传统节日都要组织各种活动,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当场献艺,使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懂得珍惜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笔者在采访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到怒江淘宝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民间艺术备受关注,这是非常喜人的现象,大家形成了共识,贡山的本土民族歌舞已经在众多的艺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让许多从事民族艺术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民族艺术的宝贵价值和轰动效应,民族艺术的春天已经来临,必将继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民族艺术这朵奇葩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将会越开越艳。
参考文献:
[1]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编委会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2]怒江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怒江州地方志编制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2.
[3]杨秀.怒江文化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6.
关建词: 贡山县民间歌舞濒临失传保护与传承
一、贡山县民间歌舞濒临失传的原因
居住在贡山独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是独龙江地区最早的主人,他们在那里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独龙族人不论是逢年过节、耕种、打猎、盖房、喜庆、举办婚礼还是其它节庆,都要通过歌舞对调子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的情绪。
1.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影视的开通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怒江的开发利用,沿怒江两岸修起了一座座水电站,输电线穿越了一座座山峰,跨过了一道道溪涧,打破了怒江亘古的宁静,很多人家都用上了电灯电器。最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县都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国家免费将电视接收器和信号放大器等整套电视收视设备安放到了各家各户,给宁静闭塞的怒江山里人家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他们感受到了怒江外精彩纷呈的世界,人们以往在火塘边进行讲故事、唱歌、聊天的时间都用来欣赏电视节目了。久而久之,传承、演绎民俗文化活动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被现代高科技设备挤占了,看电视节目逐渐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节目中播放的内容给观众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洗刷,人们逐渐成了电视的忠实奴仆,迷恋电视、依赖电视,人们平时谈话的内容,不知不觉就会转到电视节目上来,共同交流各自的感受,把一些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介绍给其他人,没有看到这个节目的人想方设法要去其他频道上查看一下,如果错过了机会,也要想方设法买个碟片补看一下,如此下次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才有共同的话题,否则就无话可谈,显得赶不上时髦,是时代的落伍者。本来是本民族的传统娱乐活动,在电视的强劲冲击下,做起来就不像没有电视的时候那样广泛参与、自然发起,不需要动员组织,就像人们饿了需要吃饭,困了需要睡觉一样,是那么自然。
2.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过去,隔着一条河,隔着一条篝,隔着几座山,人们扯开嗓子大声地呼喊、大声地歌唱,一个字或一个音可以哼或唱上很长一段时间。或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吓跑附近的野兽;或是给远方的家人或亲戚传递“我回来了,你们赶快做饭或是回家等我”的信息;或是告诉居住在远处的心上人赶快出来相见;或是告诉本家合族“我去放牛羊回来了,你们出来把各家的牛羊赶回去吧”;或是一对一地抒发感情,对歌试试对方的聪明才智和思维的敏捷性,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了手机,再也用不着扯开嗓门大叫大喊隔山隔篝等回声了,情人相约也好,通知亲朋好友也罢,回家也好,报个平安也好,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行了。那种悠长的语调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显然很不协调,显得很“不合时宜”。
3.经济大潮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原来自发的对歌赛歌,现在得靠有关文化部门或政府机构来组织实施;以前能讲会道、能说会唱、能唱会跳的民间艺人是受人尊敬、爱戴的,村中大小事务,逢场必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在衡量一个能人的标准已有所改变,受到了先进发达地区思想观念的影响,受人尊敬的、受人拥戴的,在村里讲话有人听、有份量的便是那些有本领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爱好、兴趣与娱乐方式又是紧跟时代的,而以往的才子、民间艺人却成了国家的保护对象,有的还领到了政府津贴,这不能不说是时代与“国宝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些民间艺人没有几个是靠卖艺走上富裕之路的,写一首歌、谱一首曲、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绝大多数人是得不到任何报酬的,由于电影电视这些现代媒体的冲击,他们失去了很多欣赏的观众,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二、保护与传承民间歌舞的思考
怒江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对怒江频临消失的原生态歌舞高度重视并拨出专款,实施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1.进行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拍摄录音、录像、记谱、记词、整理入档,制成光碟。例如怒江州人民政府所拍摄制作的光碟,上篇:天籁之音、云霞之舞——傈僳族歌舞;用音乐和舞蹈说话——怒江歌舞;下篇:歌舞编织“中华龙”——普米族歌舞;古人、古树、古歌,一个古老的传说——拉玛歌舞;反弹琵琶,半遮面——勒墨歌舞;雪山无言,江水不息——独龙族歌舞。
2.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走访采取保护措施。
各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历时三年,对各县的民间艺人进行调查采访,逐个建立个人档案,并根据其艺术成就和在当地的影响,传艺带徒培养新人、继承传统与创新的能力,确定为县级、州级、省级或国家级民间艺人,逐级上报,给民间艺人发政府补助的津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艺术活动中。
3.在文化馆和各乡镇组织全民参与的歌舞活动。
在各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的精心组织下,很多地方都把跳民族舞作为娱乐和健身的一种方式,跳民族舞成了广大群众自身的自觉自愿的群众活动。人们在享受现代文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强烈地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吃过晚饭便主动聚集到活动场所进行活动,人数、范围扩大了,不再是围在火塘边,而是聚集在广场上;不是用乐器或歌声伴奏,边唱边舞,而是用录音机或扩音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乐曲,舞步更加规范整齐,在明亮的灯光下,气氛更加热烈,古老的民族舞蹈焕发出澎湃的生机。这种全民参与的形式增强了民族歌舞传播的广泛性与渗透性。
4.编辑乡土教材。
近几年来一些教师和学生受到现代化艺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缺乏艺术鉴赏能力,盲目追求“西化”与“汉化”的艺术教育,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生疏模糊,漠视本民族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因此,怒江州教育局面向全州中小学推广了“八套民族舞”,与课间操交叉进行。这种文艺体育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受到热爱民族艺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很多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组成了教师、民间艺人组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群体,为学生传授各种竹编、木雕、民间剪纸等;每逢元旦、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和独龙族的传统节日都要组织各种活动,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当场献艺,使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懂得珍惜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笔者在采访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到怒江淘宝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民间艺术备受关注,这是非常喜人的现象,大家形成了共识,贡山的本土民族歌舞已经在众多的艺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让许多从事民族艺术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民族艺术的宝贵价值和轰动效应,民族艺术的春天已经来临,必将继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民族艺术这朵奇葩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将会越开越艳。
参考文献:
[1]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编委会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2]怒江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怒江州地方志编制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2.
[3]杨秀.怒江文化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