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转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情况。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选择如东县栟茶镇两所初中为个案,通过座谈、交流、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两校的“德育的实施者”、“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班级德育”和“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的被选理由
两校位于如东县的西北部,城镇的迅速发展并未带动两校的发展,无论从教学设施还是师资情况来看,两校的情况都不是很好(近三年我校离职优秀教师19人)。选择这样特殊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其道德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状况普遍关注和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归,各国都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并给予高度重视。美国提出在中小学要加强反吸毒教育和性教育;英国强调要教育儿童尊重他人、公正、诚实、守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更是将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2.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高度重视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指出:“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说:“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同样,胡锦涛总书记也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全社会都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3.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问题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的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而德育不好却出危险品”,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切实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
二、德育问题及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发现,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校在抓智育(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生财线)时对德育重视不够,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德育地位没有落实,“重智轻德”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笔者认为最严重的是在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并不注重思想道德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略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让学生背诵记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并没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这些现象仅是平时偶尔留意到的,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对两校德育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剖析“麻雀”来管窥当前农村中学德育之基本状况。
通常人们的德育理解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本研究中德育现状指的是德育的实施者的现状、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现状、班级中的德育现状及社会德育资源整合的现状。
三、两校德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笔者能力和时间有限,难以对所有农村中学德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选择了本镇两所初中作为研究对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拟通过对两所中学德育现状的剖析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一所中学的德育状况涉及许多方面,本研究主要用:“德育的实施者”、“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班级中的德育”及“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这四个维度的操作指标,来表明学校的德育状况。因此,本研究结果不一定能推至其他中学。
1.德育的实施者的调查分析
(1)校领导
两校领导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比较重视德育工作,在集体例会上提出了一些总的要求,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校长能以校为家,常常在做着一些本不是校长做的事情。笔者认为校长做到了以身作则,他的一言一行就是学校德育中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是关于如何有效实施德育还是他们不断反思和亟需改进的地方。
(2)教师
关于德育的实施者——教师这一因素,笔者重点调查了教师中的“反德育”现象。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对于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等,教师们做得都比较好。
2.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调查分析
(1)德育课程——班会课的教学
在学校开设班会课,这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时间和分量上来看,一周一次的班会课显然与德育的主导地位是不相称的,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班会课教学也并未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走上专业化道路。从中还发现: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课程,课程表上的班会课并未得以实现(有时还会挪作他用)。即使是上了班会课,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多,自己动手动脑精心设计教案的少,而且局限在课堂上传授完课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及转化为实际行动,课堂的实效性差。
(2)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已经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教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听课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能力不强。其实还是任课教师的观念问题,新课改的确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探究,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导”,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到底愿不愿意导以及如何导的问题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花了过多时间教育学生就会减少教学的时间,或许是少讲了一道数学题,或许是少背了几遍单词,这多多少少还是受“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再者任课教师的素质也亟需加强,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3.班级中的德育调查分析
(1)班主任
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对于一个班的德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并且在与学生日常的交流、交往中,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使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班级舆论
培养班集体舆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良好的班级体舆论有助于各种德育工作的开展。
4.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的调查分析
(1)家庭教育
家庭德育工作系统是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基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依然很薄弱。家长的文化素质低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很大原因,但是还有些家长并未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堂”,这些家长在真诚坦白时,将育德的职责也一并交给了学校。第一课堂未能有效实施,整个德育工作也就不能有效开展。
(2)社区
两校所在乡镇、派出所、交警对学校有了一定的关注,周边的村委会及派出所能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配合学校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初步实现了学校德育社会化,学校德育较棘手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德育协同作用较为顺利地解决。
四、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
从以上两校德育现状来看,德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譬如说学校已经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地实施;学校校风、学风良好,利于学生道德成长;班主任能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辅助学校德育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说思品课的教学存在不小的问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也不甚理想;家庭教育依然薄弱;对学校德育管理、教师德育、家庭德育等因探究较少。根据调查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心得,就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这一角度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提高班会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而在前面的现状分析中也了解到班会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班会课程的地位低,实效性低,班会课程的教学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班会课在课程表上已经“就位”,关键是要真正实施;在班会课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让班会课的教学真正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班会课堂的教育还应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创新。
当然,班会课程教学还必须面对现实,敢于和善于正视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及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新特点,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性质课程教学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2.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教师将德育与教学相分离就违背了此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不是教学以外的东西,不是附加物,而是教学内在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要求。我们都知道,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实践活动是学习。但是事实上教师都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那也就是忽视了学校德育最平常的途径,那么学校德育将会很难开展。
五、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重视教师教学中的“教育形象”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的。
2.重视教材内容的教育性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美丑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唯物史观等的教育与启迪,心灵上受到感染,品德上得到陶冶。在英语教学中,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文明习惯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自然学科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而且充满科学的精神,教师就可以有机结合各自然学科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们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以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精神品质。在艺术类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把健与美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使学生在健与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及人生理想和追求等方面的教育熏陶。
一、研究对象的被选理由
两校位于如东县的西北部,城镇的迅速发展并未带动两校的发展,无论从教学设施还是师资情况来看,两校的情况都不是很好(近三年我校离职优秀教师19人)。选择这样特殊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其道德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状况普遍关注和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归,各国都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并给予高度重视。美国提出在中小学要加强反吸毒教育和性教育;英国强调要教育儿童尊重他人、公正、诚实、守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更是将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2.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高度重视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指出:“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说:“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同样,胡锦涛总书记也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全社会都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3.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问题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的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而德育不好却出危险品”,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切实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
二、德育问题及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发现,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校在抓智育(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生财线)时对德育重视不够,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德育地位没有落实,“重智轻德”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笔者认为最严重的是在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并不注重思想道德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略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让学生背诵记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并没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这些现象仅是平时偶尔留意到的,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对两校德育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剖析“麻雀”来管窥当前农村中学德育之基本状况。
通常人们的德育理解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本研究中德育现状指的是德育的实施者的现状、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现状、班级中的德育现状及社会德育资源整合的现状。
三、两校德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笔者能力和时间有限,难以对所有农村中学德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选择了本镇两所初中作为研究对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拟通过对两所中学德育现状的剖析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一所中学的德育状况涉及许多方面,本研究主要用:“德育的实施者”、“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班级中的德育”及“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这四个维度的操作指标,来表明学校的德育状况。因此,本研究结果不一定能推至其他中学。
1.德育的实施者的调查分析
(1)校领导
两校领导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比较重视德育工作,在集体例会上提出了一些总的要求,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校长能以校为家,常常在做着一些本不是校长做的事情。笔者认为校长做到了以身作则,他的一言一行就是学校德育中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是关于如何有效实施德育还是他们不断反思和亟需改进的地方。
(2)教师
关于德育的实施者——教师这一因素,笔者重点调查了教师中的“反德育”现象。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对于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等,教师们做得都比较好。
2.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调查分析
(1)德育课程——班会课的教学
在学校开设班会课,这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时间和分量上来看,一周一次的班会课显然与德育的主导地位是不相称的,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班会课教学也并未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走上专业化道路。从中还发现: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课程,课程表上的班会课并未得以实现(有时还会挪作他用)。即使是上了班会课,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多,自己动手动脑精心设计教案的少,而且局限在课堂上传授完课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及转化为实际行动,课堂的实效性差。
(2)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已经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教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听课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能力不强。其实还是任课教师的观念问题,新课改的确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探究,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导”,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到底愿不愿意导以及如何导的问题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花了过多时间教育学生就会减少教学的时间,或许是少讲了一道数学题,或许是少背了几遍单词,这多多少少还是受“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再者任课教师的素质也亟需加强,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3.班级中的德育调查分析
(1)班主任
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对于一个班的德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并且在与学生日常的交流、交往中,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使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班级舆论
培养班集体舆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良好的班级体舆论有助于各种德育工作的开展。
4.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的调查分析
(1)家庭教育
家庭德育工作系统是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基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依然很薄弱。家长的文化素质低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很大原因,但是还有些家长并未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堂”,这些家长在真诚坦白时,将育德的职责也一并交给了学校。第一课堂未能有效实施,整个德育工作也就不能有效开展。
(2)社区
两校所在乡镇、派出所、交警对学校有了一定的关注,周边的村委会及派出所能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配合学校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初步实现了学校德育社会化,学校德育较棘手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德育协同作用较为顺利地解决。
四、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
从以上两校德育现状来看,德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譬如说学校已经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地实施;学校校风、学风良好,利于学生道德成长;班主任能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辅助学校德育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说思品课的教学存在不小的问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也不甚理想;家庭教育依然薄弱;对学校德育管理、教师德育、家庭德育等因探究较少。根据调查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心得,就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这一角度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提高班会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而在前面的现状分析中也了解到班会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班会课程的地位低,实效性低,班会课程的教学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班会课在课程表上已经“就位”,关键是要真正实施;在班会课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让班会课的教学真正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班会课堂的教育还应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创新。
当然,班会课程教学还必须面对现实,敢于和善于正视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及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新特点,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性质课程教学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2.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教师将德育与教学相分离就违背了此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不是教学以外的东西,不是附加物,而是教学内在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要求。我们都知道,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实践活动是学习。但是事实上教师都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那也就是忽视了学校德育最平常的途径,那么学校德育将会很难开展。
五、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重视教师教学中的“教育形象”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的。
2.重视教材内容的教育性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美丑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思想上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唯物史观等的教育与启迪,心灵上受到感染,品德上得到陶冶。在英语教学中,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文明习惯教育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自然学科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而且充满科学的精神,教师就可以有机结合各自然学科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们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以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精神品质。在艺术类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把健与美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使学生在健与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及人生理想和追求等方面的教育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