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预防及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困惑 表现 原因 途径 方法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这些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一些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时,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大学生就无法解决独立与依赖这对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济济,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不足,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必然使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的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
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2.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情况有:(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类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学校因素。
主要是:(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4.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一些学生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衡,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可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外,还应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既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办法
上海高校出现这样一群学生,担当“心灵观察员”,专管同学们的“喜怒哀乐”。笔者从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获悉,朋辈辅导、互助成长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新模式,华东理工、上师大等高校开始尝试在学生中大规模培训心理助教,渗透进每个寝室。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张海燕指出,目前本市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专职教师与学生之比一般为1∶3000-1∶5000,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研还发现,大学生有了“心结”,更喜欢接受同龄人的帮助,迫不得已时才想到走进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找教师求助。由此,学生“心灵观察员”应运而生。目前,上海师大启动“寝室长心理健康专题培训计划”,专业教师分批为3500多名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人际心理、危机识别、心理援助等多方面培训。参加培训的中文系女生小孙表示,今后会更加关心寝室同学,谁心情沮丧,或睡眠不好、吃饭不香,就找她聊聊,想办法为她化解心事。
华东理工大学精心设计心理助教培训课程,从每个寝室挑选1名学生参加,课程长达3年。除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外,教师还要求心理助教们自己设计心理课程,为同学们讲授;编写心理励志小故事,汇编成册后分发给同学;围绕某个现象或问题,对同学进行心理访谈,或开展心理调查,做课题研究。有关教师认为:“学生们当心理助教很有优势。无论是讲课还是编小故事,他们都会有独特视角,列举出比教师更丰富贴切的案例。”
高校学生心理类社团近年来蓬勃兴起,成为朋辈互助的又一形式。目前,上海市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类社团,开展了富有创意的活动。如复旦大学成功心理协会请成功人士为学生们做培训;举办“我看我心”电影月,让学生们通过欣赏经典影片经历心灵震撼。同济大学心理发展协会的“相约星期四”,已成为品牌,通过游戏、讨论、情景表演等,为学生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得体交往提供辅导。此次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各高校心理社团集中开展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心理剧展演等活动。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晓倩.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D].郑州大学学报,2005.
[2]万晓霞.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思考[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
[3]田洪武.谈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02):97.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5]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困惑 表现 原因 途径 方法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这些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一些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时,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大学生就无法解决独立与依赖这对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济济,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不足,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必然使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的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
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2.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情况有:(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类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学校因素。
主要是:(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4.自身因素。
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一些学生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衡,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可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外,还应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既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办法
上海高校出现这样一群学生,担当“心灵观察员”,专管同学们的“喜怒哀乐”。笔者从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获悉,朋辈辅导、互助成长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新模式,华东理工、上师大等高校开始尝试在学生中大规模培训心理助教,渗透进每个寝室。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张海燕指出,目前本市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专职教师与学生之比一般为1∶3000-1∶5000,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研还发现,大学生有了“心结”,更喜欢接受同龄人的帮助,迫不得已时才想到走进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找教师求助。由此,学生“心灵观察员”应运而生。目前,上海师大启动“寝室长心理健康专题培训计划”,专业教师分批为3500多名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人际心理、危机识别、心理援助等多方面培训。参加培训的中文系女生小孙表示,今后会更加关心寝室同学,谁心情沮丧,或睡眠不好、吃饭不香,就找她聊聊,想办法为她化解心事。
华东理工大学精心设计心理助教培训课程,从每个寝室挑选1名学生参加,课程长达3年。除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外,教师还要求心理助教们自己设计心理课程,为同学们讲授;编写心理励志小故事,汇编成册后分发给同学;围绕某个现象或问题,对同学进行心理访谈,或开展心理调查,做课题研究。有关教师认为:“学生们当心理助教很有优势。无论是讲课还是编小故事,他们都会有独特视角,列举出比教师更丰富贴切的案例。”
高校学生心理类社团近年来蓬勃兴起,成为朋辈互助的又一形式。目前,上海市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类社团,开展了富有创意的活动。如复旦大学成功心理协会请成功人士为学生们做培训;举办“我看我心”电影月,让学生们通过欣赏经典影片经历心灵震撼。同济大学心理发展协会的“相约星期四”,已成为品牌,通过游戏、讨论、情景表演等,为学生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得体交往提供辅导。此次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各高校心理社团集中开展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心理剧展演等活动。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晓倩.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D].郑州大学学报,2005.
[2]万晓霞.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思考[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
[3]田洪武.谈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02):97.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5]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