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的里程碑。新课程标准在关心结果性目标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长期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指导学生自学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有效教学得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总括起来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被动的学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不顾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过程,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第二种:适应的学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实施“传授—接受”这样的传统模式,按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案,课堂上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拨动下自觉适应,很少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种:自主的学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从根本上革新传统的学生观,树立服务意识,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前两种状态,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这显然与新教材编排的初衷不相符,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相称。鉴于这种现状,结合目前高一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较少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的探索,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实施过程
关注学生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探寻科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自学的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根据高一数学学科特点,指导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也为我们指导学生自学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我采取提出预习思考题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指导学生预习,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
先学之学有以下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的“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不少中差学生上课忙于抄笔记,下课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又依赖于对答案,忽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习非常被动,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听课有重点,有详略,就可以逐步改善这种局面,收到良好效果。三是个性化。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在学生预习之后的“教”也更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不一定追求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对学生预习的要求相应提高,尤其对学习概念,力求真正理解,教师在指导时,对概念分析要力争做到彻底解剖,对关键字要特别点出,使学生习惯于认真细致,并能主动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课堂以学生交流为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组、问题链,培养学生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归纳提炼等良好听课习惯,变被动听为主动探;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在听课方面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观察、思维和笔记之间的关系。听课和观察均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听清楚每节课的学习要求,知识的导入及形成,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视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当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储存,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方法。数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公式很相似,极易混淆,把几个相似或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归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温故知新,相互弥补,加深理解。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三阶段: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学生的自学习惯已基本养成,而且有了较好的自学主动性。这一阶段着重让学生写自学提纲,归纳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要点,自己解剖概念的内容,掌握例题的思想方法,完成一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图,等等。这一阶段以学法指导研究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把复习变为深加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规律和思想方法形成知识树、规律链,对重点知识内涵深层挖掘;尽可能理解作业意图,从而把知识技能、规律方法、创新探求紧密衔接。使复习作业不再是形式模仿,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环。
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方法及思想,我们要适时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学法反思、纠错分析;知识结构、自组试卷、达标补救等。课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每日进行学法反思、纠错分析,通过每周总结进行知识结构梳理、尝试自组试卷把所学从纵横两方面融会贯通,阶段达标后对目标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确定自我补救等。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这样可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三、课堂实践的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一些问题,指导他们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或数学小册子,能够总结解题体会,单元小结及撰写数学小论文等,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各阶段能够积极参与,养成较好的自学习惯,能够独立思考、认真学习;对个别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或浅尝辄止的学生,能够纠正不认真,不踏实的学风。因此,对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从中受益非浅。
充分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群体的引领作用,按好中差把班级分成若干个互助学习小组,平时做到好帮差、互助互学;再通过小组评价,促进小组互助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体的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小组整体学习能力提升。
指导学生自学,提高课堂有效性,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教师必须承认学习可能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学法指导和积极进取的情感培养,力争促进学生善学乐学数学到会学数学。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分化现象,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的里程碑。新课程标准在关心结果性目标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长期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指导学生自学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有效教学得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总括起来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被动的学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不顾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过程,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第二种:适应的学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实施“传授—接受”这样的传统模式,按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案,课堂上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拨动下自觉适应,很少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种:自主的学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从根本上革新传统的学生观,树立服务意识,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前两种状态,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这显然与新教材编排的初衷不相符,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相称。鉴于这种现状,结合目前高一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较少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的探索,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实施过程
关注学生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探寻科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自学的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根据高一数学学科特点,指导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也为我们指导学生自学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我采取提出预习思考题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指导学生预习,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
先学之学有以下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的“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不少中差学生上课忙于抄笔记,下课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又依赖于对答案,忽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习非常被动,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听课有重点,有详略,就可以逐步改善这种局面,收到良好效果。三是个性化。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在学生预习之后的“教”也更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不一定追求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对学生预习的要求相应提高,尤其对学习概念,力求真正理解,教师在指导时,对概念分析要力争做到彻底解剖,对关键字要特别点出,使学生习惯于认真细致,并能主动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课堂以学生交流为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组、问题链,培养学生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归纳提炼等良好听课习惯,变被动听为主动探;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在听课方面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观察、思维和笔记之间的关系。听课和观察均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听清楚每节课的学习要求,知识的导入及形成,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视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当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储存,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方法。数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公式很相似,极易混淆,把几个相似或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归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温故知新,相互弥补,加深理解。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三阶段: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学生的自学习惯已基本养成,而且有了较好的自学主动性。这一阶段着重让学生写自学提纲,归纳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要点,自己解剖概念的内容,掌握例题的思想方法,完成一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图,等等。这一阶段以学法指导研究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把复习变为深加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规律和思想方法形成知识树、规律链,对重点知识内涵深层挖掘;尽可能理解作业意图,从而把知识技能、规律方法、创新探求紧密衔接。使复习作业不再是形式模仿,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环。
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方法及思想,我们要适时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学法反思、纠错分析;知识结构、自组试卷、达标补救等。课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每日进行学法反思、纠错分析,通过每周总结进行知识结构梳理、尝试自组试卷把所学从纵横两方面融会贯通,阶段达标后对目标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确定自我补救等。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这样可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三、课堂实践的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一些问题,指导他们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或数学小册子,能够总结解题体会,单元小结及撰写数学小论文等,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各阶段能够积极参与,养成较好的自学习惯,能够独立思考、认真学习;对个别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或浅尝辄止的学生,能够纠正不认真,不踏实的学风。因此,对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生,都从中受益非浅。
充分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群体的引领作用,按好中差把班级分成若干个互助学习小组,平时做到好帮差、互助互学;再通过小组评价,促进小组互助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体的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小组整体学习能力提升。
指导学生自学,提高课堂有效性,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教师必须承认学习可能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学法指导和积极进取的情感培养,力争促进学生善学乐学数学到会学数学。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分化现象,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