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马克思的早期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并非对抗性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首先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其次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界,同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手稿》中,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抗,既有人被片面化,又有自然界被严重的破环。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完成。
【关键词】《手稿》 人与自然 异化 扬弃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主要是探索自然的奥秘,追问宇宙的起源;中世纪哲学以宗教的形式探讨人本身的问题,对精神的研究是这时的哲学的主题,这时的哲学将自然看着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将人与自然作整体性研究,探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是近代哲学的主要课题。无论是经验哲学还是唯理论哲学都各自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 人是能动的的自然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存在物,两者不是处于敌对的状态,而两者是彼此关联彼此依存的关系。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没有存在物,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他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他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他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是人的天然能动性所在。同时,人是受动的,他活动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对象性存在物,而人的本质是通过对象得到确认,所以人不得不受这些对象性存在物的制约。“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
人不但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他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即是他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与其他物种相比,人意识到了自我,他已经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动物没有自我的概念,动物不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本身相区别,动物本身就是他的生命活动。是否有意识,正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能够区别自身与他的生命活动,人本身就是他的意识和活动的对象。正如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2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还体现在人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人在自然中生活,不是被动的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的作用于对象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甚至创造出新事物。诚然,动物也有活动,但是动物的活动不同于人的活动。“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3 所以,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动性就突出地体现在人能够按照任何尺度来进行生产,而动物仅仅能按它所属的那个尺度来活动。
(二) 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
人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的活动,是离不开自然界的。对人来说,被抽象的、孤立的自然是不存在的,与人分离的自然,对人来说是无。“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4 人在自然界中活动,首先要生存,并获取对自然界的认识,其次才能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首先在第一个意义上是人的无机身体。和其他物种一样,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衣食住行依赖于对象世界。客观的对象世界不但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人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对象世界也是人获得认识的来源,是人丰富自己的头脑,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食粮。“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5
自然界除了在上述情况下成为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来源,为人的创造提供先决条件——维持人的生存外,它还在下列情况下成为人的创造即自由自在的类本质活动的必要条件。首先,人的创造活动在自然界中展开,自然界是人生产劳动必须的条件,是生产展开的场所,离开了自然环境,人的生产活动无处展开。人的生产活动是客观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臆想的。人不能在意识的世界展开生产,促进人的发展和繁衍生息的生产活动也只能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展开,即在自然界中展开。其次,自然界为人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劳动的资料。人的劳动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人类发展史是人通过劳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利用自然的生长力,生产出新事物的过程,是人通过劳动不断的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没有自然界,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生产也仅仅是停留在大脑中的妄想罢了。最后,自然界为创造活动的主体——人提供了食物,维持了人的生命体的生存,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才有可能。没有了自然的食物也就没有了人,也无从谈起人与自然了,整个世界回复到了原始的自然状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6
(三) 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对抗性的、相互排斥的关系。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又是人的自然。不同于黑格尔的人与自然统一于绝对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与人的交往最直接的体现了人的自然规定性。这种关系体现了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属性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了人的属性,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教养,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了人。“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等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此,从这种关系上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人。”7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8 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社会”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一) 异化劳动使人片面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的自然。理想的社会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当然马克思也清楚的看到,在大工业的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对抗。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被片面化。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人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依赖于机器,人成了物质的附庸品。人在肉体和精神上成为了机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9 他同时猛烈的批判了为这种存在状态辩护的理论——国民经济学,他说:“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因此,工资就与其他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修,与资本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未来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10 他尖锐地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11。
在私有制之下,人的价值被贬低,人成了物统治的对象。人们不停的劳作,目的在于增加物质的积累,人仅仅是为了“拥有”,不惜牺牲了自己生命。按照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工人不是劳累过度而死亡就是贫困而死亡。“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12 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自身之外的异己力量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异化劳动之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即是人与自然自己不是统一而是相互排斥,相互对抗。诚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述,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界。是异化劳动使人在如下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然界:一是感性的自然界不在为工人直接提供劳动所需的物质资料,也即是工人丧失了劳动所必需的劳动对象。二是感性的自然界也不在直接为工人直接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人丧失了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物质资源。于是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沦为自然的奴隶,沦为资本的奴隶。所以人为了得到生活资料,不得不受资本的统治和压榨,成为工人。人也只能先成为工人才能得到劳动资料,维持自己肉体的存在。结果人的所有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都被“拥有”这一感觉所取代。再美的风景人们也看不见,一切在人们看来都是物质的占有。
(二) 人的类本质异化为维持生存的手段
人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相比,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正是因为有意识,能够将自身当作意识的对象,人才能够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是人优于动物的地方。可是在异化劳动之下,人的优点变成了人的缺点,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再为人提供生产生活必需之物,以至于人只有成为工人才能维持生存。“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于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3 于是人在从事生产劳动时,不是感觉到是自由自在的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而是强迫的活动;人在劳动时不是感觉到快乐的,而是痛苦的;一旦附加在人身上的强制解除,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他自己所有,而是外在的,属于他人所有的。“结果,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14 劳动再也不是人本质属性的体现,而是人为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还体现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界。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证明了人是自由自在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界成为了人的改造对象,它是人劳动的作品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不但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复现了自己,人更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复现了自己。但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5 异化劳动夺走了人的生产对象,夺走了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它将人的类本质的活动——自由自在的活动变成了维持人的生存的手段。
(三) 残破的自然环境成了人的生活要素
在私有制之下,人与自然的异化不但表现为人的片面化和人本质的异化,而且也表现为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水平不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在资本主义之下,利益的追逐成了唯一的目的。但是对个人利利益的追逐是在不考虑社会和自然界的代价为前提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人类近五十年来对自然界的破坏超过了人类史以来二十万年的破坏。气候的变化成了当今全球最大的议题,争夺资源的战争将成为新能源革命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危机。这一切都是异化劳动造成的结果。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异化也部分地表现在:……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合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甚至对新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有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6 可见,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环境——自然界的严重的异化。这在今天仍然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 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异化的扬弃
马克思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之后,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的真正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生存方式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真正的统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7 共产主义扬弃了资本主义下的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所以它在改变现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有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的逻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主义的发展阶段,此阶段自然支配了一切,人束缚于自然界,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通的物种罢了。二是人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此阶段人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支配和控制着整个世界。自然界完全听任人类的控制和摆布,自然界成了人满足自身永无止尽的私欲的工具和奴隶,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异化。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18 只有在这最后的发展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它消灭了私有财产,人对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占有、拥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实现了人的本质的正真的复归。自然对人来说也不仅仅是“使用价值”上的意义,它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展现出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是自然的本色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对象化。所以共产主义的社会既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有尊重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它完成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既解放了人又解放了自然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3】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莫放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5】 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学术交流,2008,(6)
【6】 宋周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作者简介:任端军(1985-),男,贵州安顺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环湖公寓11栋115室联系电话:13163280969
李静(1985-),女,湖北十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环湖公寓10栋502室联系电话:13163291815
【关键词】《手稿》 人与自然 异化 扬弃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主要是探索自然的奥秘,追问宇宙的起源;中世纪哲学以宗教的形式探讨人本身的问题,对精神的研究是这时的哲学的主题,这时的哲学将自然看着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将人与自然作整体性研究,探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是近代哲学的主要课题。无论是经验哲学还是唯理论哲学都各自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 人是能动的的自然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存在物,两者不是处于敌对的状态,而两者是彼此关联彼此依存的关系。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没有存在物,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他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他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他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是人的天然能动性所在。同时,人是受动的,他活动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对象性存在物,而人的本质是通过对象得到确认,所以人不得不受这些对象性存在物的制约。“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
人不但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他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即是他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与其他物种相比,人意识到了自我,他已经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动物没有自我的概念,动物不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本身相区别,动物本身就是他的生命活动。是否有意识,正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能够区别自身与他的生命活动,人本身就是他的意识和活动的对象。正如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2
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还体现在人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人在自然中生活,不是被动的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的作用于对象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甚至创造出新事物。诚然,动物也有活动,但是动物的活动不同于人的活动。“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3 所以,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动性就突出地体现在人能够按照任何尺度来进行生产,而动物仅仅能按它所属的那个尺度来活动。
(二) 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
人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的活动,是离不开自然界的。对人来说,被抽象的、孤立的自然是不存在的,与人分离的自然,对人来说是无。“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4 人在自然界中活动,首先要生存,并获取对自然界的认识,其次才能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首先在第一个意义上是人的无机身体。和其他物种一样,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衣食住行依赖于对象世界。客观的对象世界不但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人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对象世界也是人获得认识的来源,是人丰富自己的头脑,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食粮。“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5
自然界除了在上述情况下成为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来源,为人的创造提供先决条件——维持人的生存外,它还在下列情况下成为人的创造即自由自在的类本质活动的必要条件。首先,人的创造活动在自然界中展开,自然界是人生产劳动必须的条件,是生产展开的场所,离开了自然环境,人的生产活动无处展开。人的生产活动是客观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臆想的。人不能在意识的世界展开生产,促进人的发展和繁衍生息的生产活动也只能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展开,即在自然界中展开。其次,自然界为人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劳动的资料。人的劳动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人类发展史是人通过劳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利用自然的生长力,生产出新事物的过程,是人通过劳动不断的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没有自然界,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生产也仅仅是停留在大脑中的妄想罢了。最后,自然界为创造活动的主体——人提供了食物,维持了人的生命体的生存,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才有可能。没有了自然的食物也就没有了人,也无从谈起人与自然了,整个世界回复到了原始的自然状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6
(三) 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对抗性的、相互排斥的关系。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又是人的自然。不同于黑格尔的人与自然统一于绝对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与人的交往最直接的体现了人的自然规定性。这种关系体现了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属性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了人的属性,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教养,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了人。“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等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此,从这种关系上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人。”7
马克思进而指出,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8 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社会”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一) 异化劳动使人片面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的自然。理想的社会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当然马克思也清楚的看到,在大工业的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对抗。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被片面化。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人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依赖于机器,人成了物质的附庸品。人在肉体和精神上成为了机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9 他同时猛烈的批判了为这种存在状态辩护的理论——国民经济学,他说:“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因此,工资就与其他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修,与资本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未来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10 他尖锐地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11。
在私有制之下,人的价值被贬低,人成了物统治的对象。人们不停的劳作,目的在于增加物质的积累,人仅仅是为了“拥有”,不惜牺牲了自己生命。按照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工人不是劳累过度而死亡就是贫困而死亡。“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12 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自身之外的异己力量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异化劳动之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即是人与自然自己不是统一而是相互排斥,相互对抗。诚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述,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界。是异化劳动使人在如下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然界:一是感性的自然界不在为工人直接提供劳动所需的物质资料,也即是工人丧失了劳动所必需的劳动对象。二是感性的自然界也不在直接为工人直接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人丧失了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物质资源。于是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沦为自然的奴隶,沦为资本的奴隶。所以人为了得到生活资料,不得不受资本的统治和压榨,成为工人。人也只能先成为工人才能得到劳动资料,维持自己肉体的存在。结果人的所有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都被“拥有”这一感觉所取代。再美的风景人们也看不见,一切在人们看来都是物质的占有。
(二) 人的类本质异化为维持生存的手段
人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相比,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正是因为有意识,能够将自身当作意识的对象,人才能够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是人优于动物的地方。可是在异化劳动之下,人的优点变成了人的缺点,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再为人提供生产生活必需之物,以至于人只有成为工人才能维持生存。“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于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3 于是人在从事生产劳动时,不是感觉到是自由自在的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而是强迫的活动;人在劳动时不是感觉到快乐的,而是痛苦的;一旦附加在人身上的强制解除,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他自己所有,而是外在的,属于他人所有的。“结果,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14 劳动再也不是人本质属性的体现,而是人为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还体现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界。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证明了人是自由自在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界成为了人的改造对象,它是人劳动的作品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不但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复现了自己,人更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复现了自己。但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5 异化劳动夺走了人的生产对象,夺走了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它将人的类本质的活动——自由自在的活动变成了维持人的生存的手段。
(三) 残破的自然环境成了人的生活要素
在私有制之下,人与自然的异化不但表现为人的片面化和人本质的异化,而且也表现为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水平不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在资本主义之下,利益的追逐成了唯一的目的。但是对个人利利益的追逐是在不考虑社会和自然界的代价为前提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人类近五十年来对自然界的破坏超过了人类史以来二十万年的破坏。气候的变化成了当今全球最大的议题,争夺资源的战争将成为新能源革命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危机。这一切都是异化劳动造成的结果。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异化也部分地表现在:……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合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甚至对新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有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6 可见,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环境——自然界的严重的异化。这在今天仍然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 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异化的扬弃
马克思在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之后,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的真正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生存方式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真正的统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7 共产主义扬弃了资本主义下的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所以它在改变现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有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的逻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主义的发展阶段,此阶段自然支配了一切,人束缚于自然界,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通的物种罢了。二是人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此阶段人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支配和控制着整个世界。自然界完全听任人类的控制和摆布,自然界成了人满足自身永无止尽的私欲的工具和奴隶,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异化。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18 只有在这最后的发展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它消灭了私有财产,人对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占有、拥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失去了利己主义的性质,实现了人的本质的正真的复归。自然对人来说也不仅仅是“使用价值”上的意义,它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展现出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是自然的本色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对象化。所以共产主义的社会既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有尊重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它完成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既解放了人又解放了自然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3】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莫放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5】 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学术交流,2008,(6)
【6】 宋周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作者简介:任端军(1985-),男,贵州安顺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环湖公寓11栋115室联系电话:13163280969
李静(1985-),女,湖北十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环湖公寓10栋502室联系电话:1316329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