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应该如何去培养开发呢?下面本人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在备课时应勇于创新、寻求教学新途径
长期以来,由老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一直统治着课堂,因此,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迷信于教材,围绕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集转,甚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敢对教材作大胆处理。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表现为“少参与”“少思考”“少独立见解”。在《三角形的外角和》这节内容的备课中,我努力寻求新方法,决定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贯做法,先将整节课内容综合成几个要点,再融合到一道题目中,如下图,思考:图中的三角形各个内角、外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1与∠2、∠3之间、∠2与∠5之间、∠1、∠2与∠6之间等等有何关系?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甚至是一些书上没有出现的性质、结论,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结果,这道题一出示之后,学生们敞开思维,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将其中一些猜想进行归纳点评。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在尝试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要想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激起他们的兴趣。在《三角形的外角和》教学中,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和外角的度数,记下结果,然后请学生考老师:随便说出你所画的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或两个外角的度数,老师都能准确地猜出没说的第三个外角的度数。学生一听便疑惑不解:难道老师会法术,未卜先知?于是兴趣勃勃地举手发言:“老师,我画的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一个是90°……”“那与第三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是120°”。话音未落,我已随口答出,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问题让我答对了。这时,大家沸腾了,老师真神奇!惊叹之余,学生们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油然而生,跃跃欲试的心情早已浮现出来了。这样创设情境,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时,要注意两点:(1)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担心自己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而失去威信,也不要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而占用课堂时间太多,打乱教学计划,实际上,只要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能主动去学习,比起老师生硬地灌输知识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学会解决问题。(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问题,也不要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解决不了再由老师帮助解决。通过学生质疑、释疑深化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是指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做练习题“在△ABC中,如果∠C=4∠A,∠A ∠B=100°,那么∠A=
一、教师在备课时应勇于创新、寻求教学新途径
长期以来,由老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一直统治着课堂,因此,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迷信于教材,围绕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集转,甚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敢对教材作大胆处理。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表现为“少参与”“少思考”“少独立见解”。在《三角形的外角和》这节内容的备课中,我努力寻求新方法,决定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贯做法,先将整节课内容综合成几个要点,再融合到一道题目中,如下图,思考:图中的三角形各个内角、外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1与∠2、∠3之间、∠2与∠5之间、∠1、∠2与∠6之间等等有何关系?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甚至是一些书上没有出现的性质、结论,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结果,这道题一出示之后,学生们敞开思维,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将其中一些猜想进行归纳点评。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在尝试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要想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激起他们的兴趣。在《三角形的外角和》教学中,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和外角的度数,记下结果,然后请学生考老师:随便说出你所画的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或两个外角的度数,老师都能准确地猜出没说的第三个外角的度数。学生一听便疑惑不解:难道老师会法术,未卜先知?于是兴趣勃勃地举手发言:“老师,我画的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一个是90°……”“那与第三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是120°”。话音未落,我已随口答出,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问题让我答对了。这时,大家沸腾了,老师真神奇!惊叹之余,学生们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油然而生,跃跃欲试的心情早已浮现出来了。这样创设情境,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时,要注意两点:(1)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担心自己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而失去威信,也不要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而占用课堂时间太多,打乱教学计划,实际上,只要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能主动去学习,比起老师生硬地灌输知识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学会解决问题。(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问题,也不要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解决不了再由老师帮助解决。通过学生质疑、释疑深化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是指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做练习题“在△ABC中,如果∠C=4∠A,∠A ∠B=100°,那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