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幸福教育 科技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坛小学是全国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辽宁省科技教育示范校、沈阳市科技特色校。我校提出了“让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事情”的科技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从小就要像科学家那样会观察、会思考、会想象、会探索、会创造,追求真知、大胆实践、勇敢探究,用科技教育成就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
  一、构建“四位一体”科技教育体系,打造科技特色品牌校
  (一)学校高度重视,为创新夯实基础
  我校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并立足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优秀学生。研究制定科技发展目标,即“人人动手,个个参与”,以课堂主渠道为依托,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将科技创新活动在全校全面铺开。
  我校成立科技教育工作促进委员会,由校长主要领导,专家任顾问,书记主抓科技教育工作,成员有科技辅导员、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共百余人。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由领导带动全体教师,由学生辐射到家庭。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带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得到了每一位家长的支持。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创新营造空间
  我校面向每一名学生开展科技活動,既有普及项目又有特长的培养。每年组织举办一次历时一个月的科技节,开展小发明、纸飞机、科幻画、机器人、创意金点子等比赛,要求全校学生参加“三个一”活动,即听一次科普讲座,参加一项科技活动(或比赛),发明制作一件作品(或上交一份手抄科技笔记)。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节营造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专家悉心指导,为创新锦上添花
  我校聘请了专职科技教育顾问——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文中强老师,带领辅导员一起出谋划策,为全校师生、家长作讲座,为学生上课,使全体师生和家长了解到:科技创新就在身边,只要留心生活的一些小事,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会发现一些小窍门、解决一些小困难、产生一些新方法和新事物,这就是创新。
  (四)家长全力配合,为创新提供保证
  学生的发明创造离不开家长在思想、理论和动手方面的支持。我校积极与家长联系,以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家长会、吸纳家长参加促进委员会、举办科技开放周活动等方式,使家长了解活动的目的及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有了浓厚科技氛围、名师的专业指导和家长的支持,学生最终呈现出现了空前的创新热潮。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中得以培养,学生最终呈现的方案和作品令人刮目相看。学生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肯于动脑发现问题,并形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深藏的潜力得以发掘,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得以激发。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点,并给予适当加以引导,使其成为发明、创造的契机。
  二、创新科技活动载体,丰富科技教育内容
  (一)“ODI工坊”
  科技教育的宗旨是以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主动认识自然,积极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观察、分析、探究、实践等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我们确立的“让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事情”的科技教育理念,就是基于此理念提出的。旨在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学会观察—思考—想象—探索—创造,像科学家那样追求真知、大胆实践、勇敢探究;旨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信念、行为的自主发展。我们把“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出发点,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拓展为载体,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ODI工坊”,其中包括:“鲁班工坊”“生命科学”“结构创意坊”“电磁俱乐部”“声光俱乐部”“动漫俱乐部”“3D打印”“机器人俱乐部”“激光雕刻”“四驱车俱乐部”“小发明家俱乐部”“创意魔方”“动画制作”“魔幻五子”等共28个工坊(俱乐部),每周活动一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工坊(俱乐部)里动手动脑,其乐融融。我校还为在工坊(俱乐部)里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省市各级选拔赛,使优秀选手脱颖而出,并在全国各项赛事中摘金夺银。
  (二)“杏坛杯”科技节
  我校每年组织一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杏坛杯”科技节,历时一个月,在科技节启动仪式上部署活动内容和要求,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科技节中,有科普专家生动的报告,有“科普大篷车”请进校园,学生还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各项比赛,如科幻画、创新方案、七巧板、讲科学家故事、航模、车模等。在科技节闭幕式上,我校还隆重表彰取得成绩的学生。
  我校在几年的科技节中共收集科技发明方案10000多项,科技发明作品200多件,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等3000多份。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节,营造了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为学生搭建了创新的舞台,把创新意识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内心。
  三、关注科技创新,培养环保意识
  当下,科技创新受到持续关注,我校作为科技特色校,立足学校阵地,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环境意识,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加大资金投入,我们每年都增添科技设备,为科技校本课程、科技活动、科技大赛提供物质保证。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节能我先行”的“四小”系列活动,即“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技巧”,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体验生活,通过家庭生活实践、校园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生活实践,提出自己在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的设想。我校收集到学生上交方案1200多件,精选出了优秀方案,并帮助学生制作作品,如跑步式节能洗衣机、高效节能循环水壶、洗手池节水新阀门、立式风帆发电装置、太阳能高压雾化节水龙头等。
  2009年3月18日,我校推荐13项作品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新能源展览会”。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学生发明者,我们的作品赢得了与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给予了采访和报道。我校推荐的13项作品全部获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发明的“跑步式洗衣机”获得了铜奖。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做事情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科技教育成就未来幸福人生,我们将在科技教育的征程上继续努力求索,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让创新的智慧闪光。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在青少年中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大计、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如何提升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全学科育人?本文以统编教材《道德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项目化学习具有“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等特征。
摘要:地方资源是学生长期生活区域中各类资源的总和,其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共生共融,对于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家国情怀的厚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地方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之中,是实现历史课程综合化发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地方课程资源按照环境属性不同可划分为自然地方课程资源、人文地方课程资源、社区地方课程资源三类。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资源,教师需处理好地方资源与教材内容间的关系,把握每种课程资
数学思维能力具有稳定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突破口。学生具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自主学习中事半功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教学目标之一。作为教師,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优化问题情境,激发数学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
“零起点教学”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不拔高、不抢进度、不赶速度,有些教师却曲解了“零起点教学”的含义,认为“零起点”就是一刀切从“零”开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正视学生原有的不同起点,尤其要关注他们已学知识和生活经历,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深度学习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学习的有效模式,实现学生品德的真实成长,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课程特点,引发深度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在把握学科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学习的路径。  (一)立足生活,唤醒学习  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并且要追求“胸有成竹”的三重境界:一是整体把握,体现本质,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二是雕琢细节,促进生成,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引发思维间的碰撞,抓住疑问深化思维,借助突发事件创造认知生长点;三是发展内涵,提升品质,让学生循环经历“动手实践—数学思维—迁移应用”的过程,在长期的体验感悟后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整体把握;动态生成;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小学生需要具备和掌握一定的基础计算能力及数学学科思维能力.”计算是小学阶段最基础和最常用的学科技能之一,是学生必须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线,提倡利用多种有效策略进行教学创新。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以指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推动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以强身健体、了解体育文化与精神为主要目标,要求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指导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健康生活理念、良好思想品行。在学业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动了我国美育课程研究向内涵深化阶段发展。培智学校作为我国学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积极以美育人,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施过程中,培智学校应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工具为媒介、以内容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引领学生逐步达成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