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问题所在,农民市民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和全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除城乡差别,确保社会稳定。但目前我国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本文就这些障碍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市民化;障碍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代表,具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有着更高的教育水平、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具有更具现代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够促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城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让农民不但实现地域的转移和职业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实现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让农民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一、农民市民化的意义
(一)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研究发现,农村消费需求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消费结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物质和精神追求得到了提高,他们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增长,进城的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城市就业,工作稳定,收入持续增长,慢慢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代化水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可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受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向城市的转移,流出去的农民可以依靠城市非农产业的就业,增加收入;没有流出去的农民可以依靠流出去农民置换出来的土地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农民市民化可以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转变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一)户籍制度障碍。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分成极不平等又很难逾越的两大社会阶层,在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和防止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极大地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虽然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已经进入城市并长期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只是实现了地域和職位的转变,没有城市户口,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权利之外,在公共资源、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心中产生不满,不能真正实现向市民化的转变。
(二)土地管理制度的障碍。为了确保农村的稳定,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规定,农民对农村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自由买卖和转移。农民在农村拥有的一片土地和一所宅子是他们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保障,是他们全部生活与生命力之所在,在城市落户意味着农民要无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他们将失去在农村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原有权益,而且农民还会担心进城以后居住城市的成本过高而难以真正在城市安家,担心被城市居民排挤,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不公平的待遇。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对进城敬而远之,不愿意冒然地盲流于城市或者是又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三)社会保障制度障碍。进城务工的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居住分散,法律意识淡薄,在社会保障方面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而且还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农民进城务工,企业不依法与农民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农民缴纳社会保险,农民往往加班加点为企业生产但企业却不按时发放工资、随意拖欠克扣农民的工资,让农民长期处于危险的工作岗位却不按要求给农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休息休假的权利也得不到保证,农民失业后没有失业补助。农民进城考虑最多的就是是否有稳定的收入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是事实上政府保证不了进城的每一个农民达到他们的预期,农民过不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四)就业制度障碍。1957年发布《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之后,我国各地城市在劳动就业制度中存在着很多的限制条件和歧视政策。很多企业明文规定不招收由农村流进来的劳动力或者是优先聘用城市劳动者,让城市居民先就业然后再考虑农村来的农民,即使有些企业内部存在着一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但也大都从事着又脏又累又苦而又工资水平低的行业,很多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企业也很少给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没有设立专门协调、统筹、指导农民培训的机构,也没有就业服务主旨管理机构和职业中介网络,更没有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农民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无法在城市定居,市民化进程遇到障碍。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平理念。目前,全社会对农民市民化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农民进城后挤占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影响到了城市市容,带来社会的混乱,但是农民进城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加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刺激了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农民市民化进行大力地宣传和教育,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二)推进制度改革,消除制度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尽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同城同籍;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依法保护农村流动人口的土地权益,消除他们进城后的后顾之忧;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保制度,把进城的农民统一纳入城镇的社保体系之中,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三)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农民市民化能力。稳定就业是农民市民化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智力型劳动者。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者大都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综合素质不高,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一点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政府要加强引导,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各种广泛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和更加宽广的就业平台,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2]徐学庆.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民市民化[J].领导参考,2013(12).
[3]贾瑞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市民化;障碍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代表,具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有着更高的教育水平、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具有更具现代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够促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城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让农民不但实现地域的转移和职业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实现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让农民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一、农民市民化的意义
(一)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研究发现,农村消费需求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消费结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物质和精神追求得到了提高,他们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增长,进城的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城市就业,工作稳定,收入持续增长,慢慢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代化水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可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受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向城市的转移,流出去的农民可以依靠城市非农产业的就业,增加收入;没有流出去的农民可以依靠流出去农民置换出来的土地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农民市民化可以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转变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一)户籍制度障碍。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分成极不平等又很难逾越的两大社会阶层,在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和防止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极大地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虽然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已经进入城市并长期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只是实现了地域和職位的转变,没有城市户口,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权利之外,在公共资源、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和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心中产生不满,不能真正实现向市民化的转变。
(二)土地管理制度的障碍。为了确保农村的稳定,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规定,农民对农村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自由买卖和转移。农民在农村拥有的一片土地和一所宅子是他们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保障,是他们全部生活与生命力之所在,在城市落户意味着农民要无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他们将失去在农村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原有权益,而且农民还会担心进城以后居住城市的成本过高而难以真正在城市安家,担心被城市居民排挤,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不公平的待遇。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对进城敬而远之,不愿意冒然地盲流于城市或者是又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三)社会保障制度障碍。进城务工的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居住分散,法律意识淡薄,在社会保障方面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而且还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农民进城务工,企业不依法与农民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农民缴纳社会保险,农民往往加班加点为企业生产但企业却不按时发放工资、随意拖欠克扣农民的工资,让农民长期处于危险的工作岗位却不按要求给农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休息休假的权利也得不到保证,农民失业后没有失业补助。农民进城考虑最多的就是是否有稳定的收入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是事实上政府保证不了进城的每一个农民达到他们的预期,农民过不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四)就业制度障碍。1957年发布《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之后,我国各地城市在劳动就业制度中存在着很多的限制条件和歧视政策。很多企业明文规定不招收由农村流进来的劳动力或者是优先聘用城市劳动者,让城市居民先就业然后再考虑农村来的农民,即使有些企业内部存在着一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但也大都从事着又脏又累又苦而又工资水平低的行业,很多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企业也很少给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没有设立专门协调、统筹、指导农民培训的机构,也没有就业服务主旨管理机构和职业中介网络,更没有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农民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无法在城市定居,市民化进程遇到障碍。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平理念。目前,全社会对农民市民化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农民进城后挤占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影响到了城市市容,带来社会的混乱,但是农民进城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加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刺激了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农民市民化进行大力地宣传和教育,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二)推进制度改革,消除制度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尽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同城同籍;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依法保护农村流动人口的土地权益,消除他们进城后的后顾之忧;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保制度,把进城的农民统一纳入城镇的社保体系之中,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三)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农民市民化能力。稳定就业是农民市民化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智力型劳动者。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者大都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综合素质不高,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一点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政府要加强引导,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各种广泛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和更加宽广的就业平台,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2]徐学庆.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民市民化[J].领导参考,2013(12).
[3]贾瑞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