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就会被什么东西强烈地牵动一下。我很想对他们说“谢谢”,实际上更应该说一句“GOD BLESS YOUALL”,虽然我自己并不相信世上有“主”。
第一次是1995年刚过中秋节,我搭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去美国旧金山。上了机刚坐下,就发现前后左右有好几对带着婴儿的父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男女,看上去三十来岁,引起我好奇的是,他们怀抱的孩子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女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些报道,说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到中国领养孤儿,莫非他们就是? “是的,我们这个旅行团都是到中国领孩子的”,坐在我旁边的那对夫妇面露喜色地回答了询问。这些一岁多点的孩子不吵不闹,每张小脸都圆润通红,不多久就偎在“洋妈妈”、“洋爸爸”的胸前入睡了。十来个小时的飞行途中,个个都乖得出奇,也许他们知道明天就会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两年后的秋天,我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访国企改革,在广州西关一个商场里面吃年饭时,又遇到一个来自美国的“领养团”。他们刚到湖南湘潭认领了自己的孩子,下午就要经香港回家了。他们背着背囊,穿着运动鞋,和我们一起吃“比萨”。还有两个六七岁的孩子同父母一起来中国,很兴奋地把才认识两天的新妹妹指给我看。可见他们的父母并非不能生育,而是想再领养一个孤儿,一个大洋彼岸的孤儿。
退休的台湾记者吴铃娇在广州机场也曾见到一群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人,共16对。她后来在文章中说:“这幅场景比我旅行过的长江黄山更壮阔、更美丽的他们中的史蒂弗夫妇来自伊利诺伊州。他们从互联网上知道如何领养中国孩子后,就向北京驻华盛顿大使馆提出申请,很快就收到深圳孤儿院寄来的资料。看着照片,他们挑了一个最强壮的男婴——十个月大的“强强”。经两国大使馆审核,他们按照通知的日期到华盛顿与其他父母会合,一起出发。在深圳,他们同未来的养子共同生活了两个星期,一边相互熟悉,一边作健康检查,办理法律手续。他和妻子不愿生育而愿领养,理由是“你不觉得这个世界人口已经太多了吗?”
后来我又遇上两个“领养团”,但都不是美国人。去年九月休假时,曾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一游,见到荷花池旁的树阴下,还有那镶嵌着碑文的长廊里,一对对来自西班牙的父母正在为他们的中国孩子喂奶换尿布。今年四月底,我去湖北武汉“开讲”,在一家饭店餐厅里见到一群法国来的“洋爸爸”和“洋妈妈”,一边吃早餐,一边逗弄着孩子,若不是肤色和头发的差别,旁人决不会想到他们几天前还不是一家人。
这些不知生父生母为谁、可能连出生日子都不清楚的中国孩子,今天已经是美国人、西班牙人或者法国人,但他们同中国的血缘关系仍然没有切断。甚至,他们的父母都因为这样的连接,而对中国产生特殊的兴趣和感情。据说,美国一些领养中国孩子的父母已经建立团体,定期聚会交流。早几年有人跑到美国渲染中国的孤儿院如何虐待儿童,就激怒了这些领养中国孤儿的父母,因为此类指控不仅与他们在中国的所见完全不同,而且更是对他们子女的侮辱。
中国媒体一般不会高调投身外国人领养孤儿的事情,毕竟这说不上有什么光彩。但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心人,让成千上万的中国孤儿有了温暖的新家,让他们得到了父母的爱,我们不应该衷心感谢他们,为他们孩子的未来祝福吗?
第一次是1995年刚过中秋节,我搭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去美国旧金山。上了机刚坐下,就发现前后左右有好几对带着婴儿的父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男女,看上去三十来岁,引起我好奇的是,他们怀抱的孩子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女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些报道,说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到中国领养孤儿,莫非他们就是? “是的,我们这个旅行团都是到中国领孩子的”,坐在我旁边的那对夫妇面露喜色地回答了询问。这些一岁多点的孩子不吵不闹,每张小脸都圆润通红,不多久就偎在“洋妈妈”、“洋爸爸”的胸前入睡了。十来个小时的飞行途中,个个都乖得出奇,也许他们知道明天就会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两年后的秋天,我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访国企改革,在广州西关一个商场里面吃年饭时,又遇到一个来自美国的“领养团”。他们刚到湖南湘潭认领了自己的孩子,下午就要经香港回家了。他们背着背囊,穿着运动鞋,和我们一起吃“比萨”。还有两个六七岁的孩子同父母一起来中国,很兴奋地把才认识两天的新妹妹指给我看。可见他们的父母并非不能生育,而是想再领养一个孤儿,一个大洋彼岸的孤儿。
退休的台湾记者吴铃娇在广州机场也曾见到一群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人,共16对。她后来在文章中说:“这幅场景比我旅行过的长江黄山更壮阔、更美丽的他们中的史蒂弗夫妇来自伊利诺伊州。他们从互联网上知道如何领养中国孩子后,就向北京驻华盛顿大使馆提出申请,很快就收到深圳孤儿院寄来的资料。看着照片,他们挑了一个最强壮的男婴——十个月大的“强强”。经两国大使馆审核,他们按照通知的日期到华盛顿与其他父母会合,一起出发。在深圳,他们同未来的养子共同生活了两个星期,一边相互熟悉,一边作健康检查,办理法律手续。他和妻子不愿生育而愿领养,理由是“你不觉得这个世界人口已经太多了吗?”
后来我又遇上两个“领养团”,但都不是美国人。去年九月休假时,曾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一游,见到荷花池旁的树阴下,还有那镶嵌着碑文的长廊里,一对对来自西班牙的父母正在为他们的中国孩子喂奶换尿布。今年四月底,我去湖北武汉“开讲”,在一家饭店餐厅里见到一群法国来的“洋爸爸”和“洋妈妈”,一边吃早餐,一边逗弄着孩子,若不是肤色和头发的差别,旁人决不会想到他们几天前还不是一家人。
这些不知生父生母为谁、可能连出生日子都不清楚的中国孩子,今天已经是美国人、西班牙人或者法国人,但他们同中国的血缘关系仍然没有切断。甚至,他们的父母都因为这样的连接,而对中国产生特殊的兴趣和感情。据说,美国一些领养中国孩子的父母已经建立团体,定期聚会交流。早几年有人跑到美国渲染中国的孤儿院如何虐待儿童,就激怒了这些领养中国孤儿的父母,因为此类指控不仅与他们在中国的所见完全不同,而且更是对他们子女的侮辱。
中国媒体一般不会高调投身外国人领养孤儿的事情,毕竟这说不上有什么光彩。但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心人,让成千上万的中国孤儿有了温暖的新家,让他们得到了父母的爱,我们不应该衷心感谢他们,为他们孩子的未来祝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