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照镜子”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kto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文月刊》2021年2月上原创版刊发的唐汇寅先生撰写的《脸丑怪镜子》,是一篇好杂文。作品由镜子的发明者嫫母重德、不自惭形秽——面相长得丑,到唐太宗常保“三镜”从善如流,进而引申某些违法乱纪之掌权者,脸丑怪镜子欲盖弥彰,对其负面心态的鞭挞、批判可谓入木三分。笔者读后颇受启发,由此联想到作为中老年人,“照不照镜子”的话题。
   据新华社报道,在世最年长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匈牙利老人阿格奈什·凯莱蒂,2021年1月9日迎来百岁生日。法新社报道,这名昔日体操健将在布达佩斯家中接受采访时说:“我感觉良好,但是我不照镜子,这是我的秘诀,这样我就一直年轻!”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艾青曾写过一首《镜子》:“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为真实,绝不隐瞒缺点……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作者以极其精炼的笔触,一方面赞扬了镜子敢于直言的勇士品格,另一方面又刻画了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的种种扭曲心态。
   照镜子,一是面对真的镜子,一是照隐形的镜子——折射某种心理取向,其思维方式不同,其照后的效果各异。
   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照镜人形象的古诗,莫过于唐朝李白所作的《秋浦歌》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该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到极致的样子。李白这首诗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唐王朝政治走向腐败,诗人对局势深感忧虑。前两句,是因为“愁”,白发才长得这样长;后两句表面看,是诗人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犯愁,其实他是在担忧大唐王朝的命运,诗中蕴含家国情怀。
   在古代文人中,曾子也是一个很会照“隐形镜子”的人。他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上三省之“古镜”,直至今日,经常“照一照”,于我们交友为人、爱岗敬业、诚信经营乃至终生学习,仍有借鉴意义。
   话又说回来,到底我们中老年朋友该不该经常照镜子呢?怎么照镜子?窃以为,该照的,要常照;不该照的,要少照。不照“惧生白发”之镜,以防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嗟叹;不照“杞人忧(皱)纹”之镜,以防滋生老之将至的忧虑;不照“多愁善感”之镜,以免产生悲观情绪。常照“慎独”之镜,以养成洁身自好的品行;常照“见贤思齐”之镜,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常照“知足常乐”之镜,心宽体胖旷达无忧;常照“忠厚传家”之镜,履行好教育晚辈的责任;常照“三省”之镜,为子女树立做人的好榜样。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匈牙利百岁老人阿格奈什·凯莱蒂忘记年龄、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不啻是值得我们中老年朋友借鑒的一面健康养生、颐养天年的镜子。
其他文献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为官者,特别是官阶较高有权有势之人,不管他在职在位是好是坏,只要退休“软着陆”,退休后定能过上“人上人”的日子。而在有的官员看来,哪怕是自己在岗在位碰了“红线”,到退休时还没“东窗事发”,退休后就可平安无事,安享晚年,过天伦之乐生活了。上述的看法和想法若是在以前也许没人质疑,可如今这种看法和认识却不合时宜,成了“老黄历”。   最近笔者触网,就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退休6年后,中国
期刊
提到“官僚主义”,人们可说是“老相识了”。“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随着官场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官场的发展而“成长”。人们与之斗争,一直是“斗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起“电子化官僚主义”,可能好些人还较为眼生,甚至还未听说过。它是何物?要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还是让我们先看看前些时日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名为《基层干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群“绑架”:上班要带五六部手机》的报道吧!
期刊
吃过早饭,黄大妈穿上薄外套,去菜市场买菜。   坐35路,12站后,到东门站下,转12路,坐5站,到西直门下,再步行400多米,就到西郊菜场了。黄大妈家附近就有一个菜场,不过,那个菜场的菜贵一点,而这个菜场的菜便宜一些,似乎也新鲜一些。黄大妈办了老年卡,坐车免费,只是来回路上差不多要多花一个半小时。黄大妈觉得是值得的。   在常买菜的那家摊位,黄大妈挑好了青椒、白菜、萝卜、西蓝花,交给摊主过秤
期刊
家门口新开工一条地铁,直到即将开通,我才从手机上看到信息。一关注便来了问题,每天躺到床上,都能隐约感到来自远处地下机器运转的声响。心里默念,一定是地铁工人在加班加点。每每不禁感慨,这个城市有多少你看不到身影的建设者,有多少没日没夜的奉献者。   地铁开通了,那熟悉的声响,每天晚上还是可以听到!难道是地铁来回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奇怪的是,晚上11点以后,地铁应该停止营运了,那声音依稀还在!!儿子寒假
期刊
握手,也许是当今人际交往最常见的礼节。老夫活这几十年,虽不像达官名人那样握手频繁,曾也握过形形色色人的手。握手的感觉千差万别,那“手法”似乎有这样几种。   象征型。或叫应付型。这是社会交往中,最常见的握手了。或大庭广众之中的团体交流,或街头路遇半生半熟的人,或某种会议虽不认识但却同时参会的人,出于礼貌,或主动握,或被动握,用力的大小,不紧不松,不温不火,握到为止,应付而已。没有特殊关系的男女之
期刊
读了姜胜群先生《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笔者想起了一个故事: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邀请当时已经退位的小皇帝溥仪到家中做客。当其给溥仪展示自己珍藏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假的。王国维不服,凭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他不相信这些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古董是假货,何况,小皇帝并没有仔细
期刊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人凭什么用“狗”来骂人?》的文章,大意是说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人类怎么能用“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这类的说法来骂狗或含沙射影借狗骂人呢?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们几乎随处可以听到,不过我对于这句话只赞成一半。不管是从“人类”这个群体上还是从“狗”这个群体上来说,“狗”毫无疑问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我们知道,每个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从物种上来说,狗
期刊
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当中,都存在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现象:但凡大BOSS,真正最倚重、最放心的往往都是没有文化出口成脏的大粗人。  大BOSS自己是粗人,喜欢用粗人甚至只喜欢用粗人,这倒也吻合惺惺惜惺惺的常情,因为有学问有教养的“细人”本来看着就烦人,而且还反衬出自己的谫陋与粗鄙,怎么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第一个草民皇帝刘邦,就抢过儒生的帽子来往里面撒尿,说到底其实就是权力对文化的示威。  但大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刊登的杨建业先生《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若按我平时欣赏文艺作品的角度,这篇文章我是不会阅读的,不是写得不好,而是类似风格的作品太让人伤神。比如,我一直喜愛看电影,但有几类电影我明确说不:惊悚类、悲情类……原因是我看电影为的是放松、休闲……《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我几乎流着眼泪看完,文中引述的那个小女孩的故事,实在太令人感伤了。   我们大都会为人父
期刊
一名30多岁的小学教师,晕倒在了课堂上……   她是我的一个学生,任教10余年,努力肯干,积极向上,学生和家长都称她是好老师。我去看望,她爱人迎上来,她缓缓而出:“好多了,今天要上班去,他非不让。您知道,学生还等着我呢!”她爱人从书桌上取来台历递给我:“您看看,这是她每天干的事!”并说:“每天半夜两点都睡不了!”   我接过来,上面记的密密麻麻:   第一天,去社区宣传创卫并随之查卫生;给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