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是课程权力的一次重新分配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dy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说的“新课改”,是特指2001年由教育部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有几大亮点是我非常看重的。
  一是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很明确,设想的目标很值得追求。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增强课程内容的贯通性和综合性。比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三是在课程开发与管理、学业成绩评定、教材编写与出版等方面增强了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比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初中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要求高中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
  四是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有政府在财力、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有教育官员、校长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更难得的是出现了以“钟王之争”为代表的深入持久的学术争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2004年发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思潮》一文,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提出质疑,指出新课改存在着轻视知识的思潮,认为新课程改革“对现行的教育、教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全面进行批判乃至否定……无条件地(不理会社会现实、轻视知识教育)追求学生个人发展;把情感、意志提到第一位;不重视学科、书本知识,强调个人经验;主张探究、发现和活动教学而贬低传授、接受特别是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弱化教师职能”,说“新课改脱离实际,从概念出发,从理想出发”。该文试图为应试教育正名和辩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很快发表了《发霉的奶酪》一文,从教育价值观、知识教育、继承与借鉴、理想与现实等方面进行回应和批驳,认为王策三的文章是凯洛夫教育学的阴魂未散尽,他认为建国初期把凯洛夫教育学作为一块诱人的“奶酪”迎了进来,今天应当义无反顾地摒弃这块发了霉的“奶酪”。
  五是主流的教育话语和范式发生了转换。从以“教学论”话语为主,转换到以“课程论”话语为主。在“教学论”话语和范式之下,“课程”不过是指“教学内容”而已,而在“课程论”话语和范式之下,“教学”却属于继“课程规划”之后的“课程实施”。在“教学论”时代,教师主要思考的是“如何有效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的选择方面,多数情况下无权决定或不去考虑“教什么”和“学什么”;在“课程论”时代,教师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是“课程实施者”,还可以是“课程开发者”,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了“课程资源”意识和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行为,与之相应的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很多中小学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杰出的课程专家。
  在我看来,新课改就其“初心”而言,是课程权力的一次重新分配。不论就改革目标和课程方案,还是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来说,新课改有一个虽未明言却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基础教育课程从“集权”走向“分权”。不忘初心,持续推进,假以时日,我相信新课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论对中国教育,还是中国社会进步,都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开学季,如何省心省力省事省钱地营造校园新气象,这里总有一点内容给您启发。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学年,相信很多学校都会使出新的招数。但是,受视野、时间、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所营造的校园新气象或许缺乏全方位思考,未能形成系统策略。那么,校园环境设计师对此有何建议? 本刊采访了“全国最美校园100评选活动”的广东省承办方——广州市学园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听听设计师们是怎么说的。  新视觉  总体来
期刊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强调文化引领与落实到课程是广东省广州市推动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显著特点。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市在学校特色发展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由此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6年11月,经专家评审和领导小组审议,确定了广州市第六批普通高中特色 课程重点立项与次立项名单。即从2011年底启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 2012年开始首批建设至今,全市共有99所普通高中学校的特色课程
期刊
创客教育,以动手动脑造物为中心,它独立于应试教育之外,又严格区别于传统的素质教育,是造物主义引导下的素质教育新形态。在此意旨下,创客教育究竟为何物,它的产生与时代及环境有何关联,它的出现对当下教育具有哪些变革性意义?为此,我们对两位业界名家进行了如下专访。  谢作如,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大会联合发起人,浙江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温州创客空
期刊
历史不容遗忘,校史馆的设计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为了增强办学自信,提升文化底蕴,很多学校喜欢追根溯源,让原本不长的办学历史摇身一变,百余年、二百余年,甚至更久远。对学校的特色与品牌发展来说,能够从校史中探寻学校文化脉络,挖掘相关教育资源,自然是越丰富越好。同时,了解学校的兴衰荣辱及其背后原因对每一任管理者,乃至普通师生都具有借鉴之用。然而那些口耳相传的历史,只能称之为“野史”。真正的历史理当传承有
期刊
开学第一天便收到与众不同的惊喜,这样的开学典礼最让人印象深刻。  “开学典礼不但是学校的课程,而且是关键的课程”。过去很多学校的开学典礼内容形式单一,大多数学生对开学典礼的意义理解不深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很多学校开始转变做法,从教学需求、情感需要、形式创新等角度去设计开学典礼。下面这些学校的开学典礼,把天时、地利、人和融进开学典礼的创意设计中,做到形式新颖、仪式感强、参与度高、师生皆喜欢的
期刊
2016年12月2日至4日,广交会琶洲展馆聚集了华南地区500多个优质教育品牌,来自教育界、科技界、互联网界、创投界的企业领军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共谋发展。作为华南地区最大、产业链最全面的教育博览会,第三届(广州)国际教育博览会由广州市商务委、广州市教育局、羊城晚报联合主办。与往届不同的是,为提升全省中小学校服的时代气息,推进素质教育,展现区域教育特色,本届博览会联合广州市服装行业协会举办了首届广东
期刊
郑杰观点  “个性越鲜明越易出名。”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足够简约,它就是名校。”  “校长要学会在教育的边缘地带行走。”  “校长要做先驱但不要做先烈。”  《学校品牌管理》:您认为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名校长?名校长有哪些特点?  郑杰:名校长不是一般胜任的或者是优秀的校长,从外部上看,名校长身上一定有一种吸引力在那里,这个东西大概就叫气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校长往那一站,就有气场,气场得大
期刊
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通过技术,教学有了更多的互动机会,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学生,我们过去一直期望的因材施教也能变成现实。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更新,教师要紧跟技术变革的趋势,驾驭技术,并让技术成为课改的利器,首先就要对新技术、新应用有更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在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题为《微课,未来教室——如何向新技术要资源》的报
期刊
第十三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召开期间,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副校长陈铁军的专题报告详细地介绍了该校颇具童趣的国学校本课程,令人眼前一亮!而在会后的专访中,她对学校文化的见解同样精彩。  《学校品牌管理》: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是好的文化?  陈铁军: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性存在。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指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确的文化导向、良好的文化机制与氛围,以及所突出的文化成果和较强的文化辐
期刊
课改需要品牌,那是困局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希望,而第13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12月9-11日,广州)课改英雄和课改专家们不仅给我們希望,还将给我们策略和方法!  课改就是在办学理念指引下对课程的加减乘除?广州的沙面、山东的乐陵、重庆的谢家湾、成都的芳草小学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比北京十一学校还老40年(或229年)的广州第十一中学恢复校名“南海中学”,由此找到了文化和历史自信,“致远教育”理念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