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小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个性及个性化作文的理解,着重探讨了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写;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理念和实践上走入了歧途。受此影响,学生的作文现状还是不够乐观,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曾通过座谈、访问等方式对小学生的作文状况进行过比较细致地了解,结果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很被动。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作文很难达到“真情实感,内容具体”的要求。这一状况是与长期的应试教育分不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忙于灌输,为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增加了太多的束缚。而学生疲于接受,挖空心思,无病呻吟,表现在:作文主题轻浅甜腻,千人一面;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语言千人一腔,老套陈旧。究其根源,就在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认识规律,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6年级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材料写出代表自己思想和情感特色的创新型文章,即要求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可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已迫在眉睫。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里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如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趣、思绪等;写作风格得以充分体现:如他们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及写作习惯上的优势。”简单地说,个性化写作就是学生能写真实的文章,进行自主地写作,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真实”“自主”“创新”是个性化写作的基本内涵。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独特的看法,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选用自己擅长的语言,不受外部因素过多的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所谓创新,就是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还是语言运用都不墨守成规,而是敢于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生要形成写作个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个性心理及其思维的活跃程度。思维受到束缚,就无从谈个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就使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个性才难以显现。维纳认为,“对个性的限制将使人类在未来的偶发事件面前丧失应付的能力,从而危及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个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家庭、社会等)的影响而存在着个体差异。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凡是优秀的作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从宏观上看,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等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
同时,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幼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作文过程中,他们的身心逐步趋向成熟,其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在感知方面也慢慢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全面性和深度性,逻辑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他们意志的自觉性不断加强,目的性日益明显,情感丰富强烈,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争论,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喜欢创造性地抒写自己的情感。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具备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感人至深的力量,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作文个性”。有了个性,文章才会有自己的特色。
总之,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既然每一个“我”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谁也不能代替,那么,充分鼓励学生挖掘自我的潜能,写出负载丰富个性,充满真挚情感的文章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进行作文改革时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学生文章个性化的形成不是光喊几声口号就能解决的,就像一块块的璞玉,需要教师精心地打磨,才能闪烁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年版
[4]张德:《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写;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理念和实践上走入了歧途。受此影响,学生的作文现状还是不够乐观,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曾通过座谈、访问等方式对小学生的作文状况进行过比较细致地了解,结果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很被动。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作文很难达到“真情实感,内容具体”的要求。这一状况是与长期的应试教育分不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忙于灌输,为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增加了太多的束缚。而学生疲于接受,挖空心思,无病呻吟,表现在:作文主题轻浅甜腻,千人一面;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语言千人一腔,老套陈旧。究其根源,就在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认识规律,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6年级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材料写出代表自己思想和情感特色的创新型文章,即要求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可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已迫在眉睫。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里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如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趣、思绪等;写作风格得以充分体现:如他们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及写作习惯上的优势。”简单地说,个性化写作就是学生能写真实的文章,进行自主地写作,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真实”“自主”“创新”是个性化写作的基本内涵。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独特的看法,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选用自己擅长的语言,不受外部因素过多的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所谓创新,就是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还是语言运用都不墨守成规,而是敢于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生要形成写作个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个性心理及其思维的活跃程度。思维受到束缚,就无从谈个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就使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个性才难以显现。维纳认为,“对个性的限制将使人类在未来的偶发事件面前丧失应付的能力,从而危及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个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家庭、社会等)的影响而存在着个体差异。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凡是优秀的作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从宏观上看,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等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
同时,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幼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作文过程中,他们的身心逐步趋向成熟,其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在感知方面也慢慢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全面性和深度性,逻辑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他们意志的自觉性不断加强,目的性日益明显,情感丰富强烈,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争论,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喜欢创造性地抒写自己的情感。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具备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感人至深的力量,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作文个性”。有了个性,文章才会有自己的特色。
总之,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既然每一个“我”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谁也不能代替,那么,充分鼓励学生挖掘自我的潜能,写出负载丰富个性,充满真挚情感的文章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进行作文改革时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学生文章个性化的形成不是光喊几声口号就能解决的,就像一块块的璞玉,需要教师精心地打磨,才能闪烁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年版
[4]张德:《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