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白领顾客进店只买了一盒烟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的顾客跑到店里来,就买了一件商品,就算是那些极有购买力的顾客,也可能只是买了一瓶酒,一盒烟。久而久之,你终将失去这些顾客。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曾提到:
  假如你通过某超市的数据分析发现:客单价高于80元的顾客,最关注的前三样商品是红酒、化妆品和熟食,而客单价低于20元的顾客最经常购买食用油、米和主食,那你就可以借助于红酒或熟食的促销来吸引更多的重点顾客(参见本刊渠道版9月号)。
  但问题是:做促销,拉来顾客,如果只是塞给他一个打了折、毛利降低的商品,那还是体现不出我们的管理功力。另外,重点顾客中也分为很多种类,例如具有不同生活习惯的顾客,他们对不同促销商品的敏感度也不同,完全可能使你的促销“无的放矢”。
  在促销活动中,你还会发现以下问题:
  1.你促销的单品根本打动不了顾客,尤其是高客单价顾客;
  2.60%的顾客跑到店里来,就买了一件商品,就算是吸引来高客单价顾客,他们也可能只是买了一瓶酒,一盒烟——总体来看,你的销售额还是没有提升多少;
  3.高客单价顾客对促销很少的单品种类并不满意,他们觉得只为了一种产品来跑一趟很不值,于是就近购买了事;
  4.高客单价顾客往往不光看重商品,他们对购物环境、人员服务等都有要求,不好的购物感觉会让他们失望。
  本文主要关注前两个问题。
  
  一手拉,一手就要推
  
  如果做某个单品的降价促销,就一定要想着用另外一个或几个单品去配合。也就是说,有“拉”来顾客的商品,就一定要有“推”向顾客的商品——这应该成为一条法则。
  但不是每家零售商都能照这个法则去做。首要原因是意识问题,即认为用低价把顾客吸引到店里就可以了,至于顾客进来后会怎么挑选商品,那似乎是顾客和老天爷才知道的事情——“寻找关联商品?太累了吧,还不如把精力放到促销过程管理上去呢!”
  其次,是卖场组织问题,因为各个品类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种商品在卖场中的陈列位置和陈列方法也不一样,如果要整合,无论对于领导还是员工,都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尤其是要改变陈列位,那种繁杂和劳累会让一些人却步。
  最后,是方法和业绩问题。以前的超市不是没有关联销售,但那都是零打碎敲,大都依靠一些经验的积累和老员工的判断。如果真要做大规模的关联销售,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判断其效果,也没有什么科学理论来支持其运作。为了不担责任,索性大家都不做。
  然而说到底,一个卖场里的商品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如果能做好“拉”和“推”的平衡,才能在保证销售额上升的同时,毛利率也保持相当水准。
  
  巧选拉动商品
  
  要同时做好“拉”和“推”两者,同样可借助于购物篮分析的科学方法。但其具体操作并不简单,不是你随便选个促销品,然后通过统计数据选好关联商品就行了。要知道,有可能你的促销商品就没选对呢!
  好的关联销售一般会经历三个步骤。
  第一步,回归根本,找出真正适合的促销商品。这就要确定:不同顾客关心的商品都有什么? 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错误是:给养猫的顾客促销狗粮——尽管养猫人和养狗人都可能是高客单价顾客。为什么?因为店铺管理者不知道养猫的多,还是养狗的多;或者更具体些,哪些人养猫,哪些人养狗?前者分析购物篮就知道了,后者比较麻烦:我怎么知道人家是养猫,还是养狗?
  如果零售商有会员卡,而且会员资料填写管理得很不错,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
  但现实却不乐观:我们到企业里看会员卡资料原始单,上面多数都只写个顾客名字(然后就发卡了)——神仙才能照这个做分析。这时该怎么做?还是看购物篮。
  如果我告诉你:养猫的人和养狗的人,其购物篮差异性很大,你信不信?只要你掌握了养猫人和养狗人的差异,那么就算他们没有买猫粮或狗粮,你也有可能把他们区分出来,你信不信?
  现实就是这样。从心理学角度看,养猫人和养狗人往往属于两个区别很大的生活群体。爱养猫的人,多数思考力大于行动力,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脾气温和,同时容易改变主意,颇喜欢离群索居——他们进入卖场的时间通常会在周末,而且比较晚,因为他们很容易赖床。
  而爱养狗的人,则多数显得有活力,易于乐观,富于进取心和责任感,但他们也比较容易满足——因为要在每个早上或黄昏带着爱犬散步,他们可能很早就能来超市,而且来的频次比较高。最终,这两类人的购物篮就有很大区别(具体分析涉及企业数据,暂略)。
  这时,某些购物小票上虽然没有猫粮商品,但通过其他养猫者爱购买商品的反推,即可向这些人促销养猫类的商品。
  无论怎么分析和操作,目的都是一样的:在合适的时段及合适的位置,以合适的陈列方式,向合适的顾客推荐合适的商品。
  
  精选关联商品
  
  第二步,找出他所关心商品的关联商品是什么。
  做零售的人大都熟悉这个故事:在一家美国超市里,把啤酒放在促销的尿布旁边,结果二者的销售额都非常好。
  有中国企业就学着这个案例做了,结果……没什么好结果。别忘了,那是美国!
  我们在中国本土实施的研究中,发现的是完全不同的组合。例如在某个区域,客单价低于20元的顾客中,同时出现在购物小票上、也就是关联度高的商品是“黄瓜+面条”,或者是“洗发水+酱油”等组合;而对于客单价高于80元的顾客,关联度高的商品是“牛奶+尿布”,或者是“可乐+立顿红茶”等。
  我这里只能给出基本的一些案例,但如果要做更精细的分析,就必须区分:哪种可乐配合立顿的哪种红茶,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某个阶段数据显示有异常,是因为厂家宣传原因,还是因为季节原因?
  有人可能要问:可乐还有不一样的吗?肯定如此。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定位稍有不同,其目标人群的生活特性也不一样。
  还可能有人问:我需要做得这么精细吗?答案同样是肯定的。别忘了,你的竞争对手也会盯上高客单价的顾客,你只有比对方做得更贴近顾客,才能取胜。
  
  “推拉组合”怎么用?
  
  第三步,在单品确定好之后,怎么操作关联销售呢?
  在牛奶旁边摆尿布堆头?这样做太被动了,顾客有可能注意不到这个堆头,有的顾客也不一定习惯这种陈列,另外厂家是否支付了堆头费也不一定。
  既然是推,你就要主动推销。推销的方式就是靠购物篮分析,不是靠堆头,例如顾客买单时,你看他买了一瓶牛奶,你就说:我们可以送您一个优惠,一周内有效,如果您再来买牛奶或尿布,就能兑现这个优惠。如果觉得人员推荐太麻烦,就让计算机工程师改动程序,使收银机在自动分析购物小票后,主动用文字打上联合优惠信息,最后让收银员提示顾客。
  实在要做联合堆头的,就要做进一步筛选,因为做堆头是要花费成本的,尽量要推出收益更高的联合促销才好。当然,这些联合促销可以和季节促销、事件促销等组合使用。
  上述促销手法的很大一个好处是隐秘性。因为你不做DM,也不打促销牌,所以对手很难知道你究竟在做哪些单品的促销。而你就在静静的发展过程中,将“黄金顾客群”慢慢地聚拢到你身边。
其他文献
失败的沟通    沟通是一切团队建设和管理行为的基础,甚至“对员工忠诚度能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团队难以达成最佳状态的沟通。  沟通很容易被忽视。这大概有两种情况:要么口是心非,口头重视,但没有从内心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要么沟通能力差,虽然重视,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沟通,如何高效沟通,只能应付了事。  某些销售团队缺乏统一的“语言”,鸡同鸭讲,只是对喊,不是沟通;有的或者开会拖拖拉拉
期刊
导致“人员固定,费用居高不下”?    2007年12期《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三:深度分销是业绩快速成长的不二法宝?》一文,作者以“此一时、彼一时”的论调说明深度分销不合时宜,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不可否认,深度分销需要使用较多的人力,但这并不会必然导致费用居高不下,因为其费用是通过对渠道功能的改造和利润再分配挖潜得来的。  深度分销把原来的一级经销商转化为配送商,取消批发环节,按区域设置分销商
期刊
招商如同恋爱,能找到完全符合标准的对象当然完美。但现实往往是:漂亮的不温柔,温柔的没有主见,总会有些“缺憾”。如此对象,你爱是不爱?  加盟者有着强烈的加盟意愿,但资金不足,怎么办?  或是身揣充足的资金,但没有合适的开店店址,又怎么办?  ……  放弃?还是争取?这是个问题。  连锁企业招商,常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潜在加盟商不完全具备加盟条件,一只脚长,好几只脚短。他们多少都有一些长处,但短处也十
期刊
看到这个标题,你或许会笑:这说的不就是“终端拦截”吗?  没错,说的就是“终端拦截”。我们还想告诉你:“终端拦截”不是上几个导购员那么简单。    消费者总在最后一刻改主意    影响消费者购物的因素是什么?专家通常的说法是:品牌、价格(性价比)、外观(款式)、服务等。如果给消费者提供选择清单,大致也逃脱不了这几种选择。  然而,麦肯锡的调查表明:6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会拎着不是原先计划购买的
期刊
某功能性饮料企业区域负责人正在为增长头疼:上海市场的连锁便利终端的渗透率80%以上,陈列也毫无问题,品牌广告借助于分众传媒,在白领群体中的知名度也很高,可市场经过近两年的铺垫后,始终无法呈现爆炸式增长。  当渠道和传播的基础性工作都已经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后,市场的增长还能靠什么去实现?  为什么不买你的?  在研究解决之道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最核心、最本源的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产品? 
期刊
A民营制药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依靠一个广告产品的成功,一夜暴富。这一个品种的销售额连续几年突破十亿,迅速蹿升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但最近几年,消费心理日趋理性,该企业新上的几个广告品种都在人亏一笔后,草草收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玩普药的,谁没被刺过手?    A企业暴露的问题,是所有一脚踏两船(广告品种和普药品种)的医药企业所面临的共同之痛。笔者几乎可以断定:同仁堂、汇仁药业、宛西药业、修正药业、葵花药业、蜀中药业等等,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正在或曾经遭遇类似难题和困惑。因为他们在做大主打品种(广告品种)的同时,也都积极地导入了普药业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A企业面临的困境,似乎是个战略取含的问题:要么放弃普约品种经营,专心专意做广告产品;要么做大普药,再伺机启动新的广告产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传统媒体里有句名言:我知道有一半广告费被浪费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在新媒体领域,这句话或许要改成:我不用花什么钱,也没什么浪费,但我的传播却快要失控了。    显示器不是新媒体    自从分众传媒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率先在电梯间安装了液晶电视放广告,并把公司整上了纳斯达克,跟进者们便依葫芦画瓢,纷纷抢占出租车、公交车、地铁、大卖场、大学、火车、医院、药店、银行等人流量大的场所,甚至连厕所里
期刊
把“深度分销”比拟成一个产品的话,它的“铺货率”之广,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销售精英们召开业务拓展会议,言必称“深度分销”;企业实施“做大做强”的宏伟战略,动辄搞“深度分销”。“深度分销”被当成贾宝玉胸前的“通灵宝玉”,似乎祭出这个不二法宝,乌鸡立马变凤凰。  如果问深度分销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恐怕十个人有十个答案,十个企业有十个企业的做法。深度分销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内地渠道发展史里面的一个“土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