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兴趣对那些与高中生有巨大时空距离的古诗词的学习,尤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尝试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就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曾尝试过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的导入,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耳朵,激荡学生的心灵,从而造成一种语惊四座的效果。比如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可引诗人郭磨《南唐杂咏》的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样的引入,精炼地概括了李煜一生的政治经历和文学成就,并扣住了《虞美人》写作背景,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作品的解读。同时,教师借此导语,提出了一个让学生颇感困惑的问题——“作君王”怎么还会“薄命”呢?定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二、补充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选取与文本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既可以增长学生见闻,又能满足广大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当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例如讲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教师可以借机介绍苏轼与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之间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抓住学生的关注焦点。甚至可以把“苏轼前后有三任妻子的婚姻经历和此词中对王弗的情有独钟是否矛盾”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讨论。这样一来,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就象是一支调味剂,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学生“品尝”的兴致就产生了。
三、挖掘古诗词中典故、神话、民俗等的内涵
高中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相关的典故数量惊人,教师如果不能深入作品内在的丰富资源,学生就会感到单调甚至枯燥,从而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挖掘古诗词中典故、神话、民俗等的内涵。如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时,可补充“折杨柳”这一典故的来源,既加强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对作品作深度解读,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无论是从激发学生兴趣还是提升语文素养方面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学习《孔雀东南飞》,讲到结尾处的“左右种梧桐”时,可补充“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的象征爱情的传说。
四、借用辅助资料,尤其是网络资源和技术
教学中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尤其是网络资源和技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是相当有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以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而学习《蜀道难》时,则可借用古蜀道地形险恶的图片,让学生很直观地体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震撼力。
五、美读法,使学生内心受到感染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时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了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用网络上的朗诵资源外,若能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美读,读出诗词的情感之美、音乐之美,则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将进酒》一诗,教师带领学生在痛快淋漓、外豪内悲的美读中,去体验那种“借杯中之酒浇心中之垒块”的狂狷之气和伤感无奈。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美读时随着音调的高下、节奏的快慢,可使学生眼前再现熊咆龙吟、雷电霹雳、霓衣风马等诡谲怪异的天姥奇景,并从中体味诗人所寄寓的追求个性自由及蔑视权贵的感情。
六、吟唱法,激发学生在娱乐中爱上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乐、舞本是三位一体的。虽然我们的吟唱已不再是古音古调,但我们利用其本身的音乐特征,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吟唱出来,仍然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可以参考现代版的唱法,把这种吟唱的方式嫁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娱乐中爱上古诗词。
七、质疑问难,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有研究的兴趣。教师应解除某些思维定势、传统偏见的束缚,敢于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大胆设疑,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鼓励他们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一吐为快,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如《虞美人》中“只是朱颜改”这句,课本对“朱颜”一词注解为“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其实,这里的“朱颜”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理解——①指宫墙颜色,朱颜改,即皇宫院墙的红色已经斑驳脱落,代指国家颠覆;②指年轻时代,如李白《赠孟浩然》诗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中“红颜”,即指自己的年轻时代。此处“朱颜改”即“红颜改”,即时光流逝,韶华一去不复返。仔细推敲会发现后两种理解不但非常准确地契合词的内容,而且大大丰富了整首词的内涵,拓展了其意境。
八、表演法,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在学生对作品内涵、诗人情感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词中的某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场景或事件进行表演,让其在表演活动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邶風·静女》,可鼓励学生对“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的场面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乐趣中去感受“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戏剧化场面——等待中渴望和焦急的心情。《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焦仲卿、焦母、刘兰芝、刘母、刘兄、媒人等,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热情中体验这一爱情悲剧的文学之美。
当然,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去发现和创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语文教师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所起到的动力作用,应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主动地、持久地爱上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培养出真正的语文素养。
一、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的导入,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耳朵,激荡学生的心灵,从而造成一种语惊四座的效果。比如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可引诗人郭磨《南唐杂咏》的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样的引入,精炼地概括了李煜一生的政治经历和文学成就,并扣住了《虞美人》写作背景,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作品的解读。同时,教师借此导语,提出了一个让学生颇感困惑的问题——“作君王”怎么还会“薄命”呢?定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二、补充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选取与文本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既可以增长学生见闻,又能满足广大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当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例如讲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教师可以借机介绍苏轼与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之间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抓住学生的关注焦点。甚至可以把“苏轼前后有三任妻子的婚姻经历和此词中对王弗的情有独钟是否矛盾”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讨论。这样一来,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就象是一支调味剂,把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学生“品尝”的兴致就产生了。
三、挖掘古诗词中典故、神话、民俗等的内涵
高中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相关的典故数量惊人,教师如果不能深入作品内在的丰富资源,学生就会感到单调甚至枯燥,从而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挖掘古诗词中典故、神话、民俗等的内涵。如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时,可补充“折杨柳”这一典故的来源,既加强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对作品作深度解读,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无论是从激发学生兴趣还是提升语文素养方面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学习《孔雀东南飞》,讲到结尾处的“左右种梧桐”时,可补充“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的象征爱情的传说。
四、借用辅助资料,尤其是网络资源和技术
教学中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尤其是网络资源和技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是相当有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以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而学习《蜀道难》时,则可借用古蜀道地形险恶的图片,让学生很直观地体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震撼力。
五、美读法,使学生内心受到感染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时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了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用网络上的朗诵资源外,若能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美读,读出诗词的情感之美、音乐之美,则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将进酒》一诗,教师带领学生在痛快淋漓、外豪内悲的美读中,去体验那种“借杯中之酒浇心中之垒块”的狂狷之气和伤感无奈。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美读时随着音调的高下、节奏的快慢,可使学生眼前再现熊咆龙吟、雷电霹雳、霓衣风马等诡谲怪异的天姥奇景,并从中体味诗人所寄寓的追求个性自由及蔑视权贵的感情。
六、吟唱法,激发学生在娱乐中爱上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乐、舞本是三位一体的。虽然我们的吟唱已不再是古音古调,但我们利用其本身的音乐特征,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吟唱出来,仍然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可以参考现代版的唱法,把这种吟唱的方式嫁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娱乐中爱上古诗词。
七、质疑问难,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有研究的兴趣。教师应解除某些思维定势、传统偏见的束缚,敢于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大胆设疑,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鼓励他们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一吐为快,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如《虞美人》中“只是朱颜改”这句,课本对“朱颜”一词注解为“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其实,这里的“朱颜”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理解——①指宫墙颜色,朱颜改,即皇宫院墙的红色已经斑驳脱落,代指国家颠覆;②指年轻时代,如李白《赠孟浩然》诗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中“红颜”,即指自己的年轻时代。此处“朱颜改”即“红颜改”,即时光流逝,韶华一去不复返。仔细推敲会发现后两种理解不但非常准确地契合词的内容,而且大大丰富了整首词的内涵,拓展了其意境。
八、表演法,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在学生对作品内涵、诗人情感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词中的某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场景或事件进行表演,让其在表演活动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邶風·静女》,可鼓励学生对“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的场面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乐趣中去感受“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戏剧化场面——等待中渴望和焦急的心情。《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焦仲卿、焦母、刘兰芝、刘母、刘兄、媒人等,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热情中体验这一爱情悲剧的文学之美。
当然,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去发现和创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语文教师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所起到的动力作用,应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主动地、持久地爱上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培养出真正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