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语只因有慧心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mantou_3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小玲2018年出版的散文集《多少情怀合收藏》是24卷本的漳州作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辑:“知山乐水”“体味诗意”“人生底色”“慧语心灯”“人间拾掇”。内容可谓丰富,既有写人记事文、游记、随感等,也有其身为新闻工作者最本色的采访文,时间跨度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直至出版之年。若单单要选某一类或某一时期的文章结成集子,对陈小玲来说当然也不是一件难事,之所以如此编选正如书名所示:这本散文集更主要是她多年情怀的收藏,她要用这本散文集来记录走过的岁月。
  余光中曾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谈到散文的知性与感性问题,认为好散文应当是知性与感性相济。当然,作为一名作家,写出感性的文字大都不是什么难事,但要让文章可以立得起来,有知性,并且这知性还能不凡俗让人心有戚戚焉,就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了。
  陈小玲善感而细腻,文中的感性之笔自然是俯拾皆是。如“已近黄昏,山风袅起,风一荡,雾一样沾在白墙,沾在灰瓦屋脊上了”,“茶就被蒙上一层银白色的优雅,柔和的茶香因而有了亮色。在这无声的懈怠里,所有的人事便于眉目间温和了”,“而河水晶莹地亮着,即便无言,即便静穆如处子,也已令人心旌摇晃、不能自持。神思物动,仿佛水在摇、雾在飘、雨点在逍遥”……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陈小玲这些感性之笔十分空灵,与很多作家浓烈的烟火气不同。
  但陈小玲散文最为令人欣赏之处还正在于它的知性。她写大理巍宝山:“幾乎所有的伟大都处在一种大寂寞之中。那寂寞也是一种境界吧?”小桥流水、土楼人家的漳州云水谣,大家都说有一种静寂的禅境,然而陈小玲更进一步拓展了此种禅境的概念:“这种禅境,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那么凡俗,那么自足,让人眷恋,让人散开胸中的积郁。”她品味茶与咖啡的不同:“一杯咖啡,就是一方自由的空间”,“喝茶的日子,就是千万个平常的日子”,“如果喝咖啡使人多了一点心情,那么,喝茶以后却让人平和宁静”。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别的,它是对我们内心不间断的唤醒,它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知识,而是生存的自信,当一些梦想破灭,可能慢慢积蓄能量,重新生起”,而人生的意义“莫过于人生本身,享受人生的人们,该以感谢的心情接受它的全部内容,包括缘与无缘。这缘分不仅在于情感交流,还在于高尚的共同理想追求”……陈小玲散文的这种知性用她自己文中的语词来说便是“慧语”。
  而我们自然要追究:缘何同样的事物到了陈小玲的笔下,便会引发出令人会心的“慧语”?本书封底的推介语认为陈小玲的散文充满了“生活通透的智慧”。善哉斯言!慧语只因有慧心!陈小玲笔下之所有能够有这么多独到的智慧之语正是源于她有一颗充满智慧的通透之心——事实上,陈小玲的笔名之一即是“慧心”。
  还真是要感谢陈小玲这本散文集“收藏情怀”的用心,使得我们可以从她丰富多面的选文当中一窥其“慧心”的因缘。要强而体面的母亲,给了她快乐的童年与良好的教养;富有艺术才华而新闻敏感性极强的父亲,为她打开艺术与思维的大门;从小对读书的喜爱;总是对人与事抱着一份善心与感恩之心……这一切都是她“慧心”必然是又不必然是的因缘——说“必然是”是因为这些的确是她的人生,说“不必然是”是因为这些若放在他人身上未必可以成就他人。但总之,陈小玲的“慧心”是因此而成就了。
  陈小玲“慧心”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世事既热爱又超脱。正如前面所引述的,她认为人生的意义莫过于人生本身,因此,她很认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她爱自己的父母,也爱爱人的家,既希望可以连线远在天国的父亲,也常陪着爱人回家探望婆婆。早先当老师时会暗暗替贫穷的学生发愁,后来当了记者、高编也特别寄情于热爱生活的人,所以她总要去“采访好人”,因为“保护、发掘人心向善的力量,就能够获得快乐的生活”。而这也是她收录最后一辑采访文的原因,因为那些文章写的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她还爱骑行、爱穿漂亮衣裳、爱赏花喝茶、爱看山望水,甚至于没有“升值的潜力”的衣标她也喜爱并收藏。
  然而,陈小玲的“慧心”又是超脱的,否则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可能变得十分沉重。她总是轻易就把世事拎得清清楚楚,也总是能让自己超然于世事之外。相比较自我与人类社会,她更放眼整个自然界甚至宇宙。她感受到自然界的自足圆满与人类的渺小:“那些无人前往的地方,遍野的花朵在那里完成了它们美丽的一生”、“大自然的强大、自身的渺小”,也因此,她不执着于“我”。在《看山》一文中她写道:“心悠然于山之间,人便成了无所不在的宇宙的一部分,‘我’都没了,城市带来的躁动、烦恼又于何处?”于是,她能够接受人生的不完满,而“完结也是开始”。她能够从不被理解中升华:“不被‘理解’,有时不可避免地痛苦,而这痛苦之中,你应去发现其美的灵光,这灵光便是自我完善的欢乐,便是对自我完善的自赏。”当然,这超脱的“慧心”,正是她感性之笔空灵的由来。
  慧心慧语,收藏情怀,陈小玲这样自在的书写实在令人心生羡意!
其他文献
访亲的时间段一般会集中在春节和农闲期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终身大事,事关传宗接代,实在非同小可。因此,在我的故乡扬泰地区以及苏北一带,男女间婚嫁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访亲,访对方贫富,访脾气秉性,访兄弟姊妹,访祖宗八代。  男女到一定的年龄,媒人往往就会不请自来,向你提亲说媒。说有些职业媒人巧舌如簧,是一点也不假的,他们有时能把丑的说美,死的说活。对方明明有缺陷,也会被媒人说成朵花。所以,媒人的话
期刊
入职二十几年来,第一次碰到自闭症的孩子。  他有一个帅气的名字——祺。人长得相当清秀,细皮嫩肉,尤其两只眼睛比常人更圆溜,更闪亮,但是经常飘忽不定。  上课时,我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专注看黑板或电脑屏幕,总会大声说:“小朋友,眼睛、眼睛在哪里?”孩子们的嘴巴应道:“眼睛、眼睛在这里!”所有的目光立马集中了过来。  觉察出祺的异样,是在开学后两三天。每次他坚持不到五分钟,脑袋就耷拉下去,要嘛望着
期刊
受文友水静之邀,去参加文友铁杆的扑克展。这个展览在某古玩城。  铁杆多年收藏的扑克牌,果然有不同凡响之处。大凡喜欢,并且坚持下来的,都是不会太平凡。本来是参观完铁杆的扑克展后,要立即走人,不在里面流连。古物,岂是我等平民能够涉足能够玩得起的。但是,看到铁杆扑克展中有几副扑克,从大王到小鬼的头像,均为美轮美奂的奇珍异宝——就是故宫才看得到实物的那些古董,心又痒了起来。还是那句安慰自己的老话,不能拥有
期刊
“中学毕业后,能当上一个小职员,抢到一只饭碗,继而浑浑噩噩地,甚至窝窝囊囊地过上一辈子,就算了”。谁也不会想到,这曾经是当年季羡林的人生目标。  1917年,年仅6岁的季羡林跟随叔叔到济南读书、生活。他先后就读于私塾、一师附小、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北园高中(旧山东大学附中)、省立高中(济南一中前身)等学校。  儿时的生活,季羡林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贪玩、喜欢读小说、看闲书,正如他在自传中说的:“到济
期刊
小雅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今天,我终于被自己感动了。我常常看到被别人感动的故事,却很少有人说被自己感动的,便有些好奇,追问她是什么事,她说今天终于坚持跑完十公里,她一直以为她最大的极限就是八公里。我想象那十公里的漫长路程,她汗流浃背地跑,跑得暢快淋漓,十公里啊,我走到终点都有些难度。  小雅说她常被自己感动,做出一桌丰盛的晚餐,或是写了一篇优美的文字,或是连续踏步三千步,抑或是一晚上看完一整本书,她
期刊
位于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的镇海卫,在明皇朝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并称四大卫所。这里,曾经是南疆锁钥、刀光剑影之地,见证了有明一代的兴衰成败;这里,又曾是崇儒重教、科甲连绵之区,素有“武功镇海疆,文教冠闽中”之称。无论是在将士征战助力王阳明建立不朽功业上,还是在弘扬传播阳明学说上,都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一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渐为世人所遗忘而已,令人唏嘘。岁次戊戌的深秋初冬之际,咋寒还暖,笔者
期刊
“大口宽腹”,黄里泛绿,铜火锅美观且萌,流线型的外观分为三层——下层为空心炭炉,一空心圆柱直达三层顶端,内可置炭火,中间层是一个平底的大盆,以圆环状紧包于炭炉壁,两侧分别铆有两个手拉环,方便端起,盆中可放置汤料及食材,最上层有一盖子可从空心圆柱顶端处盖下,严丝合缝,没有间隙。  铜火锅的使用,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开场,自带仪式感:小心地从厨柜顶层拿下,打开外部包装,搬至院子,拿些木炭敲碎塞进空心炭炉
期刊
婆家在海澄珠浦。婆家古厝的边上有一条美丽的小河,亭亭玉立,弯弯蜒蜒的,婉转流淌一路欢歌。对岸村庄河边上种满一棵棵苍翠的大树,大树根盘交错,枝丫向天际延伸,远处是群山袅袅,真应了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到傍晚,晚霞轻罩天空,犹如少女脸上羞涩的红晕久久没有散去;落日遥遥倒影在河水中一点点化去,似洛神临去的秋波翩然留驻文人骚客的夢。夏日的雨急急的,偶而刮过一阵,又转晴了,运气好的话便会
期刊
一九八二年金秋十月,我怀着一颗青春四射的激情之心到仙都镇税务所报到,抱着年青人的刚愎和热情所拥有的一腔热血,从城关到仙都,随着客车的颠簸,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头晕得厉害,竟然俯向车窗张嘴呕吐了,眼睛发花冒着金星。下车后边走边问才打着背包走进税务所,听着漆黑老旧的古屋大门一拉一开“吱哑、吱哑”的叫声,像看着一位肃穆的哲学老人,立在那里,等你听他的开化。陈旧的木地板一遇到有人在上面风吹草动,灰尘像沙漏一
期刊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外公家。  外公家隔壁有一位老爷爷,一位头发胡子全都花白了的老爷爷。他常年佝偻着的背影,像一座百年的拱桥,桥上的行人来去匆匆,留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迹。“老桥”是靠一根拐杖才勉强挺住的。拐杖敲击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声音,这声音在静谧的早晨和清幽的夜晚,空灵得让人打颤。  不论春夏秋冬,老人似乎都穿着单薄的衣服,瘦削的身材仿佛能在风中游走。每天清晨,当公鸡清嗓,隔壁就会传来木门
期刊